邓启立
(深圳市瀚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52)
城市:城市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场所,是产业布局的特殊形态,它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及商业布局等在空间上的聚合,是地区经济的中心。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为多个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它将城市中的居住、商业、办公、酒店、文化、娱乐、休憩等功能组合在一起,运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建筑群体。城市化: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步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综合体是一种城市设计的缩影,注重与城市交通的联系性和互动性,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域,业态组合要求高,功能复合性,高密度集约性,高可达性,空间连续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放开了对原有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开端,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已经初具规模,但现阶段,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当前的城市化,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却没有兼顾民生改善,共同富裕的目标,城市PM2.5值不达标,基础设施不健全,交通拥堵,城市热岛效应,居住环境差等问题制约城市的发展。
现今,全国设市城市655个,其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为521.6万km2,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聚团化成为当今时代经济主旋律下,中国逐步形成长三角,珠三角,武汉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辽中南经济区,山东半岛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和天山北部经济区,以此为基点形成了城市群,城市中心的概念。可以预计,在2020年~2030年期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会明显跟上世界的步伐。与此同时,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大量、广泛的人口流动,正在模糊经典的西方城市的概念,一味追求规模扩张,没有兼顾民生改善,共同富裕,以至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堵,土地资源稀缺等问题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杭州为例,杭州老城区市政管网陈旧,交通道路单一,已经不足以支撑人口和产业集聚,有专家提出,将人口和产业迁移至新城,以缓解原本老城区基础设施薄弱的诟病,杭州成立滨江新区后,在新区规划承载力更高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使人们不用进主城,就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这种以建立卫星城,城市副极等区域中心为主体,缓解矛盾的做法已经在全国蔓延开来。
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卫星城,城市副极,一定程度上是转移城市矛盾,将一个大的矛盾,分解为几个小的矛盾,以便于分而治之。这样一来,这些区域中心必将会集酒店,办公,旅游,居住,休闲,购物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以便于满足习惯了生活在城市中人们的城市情结。
1)展示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在一些大城市,城市综合体出现在几个区域的中心节点,分别服务于本区域,集居住,酒店,购物,展览,休闲娱乐于一体,且都极具代表性。对于酒店,其经营管理的都是希尔顿、洲际、香格里拉、凯宾斯基等国际酒店管理公司;针对购物,商业步行街,集中商业两种模式共存,号召了国际一线品牌的加盟;相对于以往低矮的办公楼,综合体中的办公楼都达到了5A级,高低分区的电梯,穿梭在城市上空,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以高密度,高可达性,高识别度著称的建筑,屹立在城市的角落,自然形成了一座城市现代化的象征。
同样,综合体的高要求,给城市管理也提出了高要求。规范化的管理,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才能有效推动综合体的运营,以往那种短期规划,已经不能胜任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
2)有效解决“城市病”。在一些中小城市,城市综合体成为大城市优质生活的缩影,在这个节点上,让他们感受来自世界前沿的潮流,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当中小城市的配套设施提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隐形差距必将会逐步缩小,大城市的优势,竞争力,吸引力随之降低,万千农民工也就不会蜂巢般的涌入大都市,大城市因人口集聚带来的交通,环境压力也会随之解决,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也自然达到一个真正的高度。
同样,在大城市,若干个城市综合体成为串联城市的节点,且本身的高度集聚性,融合了所有城市生活的空间,市民不再像往常一样,每逢节假日,齐聚城市中心,造成交通拥挤,城市陷入混乱状态。在综合体的有效服务半径内,市民不用走出这个范围,便可以实现自己的需求。
新一届政府班子上台伊始就提出新型城市化的高度定位,中共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让普天下人们共享改革的果实,成为当下政府工作的灵魂。大力推进城市化,城市综合体必将迎来更好的契机,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缓解城市住房压力,带动周边建筑价值的大幅度提升,成为一个城市形象的标志,这些利好,也将预示着未来的城市综合体数量会更多,质量会更好。
[1]殷慧勇.城市综合体是未来的城市灵魂[J].华夏时报,2008(12):108-111.
[2]韩冬青,冯金龙.城市一体化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周南华.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趋势及对城市的影响作用[J].才智,2002(8):48-49.
[4]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费 麟.建筑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张可可,沈 一.成都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空间形式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9):127-129.
[7]严 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R].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8]姚润明,李百战.可持续城市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