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周江睿,彭云丽,蒋春雷
应激性刺激在人类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发生,随着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一方面,躯体性应激打击呈现新的特色;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心理性应激刺激对人的影响更为深刻和复杂。应激问题已不再是一个学院式的科学问题,也不再是一个仅限于影响躯体健康的问题,而是需要认真对待的牵涉到身、心两方面的医学问题,因此,产生了“应激医学”这门学科[1],应激医学已逐步成为现代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并且不断进展。
应激是机体在对生存环境中多种不利因素的适应过程中,实际或认知上的要求与适应和应付能力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身心紧张状态及其反应。特别是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为了适应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人们需要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种种压力,这就使得大家常常处于应激状态,应激作为人类多种重大致死性疾病的重要病因和诱因已经得到了确认,它的损伤作用机制和防治措施的研究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证实应激在诸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神经精神病、内分泌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病因学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应激的发生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因而产生了“应激医学”这门学科,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门学科以研究应激的产生、应激损伤及其机制、应激性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它是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学科,并与医学领域其它的学科关系紧密[2-3]。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激医学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鉴于应激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与疾病的关系,国内外纷纷成立了应激医学研究机构,临床医院也相继成立“心身科”。第二军医大学在2005年成立了“应激医学研究室”,开设“应激医学”本科生选修课,开展了一系列应激的神经免疫和心血管调节方面的研究。研究室以科技发展和社会健康需求对高等医学人才培养规格的新要求为依据,以全面体现和落实整体素质教育为目标,组织编写了全国首部系统介绍“应激医学”的教材,并于2007年将应激医学正式列为学校研究生课程,得到了广大学员的肯定和欢迎[4]。
学习积极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认真与勤奋、主动与顽强的能动的心理状态。所谓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基于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而产生的认真的态度、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毅力和主动进取精神。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学习积极性能给学习活动提供动力,它直接影响着信息加工过程并制约着学习的方向,因此,它对学习效果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入式”的教学之所以效果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提高学习应激医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若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则只能是“一潭死水”,毫无成效。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很多,比如社会不良风气和就业环境的恶化,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会导致他们觉得读书无用,以致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校园文化氛围淡薄和教师的学术水平低下,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学生自身学习动机的缺乏和目标的失落,以及学习方法的不适应等,这些外部以及学生自身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首先,积极结合社会实际,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学习有信心,从而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同时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使学生感受到专业教师队伍的高度责任心,对专业的饱满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努力进取的热情。其次,使学生正确认识学科特色,培养专业兴趣,引导学生熟悉专业现状、前景,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最后,鼓励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人施教,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体现出共性和个性的差别,以期取得最理想的教育效果。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自我意识和自我个性已形成,他们在获取前人总结的经验的同时,也常常有自己的新看法,或者是试图进一步发展前人的成果,这种求异的探索知识的心理,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鼓励标新立异,要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能挫伤学生宝贵的创新、探索精神。此外,教师也应采取各种手段,如启发诱导、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开拓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以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超越了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格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取得,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习应激医学的研究生教育尤为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介绍教研室有关应激的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创新意识的机会,将“观察-猜想-证明”的创新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思想、新方法,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应激医学的研究进展迅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传统的医学学科相比,它的知识更新快,变化多,相对固定的书本知识已无法满足学生对应激医学知识的需求。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补充前沿知识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介绍研究室开展的研究课题的最新进展,同时结合临床疾病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相关概念知识,此外,积极邀请专家教授为学生们开展讲座对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有重要作用。比如,我们邀请了著名的神经内分泌生理学的专家陈宜张院士为研究生讲授“HPA轴与应激反应”一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与好评。
应激医学作为一门研究生课程,设计探索性教学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要深入研究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精心设计每堂课,使学生们能够自主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及课程的发展。
[1] 蒋春雷,路长林.应激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20.
[2] 钱令嘉.关于应激与军事应激医学研究的思考[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1,19(4):235-238.
[3] 钱令嘉.应激与应激医学[J].疾病控制杂志,2003,7(5):393-396.
[4] 周建,沈兴华,刘磊,等.《应激医学》教学中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