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保,杜以利
院前急救是指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等的患者在到达医院之前进行的紧急救护,包括现场和监护转运至医院过程中的紧急处理。它的重点是处置危及患者生命的病症,为患者入院后的进一步诊治赢得时间和机会,因此,准确、合理、快速的院前急救措施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治愈率、减少伤残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院前急救的目的是救急、稳定病情、迅速转运,应遵循先救命后诊断、治病的救治原则[1]。干休所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处于“两高期”的老干部,急症发病率高,正确的院前急救尤为重要。
以住所老干部为主,另有家属、遗属,年龄平均在80岁以上,患病种类多,病情复杂。急症以心脑血管病为首位,其次是外伤、消化、呼吸系统疾病等,外伤以摔倒后骨折多见。由于外出少,发病多以居家发病为多。
干休所院前抢救工作主要由卫生所的医务人员实施,他们对抢救对象的患病情况,如日常患病的病种、病情稳定与否以及用药情况了解掌握的比较清楚、准确;对患者部居住的楼层及门牌号了如指掌,且卫生所与患者发病所处的位置都比较近,这些为抢救人员迅速准确判断病情及采取各种院前抢救措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条件,可为抢救成功赢得宝贵的时间。
1.3.1 急救力量薄弱 院前急救工作需要的是训练有素、具备多学科知识、掌握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并在急症急救方面有专业特长的专业人员组成抢救小组协同处理。而干休所院前急救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卫生人员相对少,特别是八小时以外遇到抢救任务时,开始往往只有1人来完成,且需要迅速做出正确地诊断并采取正确急救措施,有顾此失彼之感;二是有的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急救能力不高,操作技术不规范;三是对一些急救设备缺乏了解,如除颤监护仪、心肺复苏仪、吸痰器等不熟练、不敢用、不会用;四是对一些急救药品的用法、用量、药理作用等掌握的不够准确和熟练。
1.3.2 急救人员心理压力大 由于干休所老干部及其家属或遗属身份的特殊性,在抢救过程中,工作人员心理上有顾虑,怕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其家人和组织不好交待,或者抢救技术不过硬,缺乏自信。因此,在抢救用药和操作时(如除颤仪的应用)比较谨慎,有时干脆直接呼叫等待120,缺乏对抢救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3 抢救工作难度大 抢救的对象因年迈体弱,病程长,病种多、病情重,各系统器官功能退化,导致发生急症时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变化快,急救人员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空巢家庭缺少目击者和现场抢救助手,增加了抢救工作的难度。
1.3.4 缺少家庭、社会支持 虽然现在干休所住户家中都安装了急救呼叫系统,但从卫生所接到求救信号到现场实施救治,仍需要1~5 min,甚至更长的时间。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最好在4 min内开始心肺复苏,成功率可达50%;在4~6 min开始心肺复苏,成功率为10%;超过10 min行心肺复苏成功率极低[2]。而在发病现场的患者家属或保姆等人员大多不会采取急救措施,贻误了最佳抢救时机。在转送医院,尤其是远离体系医院的干休所转送地方医院时,由于急诊科医生技术水平各不相同,而干休所患者多是心脑血管急症,有时难以及时得到最专业的急诊救治。
2.1.1 加强急救知识学习 医务人员平日要自觉加强急救药品药理、作用用途、用法用量、禁忌症等方面的学习,对急救室和急诊箱的器材、药品的品种、数量及存放位置要全面了解,并通过自学互学掌握配发的急救器材的性能和使用。
2.1.2 开展急救技术培训 通过参加急救技术培训班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术,有条件的可以到医院急诊科(室)学习,所内有急诊时要积极参加,可以使急救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1.3 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定期组织急救技术竞赛和考评,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并将结果作为年终考评和晋级晋职的一项参考条件。
2.1.4 加强急救教育 加强急救常识教育是干休所院前急救不可忽视的前提,急救中分分秒秒都是可贵的,发病瞬间的自救急救,都会为后来的生还和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带来希望[3]。因此平时要加强对老干部及其家属或保姆等进行急救常识教育和技术培训,教会他们怎样识别急症,急症发生时应该做什么,怎样报警,学会吸氧及保健盒内急救药品的使用及心肺复苏操作,配合急救人员的抢救工作,拓展急救力量,争取抢救时机。
干休所成立急救小组,成员要包括所领导、全体医护人员、救护车司机等,并做好人员分工。卫生所应根据本所实际制定出院前抢救预案,并根据服务对象的病情及所患疾病制定个体化抢救方案,特别是在药物的选择及急救设备的操作方面要做到心中有数;每月至少组织1~2次模拟演练,演练要考虑不同人员(医务人员的多寡)、不同发病时间(正课时间、非正课时间)、不同发病场所(家中、厕所、干休所院内、卫生所)及不同的病种(心脑血管急症、骨折)等,重点检验抢救预案和急救技术掌握应用的熟练程度、抢救过程的组织指挥和人员的协同能力、抢救设备的应用状态,通过演练使每个医务人员做到临危不惊、急而不乱,熟练掌握预案及抢救技术,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1)要经常对急救呼叫系统进行检查,使其时刻处于畅通状态。(2)卫生所要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材,药品器材要有针对性,要有专人负责,定点定位放置(可放于值班室内,便于值班人员准确携带、快速出诊。),经常检查更新,确保药品无过期失效、器材完备好用。并准备好手电筒、雨衣、轮椅以及适合本所居住情况的担架等物品。(3)对于远离体系医院和地方医院的单位,日常要坚持车辆保养制度,始终保持救护车的良好状态,对救护车上的急救药品、器材要掌握其放置的位置并定期检查,发现过期或短缺及时更换补充。
(1)干休所抢救的多是心脑血管急症,平时要与相关医院建立联系,达成抢救协议,开辟急救绿色通道。卫生所要有相关科室科主任的联系方式,保证患者能直接送达相关科室,及时得到专业救治。在所内抢救的同时呼叫体系医院或120,联系相关科室科主任,经过急救处理,符合转送条件的要及时转送,转送前对病情进行预测评估,及时和家属沟通,同时将沟通情况一并写于抢救记录中(必要时可请家属签字),并派1~2名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和护士后送。(2)对后送途中的道路交通状况、沿途医院的分布及联系电话要掌握清楚,这一点对远离体系医院和地方医院的单位尤为重要。途中注意让患者保持正确体位,观察意识、瞳孔,并记录生命体征,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边急救边联系就近医院,取得交警的协助和医院支援,最大限度减少转送途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1] 周春萍,罗凯钰,张润青,等.5688例院前急救病例特点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5):1899-1900.
[2] 杨秋平,吴群.10 207例院前急救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1022.
[3] 王贵臣,辛英.干休所院前急救模式的探讨[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2,4(3):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