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福州大学 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近年来许多高校提出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因此许多综合型高校都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音乐欣赏。通识教育课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共选修课,是普通高校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普及性课程。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中指出,“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科学研究,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并且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类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可见高校开设艺术类音乐欣赏课程是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对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改革和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也是充满期待和兴趣,他们在校期间都会选修一门音乐欣赏课程来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因此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怎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并有所收获,这是当前我们从事音乐欣赏教学课程教师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目前各大高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比如说上海交通大学开设的“中外艺术歌曲欣赏”,是从艺术歌曲的各个时期开始介绍,包括浪漫主义时期德奥艺术歌曲、中国民歌改编的中国艺术歌曲等;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开设的“中外民歌学唱与欣赏”,从歌唱的发声原理、歌唱姿势与声音的分类,中国十大歌剧与欣赏、外国十大歌剧与欣赏等;北京大学开设的“西方歌剧简史与名作赏析”,从介绍歌剧的内容、作曲家、历史背景等帮助学生了解歌剧艺术特点;清华大学开设的“交响乐赏析”,从讲解、欣赏著名作曲家代表性音乐作品,学习西方音乐文化历史,从而了解社会生活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等等。可以看出各个高校都是根据自己学校所拥有的不同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来开设不同的音乐欣赏课程。大体上是从声乐类和器乐类着手,突破了原有的大综合类的音乐欣赏,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专业化。
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内容为什么会如此多元化呢?为什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规范高校音乐欣赏课程内容呢?通过查阅文献我们看到,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育部制订和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两份文件。这是指导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可以说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迄今为止,没有一部完整的普通高校音乐课程标准被制定和实施,导致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和制度性。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内容选择上随意性很大,有些内容的确定是根据一些教师所擅长的专业方向而定。学生们满怀热情和兴趣选择了音乐欣赏课程,希望获得更多音乐知识的同时,能够享受音乐,释放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但教学的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令他们大失所望。课堂上教师播放的都是一些听不懂的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没有进行有效的讲解或引导,使音乐欣赏课变成了“视听课”;有的欣赏课教师讲授的过于专业,把一些复杂难懂的音乐理论知识搬上讲台,分析曲式结构,让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很难体会其中的乐趣所在,也没能感受到乐曲之美,使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荡然无存。
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通过音乐的聆听与感受,接受美的熏陶和享受。只有符合大学生们的需求和认知水平的欣赏内容才能够吸引他们的眼球,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达到音乐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所以教学内容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
在音乐种类、音乐作品极大丰富的今天,拿什么经典的音乐作品来给学生上课,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最大限度的扩大学生的视野,这对于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很关键。通过现有的许多音乐欣赏教材,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国音乐到西方音乐,从中国民歌到西方歌剧,各种题材,各种体裁应有尽有。但这些教材的编制目的也是让学生们喜欢音乐,要主动的去聆听音乐,而不是被动的为了学分而来勉强接受音乐,那样就背离了音乐欣赏课的宗旨。通过教学实践来看,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内容首先应从最简单易懂的音乐基础知识入手,包括节奏、音色、旋律、和声、调式、曲式、织体等等。这些音乐元素就像盖高楼的水泥、砖块,离开他们是无法盖成高楼大厦的。学生也只有对这些基础要素进行系统学习,才能更好的聆听音乐作品,对欣赏的作品进行分析时才能从容面对。其次是对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的赏析。掌握了基本的音乐要素,选择学生们喜欢的一些经典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可以是当前的流行音乐,引申到音乐作品的表演形式与体裁种类等,让学生最直接地参与到音乐中。最后可以选择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到西方特色的歌剧和交响乐。这样一步一步的深入,让学生从身边的音乐元素和音乐作品开始喜欢上音乐欣赏课程。
音乐是最通常的、最容易接触到的艺术形态,对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考虑到授课对象特点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所以不能采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方法来授课。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见音乐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音乐可以调剂紧张、单调的生活,使人们的神经得到放松,有益于健康。音乐可以给人听觉以愉悦,净化人的灵魂使人的神经得到一种高度的享受。教师要从身边的元素着手把知识点寓教于乐地由浅入深地融进课堂教学中。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一般的教学模式是:第一,确定一首音乐作品;第二,介绍这首音乐作品的作曲家及创作背景;第三,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作一介绍;第四,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先入为主的理解,其实音乐的美不是语言能够完全形容与表达出来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能听音乐,每个人都有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这就是对音乐的听觉体验。音乐旋律的高低起伏,节奏的张弛有度,这些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段都是人们通过听感受到的。所以我们在音乐欣赏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懂得音乐的内涵,进而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等等,其实对于没有太多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很多音乐作品,特别是一些国外大型的交响乐作品,他们是很难理解,甚至是无法理解的。硬要学生按照教师常规解释来理解乐曲的内容,教学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我们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最好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能够边欣赏边讲解,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领悟音乐的真谛。
在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授课中,学生最容易接受的音乐元素就是节奏。如果单纯的把节奏、节拍的知识点讲给学生,他们会觉得很枯燥无味,但让学生亲自参与学习实践中,结果又会大大不同。比如向学生讲解节奏这一概念,先让学生认识音符的长短,知道构成节奏的音符有黑色和白色,黑色音符时值短,白色音符时值长,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随机把不同的音符进行组合,由自己实践拍打出来,教师再加以引导,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歌曲当中的节奏。为了解释不同的音符是怎样在一部音乐作品中组成节奏的,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喜欢的一首歌曲,比如陈小春演唱的通俗歌曲《算你狠》,其中有一段为重复的同一节奏型,先让学生聆听两遍,因为是很熟悉的旋律,教师把歌词写出来,让学生自己一边哼唱旋律一边把歌词时值长短用音符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节奏。这种方法很适合于那些没有音乐基础和没有接受过正规音乐训练的大学生来学习,更好的培养他们对音乐的节奏感。
现代的大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程内容已经侧重于“赏”而不是“听”。在音乐艺术发展至今的情况来看,音乐已经不单纯是过去的能让人安安静静的用耳朵来听,大多的音乐作品都已被其它元素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学生更容易用眼睛来看音乐,所以教师在音乐欣赏课堂上要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学会用音乐净化心灵,使自己逐步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与审美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