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晶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生命教育的内涵比较丰富,既包含对生命真谛的领悟,同时又有对教育学的探索。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于生命价值的提升。和谐人格要求人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关系和谐,内在和谐包括乐观、自信,具有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外在关系和谐包括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能够保持和谐的状态。由此可见,和谐人格符合生命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内涵。
1.研究对象。在大学生和谐人格教育的具体实验研究过程中,笔者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从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抽取大二两个班(各150人)作为试验对象,共设置两个班,分别作为实验组、对照组。
2.人格课程教育模式。在进行本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开展人格教育,具体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内容可以参考相应的资料、书籍和本论文的内容。同时,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为了使大学生人格课程教育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对学生发放参考资料作为学生在课堂外进行阅读的资料,内容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常识、和谐人格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一些常识等。另外,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还采取了访谈法作为教育模式的补充,主要就是对于实验班的一部分学生开展了访谈交流,对于他们的人格、心理健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认识,同时详细了解被访谈者对于教育方案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在实验结束后,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重点了解参加了实验之后学生对于自身收获的认识等方面的内容。
3.评定工具和研究指标。SCCS(自我和谐量表),自我和谐是罗杰斯理论的重要概念,自我失谐是出现心理障碍的基础,基于此理论编制的SCCS正是用于测量自我和谐的程度,共有三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及言我的刻板性。
4.实验研究过程。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心理测查,然后主要对实验班的学生开展了和谐人格方面的教育活动,具体的知识内容是人格方面的有关知识技能、和谐人格的特质等。实验班和谐人格教育的周期为每星期进行1次、共进行8周8次,课程占用时间为16课时。
组织实施了教育方案之后,在对两个组开展测试。
5.统计方法。全部资料通过SPSS开展分析,采取配对t和成组t检验、析因分析等统计方法。
1.一般情况。年龄经T检验、性别经卡方检验相应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参见表1:
表1 两次测试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注:表中NS意指按ɑ=0.05水准无显著性差异,以下同。
2.成组T检验及方差分析。以成组T检验后,对于两组之间的组内行方差进行了分析,如果出现发差不齐的就开展了相应的统计处理,各个指标通过 X-±SD方式有显著性意义(P<0.05)的结果列于组内组间比较一栏,而其他的比较都没有明显的差异。
3.析因分析。把两次测试实验组与对照组资料统合成一总表,将各统计指标(除性别、年龄外)作为因变量,时间因素TIME(0,1分别指第一、第二次测试)及干预因素INTERVENE(0=空白对照,1=心理辅导)为自变量做析因分析,有显著性意义的发现是:教育干预可显著提高个体和谐人格的灵活性得分,即通过和谐人格教育,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人格灵活性。
4.自身前后配对T检验。在更进一步分析了资料之后,开展自身前后的配对T检验,把两组的两次测试进行配对,其中实验组共84对,对照组共30对。年龄经T检验、性别经卡方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
在进行配对T检验之前,对配对实验组和配对对照组两次测试所有指标进行成组T比较,除了第二次测试前者灵活性分高于后者差异显著外,其他的没有显著性差异。
对于两组的自我评价结果分别进行前测、后测,其结果见表2、表3:
表2 对照组前后测比较结果
表3 实验组前后测比较结果
表2表明,此阶段内各分数段人数而言,对照组并没有发生比较显著的改变,也就是说,对照组学生的情况大致上并没有产生过多变化。表3表明,低自我和谐组的人数从66名减少到了30名,产生了明显的变化;高自我和谐组人数增加,由18人增加到36人,比例由12%上升到24%,也有显著性差异;常态组从66名增加到了84名,也产生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从上述人数的变化表明,在通过开展相应的教育之后,人格教育产生了面的成效,受教育者的自我和谐的程度产生了实质性的进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格教育的作用。
要确立全面的人格观念,又要充分认识高校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这正是前面两部分讨论的意义所在。要切实加强高校人格教育,争取良好的实效,必须探索行之有效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途径与方法。由于人格教育在国内高校中尚未普及,甚至可以说总体上刚刚起步,所以这一方面的研究与探索还相当不够。目前有些高校开展人格教育,基本上借鉴国外的普遍做法:一是开设人格心理学课;二是进行行为训练;三是结合心理咨询与治疗。虽然这些方法不可被否认,应当被运用,但问题是,仅此而已显然是有局限性的,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纯心理学化倾向。而人格决不是一个单纯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那么人格教育就不能仅仅采用心理学的方法。
1.构建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第一,应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能催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好有规划的活动,引导好学生的自发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成员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其爱好和特长等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有益于彼此人格的完善。
2.构建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校园物质心理环境科主要是校园物质文化,是指为校园文化服务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物质对象。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外显性和感观性。学校的建设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小到一室、一梯、一角的净化和美化,都是物质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
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和谐人格教育,就是要更好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强化其教育的功能作用:第一,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和谐人格塑造的前提是自我意识的觉醒,由自我意识凝聚而形成的"自我"则是人格的核心。自我评价是在个人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第二,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信心和较强的自立意识。要对自己人生的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独立自主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行动。第三,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自我反省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调节,进一步发挥和增进自己的长处,并且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这是一个人进步的前提之一。第四,有自制能力。人不可避免地具有情绪化的特征,但是,人也需要一定的自制力,要能够控制自身的情绪和行为,按照自己的正确动机、目的做出正确的行动、控制不正当和过多的欲望。
本文基于和谐人格教育的角度,对于大学生和谐人格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之后认为高校应把人格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人格教育课应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要建设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最后探讨了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1]RogersCR.A theoryof therapy,personality,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M].New York:McGraw-Hill,1959.
[2]Rogers CR.Client-Centered Therapy[M].London:Constable & Company,1951.
[3]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1).
[4]谭千保,巢昕.学校心理环境及其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