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松梅,李朝勇,黄美棋
(广东培正学院 法学系,广东 广州 510830)
对民办高校而言,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学生的前途、生源的质量、办学的声誉甚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都系于它。然而,相对于公办院校,民办高校社会认可度低,其教育资源也十分有限,在生源选择上更没有太多的余地,如此种种给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系列的劣势,使得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职业方向,而且每个人当初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包含着一定的职业兴趣因素在里面。很多用人单位对于专业问题也总是有着某种程度的关注,在求职的时候,“你是学什么的”这一问题已成为用人单位HR部门工作人员的经典问题,尤其是招聘第一轮筛选简历的时候,专业往往是重要的参考数据。2011年,在对笔者所在院校广东培正学院的2000名毕业生进行了相关就业跟踪调查,专门设置了“职业与专业是否对口”这一问题:
图: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程度
调查显示,53.4%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与工作应用不对口。这一结果值得深思,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不够扎实,也可能是教学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衍生出来的问题。
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提示了职业人各方面的才能,有丰富的经历和经验的人在竞争时具有较大优势,是求职者有力的敲门砖,且能为人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提升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作为民办高校的学生,在积累工作经验这个问题上遇到比一般学生更大的困难,民办高校因受到社会认可度的影响,在跟企业尤其是优质企业建立长期校企合作机制时遇到了很大的阻碍。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看重的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从对“平均月收入总额”的调查数据可以从侧面看出,民办高校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均不够丰富,通用技能有待提高,从而导致起点较低,收入自然也低。笔者所在学校对毕业生收入的调查显示,有近74%的毕业生在3500以下。刚毕业不久的就业人员的收入与就业技能呈现正相关,由此可见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需要加强。
在求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求职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挖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需要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从而找到正确的职业方向,否则,工作满意度和稳定性一定无法得到保证。笔者所在学校对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对照前面月收入的调查数据,印证了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的毕业生对工作普遍不太满意,收入与满意度逻辑一致。当然,即使那些最杰出的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也可能出现方向上的错误,篮球天才乔丹在效力于芝加歌公牛队并3次赢得总冠军后,退出篮球界转而尝试棒球和橄榄球,但后来事实证明,除了篮球,没有一项运动能使他的才能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幸运的是,乔丹很快地意识到了这一点,重新回到了NBA。因此,在求职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调整,判断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与机会。
诚然,作为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是存在以上的就业劣势,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劣势,对此,我们要做到全面、深刻和客观地看待,绝不回避自己的劣势,存在劣势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对待自身劣势的态度,为此,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劣势,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希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劣势进行规避和转化。
1.指导学生科学研究,培养专业知识运用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参与科研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是培养能动性高、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的重要手段。笔者所在的广东培正学院于2012年开始,为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全面启动了面向学生的科研立项工作。通过项目的实施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培养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更有价值的是,学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通过事前调查研究,全盘考虑工作计划,以及在工作中的设计方案,采取合理行动步骤,进行各种具体的业务操作,还要经受种种挫折,最终才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一切所产生的效果,将远远超过科研成果本身。通过科研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工作有助于培养专业知识运用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这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能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成绩需要5-10年,这确实是一段不短的时间,如果在上学阶段,在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参加一定的科研训练,完全可以大大缩短适应期。
2.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培养个人特质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这是很多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普遍心态,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学生,他们的家境普遍好,大多出自于非富则贵的家庭,他们认为,东部和大城市经济发达,选择了这里,就意味着高薪、广阔的发展空间,意味着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还有,“宁在机关看报纸,不到企业学手艺;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去国企当骨干”,这句顺口溜也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很多学生在进行行业、企业选择时固守的标准,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且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会特别热衷于投身所谓的热门行业,比如公务员职业,他们认为进入这样的职业就意味着自己前途似锦、称心如意了。如此种种,充分表现出了学生们对自身定位很不清晰,完全在社会价值观或者父母价值观的操控下进行自己的职业选择,他们从小就都“被规划”了。然而,残酷的现实,却给了这些固执的“大都市寻梦人”当头一棒。因为,人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才会更有热情,才会快乐;只有做适合自己的事情、能做的事情,才会主动创新,才会高效。
为此,笔者所在学校在2010年成立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门公共必修课。在2012年,又成立了“职业咨询室”。从学生一年级开始进行全面深入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广大学生准确定位,并学会适时调整定位,通过自我调控不断达到目标的要求,也通过调整目标不断适应自身特殊情况。因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人,个人的价值观、性格、兴趣和技能决定了适合从事的职业,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决定了地域、行业和企业的选择。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有的选择,大多会是一个错误;而如果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所有适合他的,都会是其最好的选择。
在帮助学生进行个人定位时,要力求科学准确。要引导学生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因为人们内心的声音,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当人们依据价值观去做事情时,会培养出真正的、持久的兴趣;当能够根据兴趣长期从事一类事情时,自然会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技能——自我便是沿着“价值观决定兴趣,兴趣决定技能”的轨道,一点一点地构建和形成。比如说,如果一位学生非常看重“管理权利”和“经济报酬”,就会比较喜欢企业型的活动,而当他长期参与这些活动时,他的组织领导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自然地成为一个拥有这方面技能的人。
其实,这个准确自我定位的问题,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答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该首选“乐之者”,即与价值观相一致的职业;次选“好之者”,即与兴趣类型相匹配的职业;再次选“知之者”,即自己的现有技能可以胜任的工作。
综上所述,就业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石。民办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思想,树立教有所指,教有所专,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教育理念。学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首先,要强化民办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增加实训和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产一线学习实践,增强动手能力,努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能力,以实力求生存,以机遇求发展。笔者所在学校在这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根据专业设置建设了专门实验室,设立了专门的实践教学教研室,还投入巨资建造了学生创业园,作为学生创业的孵化基地。
其次,民办高校要加快专业调整。民办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以“销”定“招”,要主动研究市场、寻找市场、瞄准市场、走进市场、深入市场、依托市场并占领市场。要让每个专业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学以自制,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总之,民办高校的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培养自身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和竞争能力,民办高校也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拓宽办学功能,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服务于社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就业劣势的产生,才能减轻客观就业劣势带来的影响。
[1]朱若霞.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2]邵勇钢,王旭光,李凤鸣.大学生参与科研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26).
[3]朱国仁.试论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意义[J].高教研究,1988,(01).
[4]王丹,陈践.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