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姝敏
(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500)
人对自身本能和潜在能力的认识与发挥其作用的水平,是随着社会与人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增长的。随着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身能力的不断增强,人有效地组织起来所形成的集团合力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现象,早已成为历史经验,乃至形成理论,并有效地指导着社会实践的进行。
人能够有组织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无与伦比的合力征服自然与改造自身,是人力资源被利用的原始规范。文化分工后,在各个集团内部所形成的人力资源,更加有效地发挥着物质和智慧的力量。在商品经济社会和市场经济社会的文化环境中,人力资源与人才商品分别在不同层面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人力资源是经过商品买卖而实现的,一个集团只有在人才市场上购买到人才商品,并将人才商品进行质的转化,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聚集。
人力资源的概念和意义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着它的文化内涵,并发挥着作用。所谓“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或者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的人们的总和。既然,人力资源是在相当早的时间已经产生并发挥作用了。在奴隶社会,奴隶主经过有计划、有组织地运作,将各种人力聚集在一起而形成了空前的人力资源,并用这样的人力资源进行生产和创造,创造了奴隶制的文明成果。例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青铜器,都是在这样的人力资源作用下产生的。因为人力资源在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中具有这样巨大的作用,所以,卓越的领导者会在自己的集团中设法聚集优胜的人力资源,以取得事业的成功。公元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在一次宫廷宴会上自豪地说,兴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汲取粮草保障供给我不如萧何,而项羽仅有一个范曾反不得重用。其实,刘邦在分析他利用人力资源取得天下的原因时,仅看到了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所颁布的“约法三章”为他凝聚了广大的人力资源,是他们的舍生忘死,疆场用命,才使西汉王朝得以建立。综合分析人力资源在西汉王朝建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就是在刘邦集团在本集团内部积极发挥了各种人才,即人力资源的作用。换句话说,也就是刘邦集团内部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人力资源表现在一个集团的内部,并在该集团内部发挥着一种分工协作的作用。
既然人力资源的正常利用能给事业带来巨大成功,那么重视人力资源的聚集并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战略了。正因为如此,一个集团在事业筹谋和运作中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筹谋,未雨绸缪人力资源成为一个集团长期的战略运筹之策。
然而,对于人力资源的筹谋与运作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力资源在社会文化分工与社会环境变迁中,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因此,对人力资源的运筹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工场手工业时代,掌握技术的人力资源至关重要。此时,谁拥有人力资源,谁就会发挥物质资源的重要作用,而变得富有起来。工场手工业时代绝大多数工场主或作坊主,都是通过掌握拥有技术的人力资源并发挥他们积极作用而变得富足起来的。其实,此时的人力资源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了。马克思在揭示资本生产的实质时富有激情地道出了一个真理,资本之所以能够运作并增值,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事实上,工场手工业时代劳动力已经转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商品了。工场主或作坊主之所以能够进行商品生产,就是因为他们在市场上购买到可供他们自由选择人才商品的缘故。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工场手工业时代是资本生产的前奏,——它拉响了封建专制对人力资源束缚的丧钟,开启了人力资源被充分发掘与利用的战车。正因为在手工工场或手工作坊中,生产组织者从市场上购买到适合自己的人才商品,并将人才商品顺利地转化成人力资源,与积极发挥人力资源作用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商品是很早就出现并发挥效应的社会文化学范畴,简单地讲,它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从社会商品学的角度看,商品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内涵。在社会经济中,“商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劳动力成为商品”,也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成为商品。具体地讲,一个人从生物的人变成社会的人,即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必须经过生产,这是人作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的前提;一个社会的人,是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劳动力商品的人,是能够满足他人即社会需要的“东西”;劳动力商品在被利用中,也就是劳动力商品实现它使用价值的时候,必须提前经过交换,劳动力在交换的过程中实现的它的价值。因为,只有这样,劳动力商品才能“到达他人手中”,即到达生产组织者手中,并被他用来作为创造财富的资源。从资源被利用的角度看,在所有的资源中,只有人力资源是富有创造性的资源。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看,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企业只有在人才市场上购买到人才商品,并将它转化成人力资源后,才能生产与创造社会财富。因此,“一切经济活动首先是人力资源的活动,由它的活动才引发、带动其他资源的活动”。
总而言之,游弋于社会中的人力资源只有通过商品流通的渠道转化成新的人力资源,才更具有社会意义。
在经济社会环境中,任何人力资源都是通过商品转化而来的。因为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具体有一定劳动,乃至创造能力的人组合而成的,它必须经过一定的形式和条件进行必要的转化,或通过强制,或通过有赏的形式进行组织,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而在经济社会环境中,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商品交易的方式,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利用。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想要利用或消费某种商品,只有从市场上买回此商品,然后,才能利用该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样地,在商品经济社会,或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集团、个人要想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就必须通过劳动力交易的手段,将它买回而转化成人力资源。从劳动力资源的转化来看,游弋在社会领域中的任何劳动力资源,或人才资源,都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也不能顺利实现它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人才只有通过市场媒介进行有效转化,才能实现它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人才商品只有失去商品作用和意义后才真正发挥它使用价值的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以运行中,任何资源实际上都要通过市场媒介才能转换,才能实现它们作为资源的作用。一般地,资源要经过买卖之后,为消费者重组才能进行充分的利用,甚至还要经过这样的一次、再次的转换,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例如,一种矿产资源,在经过冶炼厂购买后,为冶炼厂(初级消费者)重组,即消费后才能变成次级资源,这种资源再一次被下一级消费者购买才能生产制作成最后消费品。资源就是这样一次次地经过转换来实现其作用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任何资源都存在于现实的市场中,都分别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而属于不同所有者的这些资源,不是随心所欲就能够得到的,而只有通过正常的商品交易才能获得并进行使用。因此,市场体系的建立对资源的拥有和使用进行了有序的规划,它让使用资源的个人或集团都要遵守市场经济的原则,并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主要是社会经济市场的扩大,与市场和商品范畴的扩大,商品的概念和范畴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商品意义上是以物资形态为主的商品形态急剧发生变化,并向着非物质形态转化,并表现出鲜明时代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化、软件化、服务化等特征。由此,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文化内涵也发生了聚变,更多地渗透了非物质的文化因素,于是,人才变成了现实的富有创造性的商品。这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的概念范畴。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看劳动力商品的范畴,它主要是在智力上所拥有的文化内涵、实力,以及富有创造性的使用价值。这样,相伴着现代劳动力使用价值的飙升,它的价值也在相应提高。
然而,现代劳动力价值的提高并没有削弱对劳动力争夺的竞争,相反,集团与集团之间为拥有劳动力所展开的竞争一轮胜似一轮,相互攻守,各有得失。为此,各个文化集团对人才的拥有采取了新的战略,那就是不仅对现实的人力进行最为充分的利用,而且,还对潜在的人力进行储备,为将来一轮的文化创造做准备。人才储备是现代文化集团进行人力资源拥有的战略,它花重金在人才市场上购买人才商品,并将它们迅速转化成人力资源并储备起来,为的是在将来的文化创造上取得优胜。
显而易见,任何集团只有能够在人才市场上购买到更多的人才商品,才能储备更多的人力资源。换句话说,任何文化集团越能使更多的人才商品失去价值,它的人力资源储备就越丰富。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商品成为人力资源,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主流。它是通过有效地对劳动力进行智力投资并培养而形成人才商品,人才商品经过集团购买成为该集团的资源而显示作用,并实现起价值的。
在商品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才商品向人力资源转化的条件,是在人才商品流通的市场上购买到人才商品,然后,将他们组织起来最终形成人力资源。当人才商品游弋在市场中,它便不能构成任何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只有失去商品价值和意义的人才,才能构成有效的人力资源。
[1]徐东云.商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国颖,陈天祥.人力资源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