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核心因素的思考

2013-08-15 00:45:57蒋力群
上海城市规划 2013年2期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信息化

蒋力群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一次突显了国家城镇化战略,明确将城镇化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奋斗目标。实施城镇化战略,不是简单引导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是包含缩小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这一伟大战略的实施,同时赋予了智慧城市的新内涵——已有城市如何更“智慧”,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更智慧地建设“城市”。因此,当前研究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1 “智慧城市”是应运而生的发展潮流

虽然对智慧城市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共识,但智慧城市一词已非常热门,成为各地政府、企业界和社会人士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各国已有多个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视作城市发展新动力。当我们考察审视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的相关规律,就可以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有其紧迫性和渐进性。

1.1 城市发展的聚合趋势明显, 正面临着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有一组数据表明,城市化发展过程存在着聚合效应。公元前1000年,地球上曾有2 180个国家、人口约5 000万,经过3 000年的岁月洗礼,近89%的国家已经消失。至2012年,世界上还有224个国家和地区,但人口总数已突破70亿。目前,全球人口过亿的国家有11个,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有450个(中国占120个),人口1 000万以上大城市25个(中国占10个)。城市化已是人口高度集中的代名词。至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并且还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管理无疑是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随着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发展与管理正面临着日趋严重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城市化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与之配套的设施条件跟不上,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和矛盾,概括起来有5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方面,出现交通拥堵、能源紧张、住房不足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方面,出现就业需求量大、教育资源不均衡、医疗卫生缺口大等问题;三是环境质量方面,出现土地资源紧缺、清洁水源不足、热岛效应明显、环境易污染等问题;四是生存要素方面,出现社会治安成本高、食品安全保障难等问题;五是运行安全方面,出现安全保障环节多、事故放大效应、抗灾害能力弱等问题。综上所述,城市规划难度更大、城市建设任务更重、城市管理要求更高。因此,在实施城镇化战略过程中,注重发展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迫切需要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现今,人类正从工业社会迈入信息社会,新概念、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于是蕴含城市管理更快捷、更聪明内涵的“智慧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1.2 智慧城市的本质是应用信息化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提升城市服务品质

智慧城市的概念是在数字化、网格化、云计算、物联网等概念基础上的一次“整合式”高度概括。近年来,频繁出现新概念“浪潮”:如1998年数字城市、1999年物联网、2004年网格化管理、2006年云计算、2008年智慧地球、2009年智慧城市等,各类概念层出不穷。其本质都是信息化的创新应用。城市化的聚合效应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度集聚和强力辐射,必须依托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支撑。全世界约有200多个智慧城市的项目正在实施,信息化已成为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全新引擎。

上海世博会唱响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旋律。2010年11月,《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的任务。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一个崭新阶段,将人类的智慧与智能化技术融入城市的发展与管理之中,其背后代表的是“人与技术”的紧密融合,是我们迈向“信息社会”的生动体现。“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镇化将引领智慧城市建设。2013年1月10日,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在北京召开,年会选题定位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丰富智慧城市的内涵,扩展智慧城市产业、带动各类便民利民项目建设,促进城市管理资源实现最优化动态配置。

2 “智慧城市”建设的着力点分析

2.1 纵观世界范围6个主要关注点

2006年6月,新加坡颁布了“智慧国2015”的信息技术十年发展目标,提示了推进国家的智慧化进程这么一个前瞻性概念,强调在公共服务领域实现从供方主导向供需双方互动的转变,实现从非连续、碎片化的服务向连续性、一体化的服务转变。2006年以来,欧洲Living Lab组织倡导建设欧洲智慧城市网络,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帮助居民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服务提升生活质量,通过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支撑的新方法、新工具,有效调动各方“智慧和创造力”助推解决各类社会问题。2008年11月,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理念,进一步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综观世界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其建设着力点主要有6个方面。

一是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如美国2010年公布了未来10年高速宽带发展计划,要使宽带网速提高25倍(1亿家庭用户互联网传输平均速度从4M/s提高到100M/s)。上海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光纤入户、百兆接入,带宽和服务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市光网是“智慧城市”关键。二是智能化的专项工程。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银行、智能医疗等专项工程,各项工程目标明确,有利于“各个击破”。如美国奥巴马政府先后批准投资110亿美元、190亿美元用于推进“智慧电网”和“智慧医疗”项目。三是工作生活的创新应用。如建设交通导航平台,与道路显示屏、车载导航仪、手机等终端实现联网,让驾驶员多途径获取交通引导信息,开启车驾领航新时代。四是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牵领效应。以物联网为基石,以云计算为利器,发挥各类信息中心(枢纽)作用,不断完善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分析、处置等规则和标准,促使各类资源从单元利用走向综合利用,加快消除信息、技术、利益的“孤岛”与“壁垒”,形成物尽其用、和谐发展的新型城市发展与管理模式。五是发展相关信息产业和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如浙江宁波借力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兴起,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从国内外经验看,智慧城市建设将催生出新的产业——智能产业,并以它为纽带,推动整个城市的高效运转。六是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注重战略规划与政策引导,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健全标准规范,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深化政务信息公开等。

2.2 上海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的主线、目标和主要着力点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突显了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这条主线,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即通过城市化与信息化并举,在技术创新应用的基础上,融入城市文明的精神、道德、思想等现代人文元素,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让市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在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主题,布置了10个方面、43项主要任务。主要着力点聚焦于4个方面。

一是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到2013年,计划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城镇化地区全覆盖,覆盖家庭超过750万户;平均上网带宽达18M;构建GSM、TD-SCDMA、TD-LTE与WLAN四网协同的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无线城市宽带网络;WLAN接入点超过9万个;WiFi场点1万个以上;新增IDC/DC总机架数2万个;国际海光缆通信能力达到5T,互联网国际出口达到660G以上,城域网出口交换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一规模;带宽和服务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开展城市智能化管理的专项工程。主要实施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网、数字城管、数字健康、数字教育、数字气象、智慧金融、数字社区、电子政务等专项工程。如通过智能电网建设,用其强大的自愈功能,有效解决送电网损、峰谷矛盾等突出问题,显著提高供电可靠性,达到提高输电效率、降低煤耗、减少排放、清洁环境目的,带来改善电能质量、节约供电成本、节约土地资源等社会效益。三是大力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增强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培育高端产业,提升重点产业能级,建设数字化园区等。打造计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围绕TD-LTE、云计算、物联网和三网融合等领域,积极推动上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发展。打造中国移动全国云服务中心,打造中国电信车联网信息服务基地、信息服务创新孵化基地等一批新兴产业。四是持续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注重功能性总部建设,注重信息化平台功能拓展,提升超级计算机能力,发展高端外包呼叫中心,发展物联网数据中心。推动电子商务应用,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深化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促进共享,加强电子政务的协同和应用。实施教育、数字、社区、体育等数字惠民工程,全面提升市民生活。

按照《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所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13年底,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基本建成;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效能初步显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信息安全总体实现可信、可靠、可控。

3 关于“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指导原则考虑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面极其广泛的系统工程,必须注重思维创新。上海市委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把推进信息化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为核心,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上海建设智慧城市必将由此迈开大步,笔者认为,在理念上、实践上应有体系完整、导向明确的工作指导原则。

(1)总体规划上,强调“统筹发展”原则。现实工作中,还有不少人把“智慧城市”单纯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一项任务,比较注重各类新技术应用,追求在新技术基础上展现应用新貌。但智慧城市是涉及城市服务管理转型提升的复杂工程,规划内容事必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各种因素,还要面对多种社会、经济矛盾的挑战。因此,要把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手段,注重综合性、协调性、持续性,所有项目必须服从总体规划。

(2)目标设定上,强调“需求导向”原则。要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目标和任务,坚持需求导向实质上是“权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深刻体现。当前,我国正以“民生优先”为导向,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改革开放成果为全民共享。为此,在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论证和评审时,应使主管部门、技术专家、项目监管方等的关注点,聚焦于群众的迫切需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使主观设想与客观现实相结合,切实让广大用户满意。

(3)项目选择上,强调“雪中送炭”原则。据斯坦迪什国际集团一次对全球30 000个应用软件项目调查统计,完全成功项目约1/3,失败项目近1/4,其余项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笔者分析发现:成功率高的一般都是应用需求明确且迫切的项目;失败的往往是虽有需求,但紧迫性差、梳理不够或可有可无的项目。究其原因:在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过程中,“雪中送炭”的项目认识比较一致,易协调、易成功,“锦上添花”的项目需求泛、指向多、易生变、易失败。因此,我们在项目选择上,必须强化“雪中送炭”的工作理念。

(4)建设管理上,强调“绩效提升”原则。 建设“智慧城市”要针对瓶颈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体现实效。以宏大的“西气东输”工程为例,输气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田,东至上海、延至杭州。途中需建多条干线、联络线、支干线、支线、专线,管道总长7 000多km,跨越14个省,供气范围覆盖华东、华北、华中广大地区,规划输气能力达200亿m3。公司仅3 000名员工,依靠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作支撑,全线实现了组织扁平化、控制自动化、管理智能化,形成四大气区联网供气格局。

(5)发展步骤上,强调“把握规律”原则。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思想观念更新、应用环境优化是一个渐进过程,每一个发展阶段皆有其存在条件、发展动力和发展前景。既然信息化推进具有明确的阶段性规律,那么智慧城市建设也须顺应阶段性发展规律。最近,笔者参加多个涉及智能交通的项目方案评审,发现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忽视基础工作。如本市某知名道路,门牌编号不规律(某一段由西向东编号,另一段由东向西编号),不解决混乱现象,就谈不上智慧。又如本市许多指路牌上标有门牌位置信息,但经常发现错位现象。这种工作粗陋说明基础工作不扎实,需要打好基础,把握规律,稳步发展。

(6)应用场景上,强调“互联互通”原则。但凡智慧城市的实施项目,应用场景尽可能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互通带来协同,协同带来便捷。如强调采用物联网、传感网,实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家庭护理等诸多领域创新应用,体现具有智慧功能的“信息综合体”。同时,在审视项目优劣时,应高度重视对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避免以“创新”简单地推翻以往的建设成果。事实上,真正需要颠覆性地“推倒重来”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应尽可能让各类资源能够“新旧贯通”和“物尽其用”。

(7)资源调动上,强调“齐心协力”原则。目前,社会各界对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关注与热情差别较大,往往政府方面为抢占城市发展领先地位,积极树起智慧城市建设大旗,少数企业为抢得商机也高举智慧城市旗帜,但整个社会的关注度还不太集中,尤其是市民对智慧城市的认可度还很有限,观察者远比参与者多。因此,一定要避免单靠政府冲在前面,企业有利则上、无利则让的局面。政府一方“单打独斗”是最不经济的工作方法,政府应该是规划引导者、秩序管理者、服务保障者,让企事业单位成为市场运作的主体,让广大居民群众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人翁。政府应该通过整合与激发,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发挥社会各类资源的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城市信息化整体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上海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上海以“智慧城市”为旗帜,必定更加有利于加速提升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我们应重视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工作,把握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核心因素,早日取得智慧城市建设的丰硕成果。

References

[1]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R]. 2012.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welfth Five-Year" Planning of Shanghai[R]. 2012.

[2]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R]. 2011.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Action Plan in Shanghai from 2011 to 2013[R]. 2011.

[3]蒋力群,蒋欣蕾. 对推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 理论文萃, 2011(2):47-50.JIANG Liqun,JIANG Xinlei.Thinking on Promoting Shanghai“ Smart City” Construction[J].Theory Magazine,2011(2):47-50.

[4]孟祥林. 城市化进程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MENG Xianglin. Urbanization Procession Study[D]. Beijing:The Dissertation for Doctor Degree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2006.

[5]蒋力群. 警惕政务信息化创新活动中的“认识误区”[J]. 信息化建设,2008(12):10-11.JIANG Liqun. To Alert“ misunderstanding” of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J].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2008(12):10-11.

[6]丁任重,吴波. 城市现代化的特征与路径[J].城市问题,2012(6):24-29.DING Renzhong,WU Bo. The Feature and Path of Urban Modernization[J]. Urban Problems,2012(6):24-29.

[7]逄金玉.“ 智慧城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 :74-78.PANG Jinyu. “ Smarter Cities”: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of Megacities in China[J].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1(12):74-78.

[8]贺彩玲. 中国城市化路径选择与策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HE Cailing. Path Selection and Strategy of Chinese City[D]. Xi’an:The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Degre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2006.

[9]雷震洲. 解读“智慧地球”[J]. 电信网技术,2010(1):38-40 .LEI Zhenzhou. Interpretation of“ Smarter Planet”[J].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Technology,2010(1):38-40.

[10]彭继东.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PENG Jidong. The Research of the Mode of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D]. Jilin:The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Degree of Jilin University,2012.

猜你喜欢
智慧城市智慧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创新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41:34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0:53:22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
有智慧的羊
信息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智慧派
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
智慧决定成败
网球俱乐部(2009年9期)2009-07-16 09: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