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特征分析的翻译学的教学研究*

2013-08-15 00:54陈艳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可接受性互文性特征分析

陈艳芳

(湖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一、引 言

研究语篇的文体及其翻译可应用语篇语言学,语篇语言学与翻译学的关系研究在蓬勃发展。国外的代表性研究,如Beaugrande& Dressler的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1983)详细介绍语篇语言学。国内的研究如:黄国文《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2004)、张美芳及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2002),杨黎霞《语篇语言学与翻译》(2003)。

目前国内语篇的翻译学的研究中,对语篇特征的研究不均衡,对衔接性、连贯性、关联性、互文性等特征的文体分析及与翻译的关系有较多的研究,例如刘军平(2003)《互文性与诗歌翻译》、李 明(2003)《文本间的对话与互涉——浅谈互文性与翻译之关系》、王馥兰,刘仕明(2012)《语篇方式的互文性探析》、陈丽江及冯奇(2006)《语篇翻译过程中的动态连贯》、丁世华(2009)《关联性:翻译理解的核心——以《围城》英译本为例》等论文。但是对语篇特征的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等特征与翻译的关系分析较为欠缺,尤其是多个特征在语篇翻译中的整体关系与作用的研究欠缺。

基于语篇特征分析的翻译学的教学研究更是稀缺。相关专著如:刘辰诞(1999)《教学篇章语言学》。相关论文如:黎秀清及黎明(2007)《建筑英语语篇的文体特征与翻译教学》。可见,基于语篇特征分析的翻译学的教学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基于语篇特征分析的翻译学的教学研究,以语篇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话语分析学为理论基础。语篇的功能意义在于,任何语篇须满足Beaugrande&Dressler(1981:3-11)提出的语篇的七项标准: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意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情景性(situational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与之相对应的基本规范原则为:效能性、功效性和适当性。

贝尔(Roget T.Bell)的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2001:163-171)也强调典型语篇的七个语篇特征,这七个特征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建语篇的独特性。语篇应具有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关联性、互文性。这七个语篇界定性特征可应用于所有的具有交际价值或者语篇功能的文本。这七个特征是最基本的,这些标准是为了回答读者(及译者)将会提出的关于语篇的一系列问题:

(1)小句是如何成为一个整体的?(衔接性)

(2)各种观点是如何成为一体的?(连贯性)

(3)说话者(作者)制作此语篇的原因?(意图性)

(4)读者是如何接受此语篇的?(可接受性)

(5)语篇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性)

(6)语篇有何用途?(关联性)

(7)语篇与其他语篇间有什么相似性?(互文性)

Гальперин(1981)提出八个语篇范畴,即完结性、信息性、可切分性、连贯性、片段语义独立性、时空连续性、回溯性、情态性。这一点,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分析。

三、研究的内容

基于语篇特征分析的翻译学的教学研究,通过语篇分析的方法,以语篇界定性特征中的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关联性、互文性为切入点。在翻译教学中与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结合,对比分析原文及其译本。我们的研究建立在坚实的语篇语言学理论成果上,探讨在教学中达到科学的文本分析及翻译评价尺度,在教学中达到客观评价文本及译文的效果,从语篇特征的层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阐述与解释,探讨翻译教学中的功能语言学语篇评价模式的可行性。

在翻译学教学中,探讨译者如何基于语篇特征分析开展翻译研究,译者如何把握语域(语场、语旨、语式),理解并阐释原作的风格与意境,如何对语篇进行科学的跨语言文化建构。语篇特征是跨语言文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篇翻译的建构主体,译者应当从语篇特征多方面的角度进行思考,重新建构出适用于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属性。

在翻译学教学中,探讨如何基于语篇特征分析,实现从源语篇到目的语语篇的连贯性构建,使构建的语篇“信达雅”,既保持原文风貌,又通顺流畅,顺应目的语语篇的要求。

四、研究的方法

在功能语篇分析的实践中,黄国文教授(2006)认为,对语篇进行分析大致有六个步骤:(1)观察(Observation),(2)解读(Interpretation),(3)描述(Description),(4)分析(Analysis),(5)解释(Explanation),(6)评估(Evaluation)。这六个步骤构成了一种方法,也可用于研究翻译问题或译作。

(1)观察

观察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界定性特征: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关联性、互文性。

(2)解读

解读文本,从多角度、多方位解读语篇特征及语篇意义,探讨作者及译者的意图,挖掘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意境。

(3)描述

描述语篇特征的具体体现及行文方式,叙述语篇特征与语篇语境的关系。

(4)分析

在语篇的层面和平面,展开对原文和译文的语篇特征的多维的、立体的、定性的、定量的、科学的分析,进行阐述、重解和重构,剖析语篇特征在文体分析及翻译中的整体关系与作用。

(5)解释

在翻译研究中,“语篇特征原则可用来解释如何获得原文和译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张美芳,2005:104)以语篇特征解释:译者如何选择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源语文本所传达的意义及内涵。“译者所选择的形式(包括语篇的宏观结构、小句、词组和单词)必须能最大程度传递原文的语义和意境。特定的形式表达特定的意义,形式是意义的体现”。(黄国文,1999:106-115)

(6)评估

在语篇的层次,评估语篇特征、意义与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语境与语言选择、语篇体裁与情景因素、文本与蕴含意义等方面,在翻译学中教授如何展开文本分析及翻译,解析语篇的深层结构,探讨语篇特征及翻译之间的内在关系。

翻译过程中,语篇特征标准是从语篇作者、译者、读者、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五个视角及相互关系来表现语篇的交际性。语篇的七个特征的完美体现,才有效保证语篇的交际性。译者使译文和原文一样满足语篇特征的七个标准,使原文和译文功能性对等,译文能最大程度体现原文的功能和风貌。语篇特征在不同语言的语篇中的表现各有千秋,译者要根据目的语语篇的特征做相应的顺应,才能使译文既行云流水,又原汁原味。

语篇的构建与语言的本质密切相关。跨语言的语篇构建形式表现跨文化的语言功能。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动态对等,以语篇特征分析为基础,有利于译文内容的准确性。

五、研究的教学实践

教师将语篇特征分析纳入教学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译本翻译质量的提高,译文的信息性、可理解性、可接受性的加强;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专业英语学生的译学素质(文体意识、翻译功底、问题意识、思维训练、学科知识积累、敏感性等方面)。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语篇特征分析,并与指导专业英语学生的毕业论文相结合。近年来,笔者所指导的学生获湖北省优秀毕业论文:李新甜《从语篇可接受性特征论童话翻译》(2011)、黄晓萍《从文化语境看“祥云”的翻译》(2009)、王慧楠《中国古典诗歌水意象的翻译策略》(2009)等。

六、意义和价值

在文学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的分析应该是会给研究者带来启示的。对翻译作品进行语言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对一些翻译问题重新审视,同时也希望通过语言分析来检验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翻译是一门科学,它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包括它存在着难以阐释的灵感问题)。(黄国文,2006)

教师将语篇语言学结合到翻译教学,学生视篇章为整体,将逐词对译的静态视角转为由整体至局部的动态视角,学生明白翻译是在正确理解语篇特征及语篇意义的基础上,用目的语符号的表达形式,顺应地再现原语的信息和意义,实现不同语言间的传通和信息交际。教师将语篇特征分析纳入教学体系,既有益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技能提高,又达到教学相长,翻译学的教学合理化、科学化。

语言学与翻译学的教学相结合,为翻译过程包括对原文的理解,译者的作用,译文的表达以及对译作的效果评价等,提供解释和分析的依据。从而,优化文本分析及翻译的规律,从语篇特征的角度把握翻译教学,分析检验语言学在翻译学的教学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1]De Beaugrande R,Dressler W.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83.

[2]Roger T.Bell.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陈丽江,冯奇.语篇翻译过程中的动态连贯[J].上海翻译,2006,(2).

[4]丁世华.关联性:翻译理解的核心——以《围城》英译本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5]黄国文.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6]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黄国文.关于翻译研究语言学探索的几个问题[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3).

[8]李 明.文本间的对话与互涉——浅谈互文性与翻译之关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2).

[9]黎秀清;黎明.建筑英语语篇的文体特征与翻译教学[J].高等建筑教育,2007,(4).

[10]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1]刘军平.互文性与诗歌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12]王馥兰,刘仕明.语篇方式的互文性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1).

[13]杨黎霞.语篇语言学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8).

[14]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3).

猜你喜欢
可接受性互文性特征分析
法律论证理论对提高裁判可接受性的启示——基于“昆仑燃气公司案”的分析
注重裁判理由的可接受性——“寄血验子”案的法律解释分析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2012 年南海夏季风特征分析
基于PowerPC的脉内特征分析算法的工程实现
论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冗余与亏空——兼驳“同案同判”与“裁判可接受性”
不良汽车驾驶行为特征分析
判决书叙事修辞的可接受性分析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