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华梅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不良的生活习惯也越来越多,使得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增多,缓慢型心律失常也开始变得常见,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比以往也有明显增加[1]。(1)紧急床旁气囊临时起搏主要用于抢救突发性、暂时性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及某些快速性心律失常。其目的是尽快纠正由于心律失常导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以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消除心脏骤停的风险。本文旨在分析我科2010年5月—2012年5月共行紧急床旁临时起搏器安置术48例,并对其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5~80岁,平均 (42.5±7.2)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5例,急性扩张性心肌病、心功不全合并窦性心动过缓8例,病窦综合征9例,急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
1.2 方法 48例患者均在无X线引导,仅在心电监护观察下进行。12例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36例经右股静脉穿刺,选择F5气囊漂浮电极,检查气囊无漏气后,穿刺成功后送电极,根据心电监护显示室性期前收缩、室性起搏心律致最佳心室起搏位置,必要时在B超指导下做回顾性指导和微调电极。设定起搏频率60~70次/min。
1.3 护理
1.3.1 术前护理
1.3.1.1 心理护理 由于临时起搏器安置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患者常会产生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说明安置临时起搏器的重要性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并签订侵入性操作知情同意书。其次需要做好环境准备:(1)用屏风遮挡患者;(2)术区备皮,建立静脉通道;(3)给予氧气吸入,心电监测。
1.3.1.2 物品准备 备好穿刺物品,消毒敷料,一次性手术包,临时起搏电极,下肢动脉鞘,临时起搏器。抢救物品及药品。
1.3.2 术中配合
1.3.2.1 密切配合手术医生,提供术中所用器械及药物,协助医生安装临时起搏器。
1.3.2.2 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血压的变化,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如发现心律失常,如心室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时立即报告医生。调整电极位置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防止出现心室纤颤,根据血压变化使用升压药。
1.3.2.3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患者呼吸、意识的变化。询问患者有无胸痛、膈肌刺激,防止出现心包填塞。抢救物品,除颤仪紧急备用。导管插到位后测试起搏域值,调整起搏率及电压,观察导管头端在心腔内的张力。如起搏域值、频率、电压及张力均满意,拔出鞘管,固定电极,进行无菌包扎。48例患者紧急床旁安置临时起搏器,术中顺利。术后在CCU继续治疗。
1.3.3 术后护理
1.3.3.1 临时起搏器安置术后为防止临时起搏器滑脱,需将临时起搏器体外脉冲发生器固定于床上。同时也便于观察起搏器工作状态,保证起搏器正常运行。护士应熟悉临时起搏器的各项功能及正常调节范围,同时掌握双极起搏导管正负极插入口及如何更换电池。
1.3.3.2 穿刺部位的护理保持穿刺处敷料的清洁、干燥。密切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和血肿,术后每日更换穿刺处敷料,更换敷料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的发生。还要注意观察电极有无移位。
1.3.3.3 生活护理加强营养,给予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食物纤维、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让患者取平卧位,术侧肢体伸直不要弯曲,身体不要过度活动,以防电极脱位,禁止术侧卧位。保持穿刺处皮肤干燥,注意大小便时不要污染伤口敷料,以防发生漏电或局部感染。每天按摩术侧肢体,防止静脉血栓形成。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做好皮肤护护理及心理护理。
1.3.4 术后监测
1.3.4.1 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测,并每小时记录1次。各班护理人员要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熟悉起搏域值,起搏频率。并要掌握设定起搏频率60~70次/min。注意观察心率和心律的变化,注意心率与起搏心率是否一致。若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应考虑是否与电极移动有关,及时报告医生。同时临时起搏电极可因各种原因发生改变而影响起搏,如起搏频率、起搏域值、起搏导线撕裂、电极脱落等。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检查临时起搏器电极连接情况和放置位置是否合适,临时心脏起搏器起搏功能是否正常,若患者心率超过起搏频率则增加起搏频率 (一般大于自身10次以上)并以此来判断起搏功能。
1.3.4.2 起搏24h以上发现输出信号变化或心室电夺获不良时,要注意有无电能耗尽,及时更换电池。更换时动作要迅速,防止患者发生昏厥。
经过精心护理,48例临时起搏器安置术均取得成功,均未出现穿刺处出血、血肿,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的安置及应用,是指病情危重不能搬动,只能在床边,没有X线设备下进行的紧急起搏[2]。严重缓慢型心律失会造成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灌注不足,并会导致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紧急起搏电极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有较高的成功率。此项技术除要求医生娴熟的技术外,护士应做好默契配合,并在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注意穿刺部位电极固定是否牢固,局部有无渗出及血肿,密切观察心电监测,如出现漏搏应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起搏电极后,使起搏恢复正常。
1 张清华,郭继鸿.现代人工心脏起搏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27.
2 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