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喻认知规律的高职院校英语词汇教学研究与应用

2013-08-15 00:52徐秀峰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英语词汇隐喻词汇

徐秀峰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一、引言

词汇教学是现阶段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改进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有效掌握英语词汇学习效能是一个有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拟从隐喻认知规律出发,结合高职教学对象,即高职学生思维特点,提出基于隐喻认知规律的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与研究。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于词汇教学的要求:A级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达到认知3400个英语单词(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600个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2000个左右的单词能正确拼写,英汉互译。学生还应结合专业英语学习,认知400个专业英语词汇。B级:认知2500个英语单词(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000个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1500左右的单词能正确拼写,英汉互译。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真正掌握并地道地应用这些单词无疑是个挑战,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二、隐喻理论的沿承

隐喻理论自最早提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时间,其间历经两次大的演变,直至发展成现在认知视角的认知隐喻理论。

隐喻理论最早由亚里士多德作为语言现象提出,他认为“隐喻是用一个表示他物的词来表示此物,这个词便是隐喻词”[1]。在他看来,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词汇层面的修饰。此后的千年里,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的学者如 Richard、Emerson、Whorf、Sweester、Kant等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的特点、工作机制和理解过程进行了阐释,引发了一场隐喻浪潮。Richard于三十年代首先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他认为“隐喻义”是在“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并置、相互作用后产生的”[1]。

此后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Lakoff和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的出版,对于隐喻的研究才真正被系统地提升至认知层面,认知隐喻理论由此产生,这也是是目前认知语言学中最为成熟的理论之一。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用来思维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是以经验为基础的,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2],他们提出了隐喻映射理论,将“喻体”称为“源域”,将“本体”称为“目标域”,两个领域之间的互动称为“映射”。就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域上,从而对一个新的概念的理解和表达。

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家突破了传统上对隐喻仅限于语言层面上的认识,从认知科学角度对隐喻的特点、功能和理解过程展开系统研究,从根本上说,隐喻是一种人们认识和体验客观世界的思维和行动的方式。

三、隐喻认知理论的体现——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特点

人类的思维模式基本上有两大类:一类是借助表象进行的形象思维;另一类是借助概念所进行的抽象思维。

人类的思维模式既然不同,那么在对新事物的理解、容纳和接受程度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传授新的知识点时,要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的思维特点,因“思”施教,这样与学生的思维相契合,“师”与“生”、“教”与“学”达成一种理想的“适切度”,才能达到一种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相当多的实证研究显示,在对新事物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上,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院校学生存在显著差异:高职院校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即隐喻思维),更善于掌握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反之,普通院校的学生更精于抽象思维,这些学生在获取公式、原理等陈述性的理论知识方面表现出更强的认知能力。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人的智力结构和认知特点,采取适合的培养模式,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3]。

Lakoff和Johnson认为,人的大脑内天生具备一种通过身体的经验去感受和体现最基本概念的认知机制。通过一些基本的隐喻手段去映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生活中最基本的认知概念。

四、基于隐喻认知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

汪榕培通过调研,在《英语词汇学教程》一书指出:学会英语常用词的1000个词,就能理解一篇规范文字的80.5%的内容;学会常用的 2000个词,就能理解 89%的内容;学会常用的3000个词,就能理解93%的内容;学会常用的5000个词就能掌握97%的内容。由此可见,掌握英语基本词的重要性,这也再次印证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词汇教学的要求,即A级认知3400个英语单词和B级认知2500个英语单词。[4]

由此,对于英语词汇学习,不能过分追求词汇量,认为词汇量越多越好;结果导致很多词汇虽然记住了,却不能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去。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首先向学生阐明学习基础词汇的重要性,讲解基础词的基本含义或称中心含义,即词汇的原型意义,兼顾其引申意义和具体语境意义,使学生把握语义重点,理解各义项之间的本质联系,培养学生根据词汇的原型意义推测词汇具体语境意义的能力。

例如,我们以“eye”一词为例进行解析。最初是用来表示人自身的一个重要部位—眼睛,后来通过隐喻认知功能引申为注意、关注、看问题的角度、见识照顾监管等。如:

1.眼喻为关注、注意

人们在关注某事时,一般都会用眼睛看,因此“目不转睛”用来形容做事的专注和投入,英文也有反映这一隐喻投射的语言表达,如:Catherine was in the public eye since last year.(凯瑟琳自去年以来受到公众的关注。)

2.眼喻为见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眼睛,这些信息的获得又与人的阅历和生存环境相关,所谓“见多识广”就是说眼睛看到的多,见识自然就多了起来。因此眼便被人们用来喻为见识。

This was such an eye-opener for us.(对我们来说,这真是大开眼界)。

3.眼喻为兴趣和爱恋。当我们对某事产生兴趣或喜好的时候,往往会注视该事物,因此用眼来表示“对某事的兴趣和爱好”。He only has eye for Nancy.(他心中只有南希)。

我们再以一个简单的词“heart”为例,来分析如何在此基础上去延伸该词的词意。

“heart”一词原始意义表示心,这在英语词汇表里算是个初级词汇,可是如何在这个简单的初级词汇的基础上衍伸学生的词汇量呢?此时隐喻认知规律将呈现出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心”是一种物质,根据物质的属性,“心”类词应该也有“物质”所具备的基本属性,即质量、颜色、温度和数量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心既为物质,就有质量、有轻重之分,所以将轻重映射到“心”上,便产生了a light heart(掉以轻心,不当回事),a heavy heart(心事重重);心既为物质,便有温度,于是便产生了the warm heart(热心)和the cold heart(寒心);心既为物质,便有颜色之分,于是便有the blue heart和a black heart等。

由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在分析词汇原型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对原词在结构、功能、状态、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解析其引申意义。也就是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把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抽象的概念域上,从而完成对一个新的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这样,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将会更为形象和深刻,同时对词汇的掌握也必然会呈现出广度和深度的趋势。

五、结语

基于隐喻认知规律的英语词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词汇记忆能力和单词的理解能力是颇为有效的。基于此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将不再是纯单词记忆式的、枯燥乏味的课堂,而是充满了联想和思维活力的舞台,对于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等方面都将呈现出令人欣喜的生命力。

[1]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73.

[2]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3]刘晓明,楼平.参与隐喻: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必然选择—基于职业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254.

[4]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英语词汇隐喻词汇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之我见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初探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扩大英语词汇量的实践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