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环境下元知识(mK)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3-08-15 00:52宋金华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学习者理论教学模式

宋金华,金 亮

(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 信息工程系,江苏 连云港 222006)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教育将有不可估量的应用潜力和巨大市场。但是,我们也认识到:目前,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很热,而实践应用较冷,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我们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再以实践拓展理论研究。本文从研究移动学习的特点入手,分析目前关于移动学习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情况。根据移动学习的特点和移动设备的特点,提出了移动环境下元知识教学模式,并构建基于元知识模式的移动学习基本架构和实施策略,为移动学习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支持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style)学习。

一、移动学习的特点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基于移动计算设备实施远程教学过程,移动设备指能够方便随身携带、随时随地使用的手持设备,包含PDA、手机、便携式移动设备,具备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征。移动学习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现“4A”下自由性学习。移动学习的特点有:

(一)学习形式的移动性

这是移动学习最主要的特征[1]。学习者不再拘泥于书桌或电脑桌前学习,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学习环境、学习资源以及学习者都是移动的。

(二)学习设备的微型化

移动学习设备指能够方便随身携带、随时随地使用的手持设备,包含PDA、手机等。学习设备的微型化表现在这些通信设备不仅屏幕尺寸小,而且信息的处理能力弱。

(三)学习过程的互动性[1]

移动学习的实现基础是网络通信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实现资源和服务的交互。这种学习过程的互动,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信心,消除孤独感,提高学习者的成绩,形成学习者对待学习的乐观态度。

(四)学习的碎片化

学习的碎片化包括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和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学习内容的碎片化是由于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学习时间的间断性、学习者注意力的分散性和学习设备的微型化因素造成的。这就要求呈现给学习者的是“微小的信息单元、狭窄的主题以及相对简单的问题”。

学习时间的碎片化是在“移动”中学习,学习者的注意力相对分散,用于学习的时间是断断续续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这将给移动学习者留下极度心烦意乱又极为片段的体验。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二、移动学习的模式

模式(Pattern),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模式就是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目前,对移动学习的模式研究主要归结为两类: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

(一)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2]。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化的形式和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有一定的要求,教学模式必须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条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模式。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很多,譬如传递——接受式、探究式、概念获得式、巴特的自主学习模式、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pbl、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加涅模式、奥苏贝尔模式、概念式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引领式学习模式、导学式教学模式等等。

(二)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也称服务模式,是指学习者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说,采取何种移动技术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服务。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主要有两类:基于短消息的学习模式和基于多媒体浏览、链接的学习模式。

三、移动环境下元知识(mK)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

知识是可以分解的,所谓“元知识”就是指不可再分解的知识。根据学习者的特点,移动设备的特点以及知识本身的特点,我们提出基于“元知识”的移动学习教学模式,图1展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们都体现同一个特点——“微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已是“碎片化”的时代,学习者将利用“碎片化”时间,运用“微型”工具,学习“元“”知识。

(一)理论基础

1.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存在于学习者自身之外的实体上(如计算机网络);学习不仅存在于个体自身,也存在于各个专业化的节点中,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学习就是编织个人社会知识网络的过程,要在不同节点和网络之间建立关系,将网络中的弱连接变为强连结。学习者个人和整个网络之间是双向促进的关系,知识流在其间得以流动和创造、这种由个人到网络再到组织之间的知识发展周期能够让学习者的知识库通过网络连接而处在不断的更新中[3]。

2.认知研究理论

认知研究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就是通过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来分析和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布鲁纳认为所谓的知识是根据观察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思想或抽象化,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科学认识的成果,是通过形成各种知识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人们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我们通过知识的形成过程来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

在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之所以提出建构基于元知识的教学模式,是因为该模式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同时也符合移动学习的基本属性和蕴涵的特征。

(二)元知识特征

1.独立性

从微观的角度,元知识是最基本的单位。一个元知识必须是自我包含的或者包含其它元知识的概念术语。在元知识内容阐述与分析上,一个元知识不可以与其它元知识藕断。

2.整体性

整体性体现元知识的基本组成。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一个元知识点由目标要求、知识内容讲解、练习(或测验)以及元知识描述等组成。

3.教学性

虽然元知识只是基本的单位,但是它也是用来支持学习的,所以一个元知识也必须具有教学功能。在设计元知识时,一个元知识至少具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元知识的应用目的是教学,因此,元知识的设计应围绕教学性展开。

4.粒度适中性

元知识粒度过大或过小都将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元知识粒度设计过大,那么元知识的设计达不到最初的设计效果;元知识粒度设计过小,那么知识将会繁且乱,也会影响学习。元知识粒度的大小取决于知识的类型、知识的目标等特性,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元知识的粒度做适中处理。

5.易于学习性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也影响学习的效果。元知识简单易懂,使学习者易于学习,容易掌握,轻松获得成就感。这将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产生对知识的强烈需求,形成良性的知识学习。

(三)元知识的基本结构要素

为了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一个元知识一般由教学目标、知识内容讲解、练习(或测试)以及元知识描述构成,如图2所示。

该图是对元知识构成的一般描述。整个知识体系是按层次级别由高到低分为:课程级、章级、节级、元知识级。元知识级属于最低级别,前三种均由元知识聚合而成。为了获得元知识,我们需要对整体知识(如某课程)进行分解。

(四)知识的分解

常用知识的分解方法包括:归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通过此类方法,将知识分解出若干基本元知识,本文对分解过程不作详细阐述。获得元知识点后,我们通过定义不同的信息层次和信息纬度,形成层次关系清晰的树状知识拓扑,即建立知识树模型。最终,运用知识树模型,集中管理元知识点。以《离散数学》第一章为例,其表现形式如图所示。

四、移动环境下元知识(mk)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

(一)移动环境下元知识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

知识是复杂的体系,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过程。同样,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人们认知过程,不断对知识认知,从而习得知识。移动环境下的元知识模式就是以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理论为基础,以移动环境为平台,以人们认知知识、同化知识为主轴架构而成,具体的架构如图4所示。

(二)元知识移动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知识树构建

学习之前,首先将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呈现给读者,这样有利于学习者掌握整体知识结构,不会因知识的分散学习,而对知识产生模糊感。知识树的构建,更加清晰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更好梳理知识。在知识树中,互相联系的元知识之间也存在链接。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完成任务。

2.设计元知识

元知识是用元知识点名、元知识描述、教学目标、内容、练习五个方面来描述的。元知识的设计是以引导、启发学习,以巩固联系再加深学习者的再认识,完成知识的认知过程。这一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探究性。教师在此过程,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完成知识学习。

3.知识交流

学习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讨论问题,定时或不定时进行交流,汇报各自的完成情况。通过知识交流,学习者在自主认知的过程中,体验认同感,培养协作精神。

4.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对学习者的知识、能力的综合评价,也是元知识模式的最后阶段。学习评价有助于学习者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学习的目标和策略,旨在促进反思、激励进步和促进自我发展。

五、总结

元知识移动教学模式是迎合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同时也能够调动起学习者积极的情感。移动环境下的元知识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也更能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与移动教育的宗旨不谋而合。

[1]胡通海.移动学习的定义、特征和结构[J].软件导刊,2010,7(9):178 -180.

[2]刘仁坤.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2).

[3]钟志贤.终身学习能力:关联主义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10(4).

[4]张秀梅.关联主义理论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4-49.

[5]张天云.基于SCORM的网络课程内容组织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48-52.

猜你喜欢
学习者理论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