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运卫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 洛阳47100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临床以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为特点。自1996年1月~2010年10月,作者采用针灸配合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6例,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男29例,女57例,年龄25~73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2 d。8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眩晕、恶心、颈部酸痛,其中伴心慌者35例,头痛或偏头痛46例,视物不清、眼睛酸胀者52例,猝倒史者12例。查体:头部旋转试验阳性76例,椎旁压痛63例。本组均摄颈椎X线侧位片、双斜片、张口位片或CT、MRI,其中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者75例,椎间孔变小48例,环枢椎半脱位69例,颈椎间盘突出者5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针灸疗法 取穴:主穴:第1、2、3颈夹脊穴(即颈椎第1、2、3棘突下旁开0.5寸)及风池、完骨、天柱、百会。配穴:心慌、恶心呕吐加内关、丰隆,头痛、偏头痛加率谷、头维,视物不清、眼睛酸胀加太冲、太溪。操作:主穴:选用30号2.0寸毫针,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1.5寸,产生强烈酸麻沉胀感觉。配穴:百会穴起针后加艾条灸10~15m in,丰隆直刺1.5寸,内关、太冲、太溪直刺1寸,产生强烈酸麻胀感,率谷、头维向后平刺1寸。留针30m in,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2.2 手法推拿 于每次针灸后操作,每次10~15 min。(1)按揉颈肩部:患者坐位,术者站立于患者后方,用拇指或大鱼际按揉颈肩部3~4m in,以放松颈肩部肌肉。(2)拿风池、天柱、肩井穴:患者体位不变,术者用拿法分别作用于风池、天柱、肩井穴,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穴操作1~2m in。(3)颈部扳法:患者正坐、放松,术者左手握住患者下颌,右手握住患者后枕部,嘱患者稍低头向左侧旋转至最大角度时,术者双手用爆发力再向左转动患者头部,注意转动幅度要小,可听到“咯叭”声,同样方法,再做右侧扳法,以整复颈椎及环枢关节。(4)拍打肩背部:患者、术者体位均不变,术者双手空握拳,有节律地轻柔拍打肩背部1~2m in,以放松肌肉,结束手法。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颈部活动自如;显效:恶心呕吐消失,眩晕较前减轻80%~90%;好转:眩晕、恶心较前减轻30%~40%;无效:2个疗程后症状无改善。
1.4 治疗结果 本组86例,治疗时间最长15 d,最短2 d,有2例病人治疗3次后效果不明显而改用其他疗法,视为无效。均于治疗2个疗程后按上述标准评定,结果临床治愈56例,显效2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7%。
椎动脉型颈椎病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小关节紊乱、环枢椎半脱位及骨赘形成等直接压迫椎动脉或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痉挛,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症状以眩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头颈部疼痛为主。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肝肾不足或痰阻清窍,清阳不升,脑窍失养所致。
颈夹脊穴正处于病变部位,深刺之,针尖直达病所,针感强烈,作用迅速。研究表明:针刺夹脊穴后,能够改善颈部微循环状态,对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调整作用,使血流通畅,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改善脑供血。风池、完骨、天柱能够改善大脑后半球血液供应。百会为三阳五会,针后加灸能升清阳、振督脉,且为止晕要穴。太冲、太溪滋补肝肾以治本,丰隆健脾祛痰以治标,内关调厥阴以止呕吐。手法推拿以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及环枢椎半脱位,并改善颈肩部血液循环及椎基底动脉血供。针灸配合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属标本兼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能很好改善椎动脉受压和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椎基底动脉血供,故疗效迅速、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