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的实体经济诱因与虚拟经济诱因——基于理论发展线索的探究

2013-08-15 00:47:45杨培雷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学经济

杨培雷

(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经济周期(economic cycle),也称为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周期性呈现的经济扩张与收缩交替变化、循环往复的现象,被普遍认为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无法消除的经济现象。经济周期自何时出现?尚无确切考据。通常认为,1825年英国爆发了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开启了经济周期的先河。但是,拉斯·特维德在《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一书中说,曾当选英国下院议员、银行家的亨利·桑顿见证了英格兰自1720年到1791年共发生的18次经济危机。“在这18次经济危机中,每一次都是经济自我复苏,而且多数时候经济在复苏后都会上升到更高水平的稳定状态。但是,每一次复苏都只有几年时间,随后又会出现新的危机,并再次摧毁经济。”[1]由此看来,自商业经济体系建立起来之后,经济周期现象就如影随形了。这个看法,在美国经济史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美国自1783年的独立战争胜利后(也就是美国国内商业体系建立后),多次发生经济危机,经济运行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也都无一例外地发生经济危机,表现出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点。30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史证明了市场经济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出现经济周期的必然性。

自17世纪以来学术界就开始关注经济周期现象,并运用经济周期概念来概括商业繁荣与萧条交替变化的特征。直至今日,经济周期现象的研究始终是经济学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于经济周期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会有所不同,朱格拉在1860年第一次将经济周期视为“重复发生的、尽管不一定是完全相同的经济周期形式”[2]。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对经济周期问题进行的全面深入的研究中,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伯恩斯(Burns)和米歇尔(Michell)的定义是:“经济周期是在主要通过商业公司运作的国家中呈现的总量波动。周期由在许多经济活动方面几乎同时发生的扩张、衰退、收缩和消失于下一个周期扩张阶段的复苏构成;这种变动重复发生但并非简单循环;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从1年以上到10年或12年不等”[3]。最近的文献中,经济学家迈德尼(P.M.Madhani,2010)对经济周期的定义是:“商业周期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上升和下降的变动态势,是围绕着长期增长趋势而发生的经济活动(商业波动)的扩张和收缩期”[4]。

关于经济周期的诱因,往往被归结为总需求变动决定论与总供给变动决定论,或归结为货币论与非货币论,等等。这里,我们循着经济理论发展史线索不难发现,基于经济周期的实体诱因和虚拟诱因分析是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更为清晰明了的理论路径。

一、古典经济学时期的经济周期理论

古典经济学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学。“从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前半期被视为古典政治经济学逐渐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配第(1623-1687)、洛克(1632-1704)、诺思(1641-1691)、巴尔本(1640-1698)、孟德维尔(1670-1733)、范德林特(生年不详-1704)、休谟(1711-1776)等”[5]。“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高度发展,资本主义一般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已经明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古典经济学家对发达的工场手工业时代的内在联系和运行机制不仅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而且具有了某种系统性的认识,这一时期被视为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和完成时期。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亚当·斯密(1723-1790)、大卫·李嘉图(1772-1823)、魁奈(1694-1774)和西斯蒙第(1773-1842)等”[6]。古典经济学时期正是资本主义成长和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核心问题是秩序、激励和增长问题,尽管已经并多次出现了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现象,但是,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只是少数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学者注意到经济周期现象,其中代表性的学者是亨利·桑顿和西斯蒙第。

早在1802年,亨利·桑顿就写了《大不列颠票据信用的性质和作用的探讨》一书,书中提出了具有原创意义的货币理论,因此,他常常被誉为“中央银行之父”。他指出,“非计划的信用可能导致经济萧条。相反,信用的大幅扩张(通过增加借贷)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因此,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通货膨胀;如果还没有达到充分就业,那么,货币供给只会促进经济增长。”“如果说桑顿的著作包含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周期理论,那是有争议的,而且多数人可能不会同意。但是,他的确已经接近了这块领地。”[7]桑顿与李嘉图处于同一时代并且相互熟悉。随着美洲的大开发,英国货币供给大幅度增加,货币相对于黄金的价格开始下滑,于是,英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李嘉图主张英国应当恢复1797年废除的金本位制。桑顿不同意李嘉图的观点,“他认为任何货币体系都不能实现自我稳定,因此,英格兰银行应该而且能够积极地管理货币供给。而且他相信货币供给的波动不仅影响价格,还会影响经济活动水平”[8]。按照李嘉图的建议,1820年英格兰银行实施了纸币与黄金的兑换,但是,结果导致了价格的急剧下滑和一场灾难性的衰退。事实证明了桑顿的观点是正确的。

西斯蒙第在其181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第一次系统地解析了周期性危机。此后,他在1825年英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分析中明确指出这是一场国际经济危机。“西斯蒙第看到了1815年、1818年和1825年发生在英国的几次经济危机,尤其是1825年的经济危机,不仅使大约70家英国银行倒闭,而且波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他无情地批判了李嘉图的市场供求平衡理论,从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的失调,尤其是从消费和生产的矛盾中引出它的危机理论。他认为这种比例失衡或矛盾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所决定的,纠正的唯一途径是恢复小生产所特有的正确比例,即回到宗法或农业“一类的小生产方式以及进行国家干预”[9]。如果说在古典经济学时期,桑顿洞察了经济周期的虚拟经济因素的诱因,西斯蒙第则看到了经济周期的实体经济因素的诱因,尽管西斯蒙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不现实的。

二、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经济周期理论

在古典经济学的后期,出现了不同于早期和发展时期的理论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在谈到1820年到1830年英国政治经济学发展情况时指出,“1830年,最终决定一切的危机发生了”[10]。为资产阶级辩护的一批经济学家诞生了,主要代表人物是萨伊、马尔萨斯、穆勒、巴师夏等,他们否定资本主义存在内在的矛盾,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称之为“庸俗政治经济学”。庸俗政治经济学不仅受到马克思的强烈批判,也受到了德国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攻击,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及社会矛盾激化的事实面前,其辩护功能丧失殆尽。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经济理论,以调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于是,新古典经济学应运而生,阿尔弗里德·马歇尔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尽管新古典经济学总体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学说,但是,经济和商业活动中存在着经济危机和周期现象的基本事实是无法掩盖的。因此,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现象。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关于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诱因的理论明显分为两类:一类强调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实体经济诱因;另一类强调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虚拟经济诱因。

(一)强调经济周期实体经济诱因的主要理论

1.投资过度与经济周期

最早提出投资过度论的代表学者有斯庇索夫、卡斯等。投资过度论认为,经济周期的主要特点是资本品生产的变动,特别是固定资本设备生产的变动,而消费品生产在经济周期中并不显示有同样规律的变动。在经济扩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类型商品生产的不平衡,一类商品生产的不足就意味着另一类商品生产的过剩,斯庇索夫将这种情况比喻为“一双手套”,“失去了其中的一只,另一只也就没用了,成了销售不出去的剩余存品”[11]。在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品和耐用消费品往往出现生产过剩,而劳动力和生活资料则不能与之相适应,终将引起资本品生产投资停滞或下降,于是经济收缩,就业减少,经济出现萧条局面。在萧条时期,由于生产设备投入成本降低、工资水平下降、原材料价格降低、利率下降、生产方式改进等原因,使新投资受到鼓励,加之新发明、新市场等外部因素的刺激,预期利润率提高,投资恢复,经济逐渐走向复苏,并走向下一个经济高涨期。

2.生产成本变化与经济周期

W.C.米契尔在解释经济周期现象时,关注了繁荣时期生产成本提高、萧条时期生产成本下降的特点,提出生产成本周期变化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12]。他认为,在经济扩张过程中,一个合约期满后,企业不得不在更高的利率、租金和工资水平上订立新的合约,成本会逐渐提高。在经济扩张过程中,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速度往往会超过产品销售价格的上涨速度;另一方面,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速度往往也会高于劳动效率的上升速度。受成本上涨压力的作用,在生产扩张到某一点之后生产活动就不得不停下来,经济进入低落时期。在经济低落时期,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下降,效率上升,经济逐渐得以恢复。

3.农业收获波动与经济周期

从农业收获波动与工业波动相关性的角度探讨经济周期原因的代表人物有 W.S.杰文斯、穆尔、庇古、罗伯逊等。其中以杰文斯的“太阳黑子”论最为闻名。

1875-1882年间杰文斯研究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农业收获是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农业收获的变化可以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但是,农业收获周期变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受当时天文学家宣称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1年的启发,杰文斯提出了自己关于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这就是著名的“太阳黑子论”[13]。杰文斯发现,1254年到1400年之间英国的谷物收成存在一个11.1年的周期,与当时已经提出的朱格拉周期吻合,更与当时认为的太阳黑子出现的周期相吻合。杰文斯认为,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加会造成阳光照射强度提高,刺激农作物生长,农业收成就会高于平均水平,从而导致经济周期变化。然而,随着天文学家对太阳黑子活动周期长度进行修订,加之英国新的谷物报告不吻合杰文斯的理论模型,“太阳黑子论”也就难免受到质疑。但是,杰文斯强调农业收获波动对工业生产波动的影响,对经济周期研究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4.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周期

芝加哥房地产经纪人霍默·霍伊特(Homer Hoyt)最早全面研究了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波动。他在1933年出版的《百年来芝加哥地区的土地价值》一书中,对芝加哥从“1830年仅有几十个木棚屋的小村落”发展到1933年的大城市的每一个阶段都做了详细的描述,他发现,芝加哥103年间确实存在房地产周期现象且存在一些重要的时间点,即芝加哥土地价格分别在1836年、1856年、1869年、1891年和1925年达到高峰,高峰年之间分别有20年、13年、22年和34年的间隔期,平均间隔为18年[14]。他得出结论:芝加哥存在18-20年的房地产周期。他还发现,房地产周期对经济存在巨大的影响,每一次房地产危机都与整体经济恶化相一致,并且由于房地产周期的下跌阶段持续时间长,对经济造成很大的拖累,严重影响经济复苏和成长。

(二)强调经济周期虚拟经济诱因的主要理论

1.纯货币现象与经济周期

将经济周期视为一种纯货币现象的代表人物是霍特里(Hawtrey,R.G.)。霍特里在《通货与信用》(1919)、《商业与信用》(1928)、《商业萧条和解脱的方法》(1931)等著作中提出了对经济周期波动的纯货币解释[15]。他认为,经济活动之所以会发生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变化,“货币流动量”是唯一的原因。当货币流动量增加时,商业趋于活跃,生产得以扩张,价格水平也将上涨,生产者就会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当货币流动量减少时,社会需求就会衰退,商业趋于停滞,存货增加。由于生产者根据需求变动情况的预期进行生产,于是生产下降,失业增加,经济趋向衰退。霍特里认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就是经济周期繁荣与萧条的另一个版本,萧条是由于通货紧缩造成的支出不足而引起的,繁荣是通货膨胀过程占优势的结果。由此,霍特里得出结论: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和扩张引起经济周期中的高涨,一旦信用扩张终止,繁荣就到了尽头。在霍特里看来,非货币因素并不是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货币流量的扩张与收缩是繁荣和萧条的根源,经济周期根本上是货币现象。

2.负债过渡与经济周期

阿尔文·费雪(Irving Fisher)认为,经济萧条之所以反复出现,有两个主要因素,即“负债过度”与“通货紧缩”,这两个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16]。通货紧缩会加大债务负担的压力,而债务过度则导致债务清偿压力,导致货币流动量萎缩、信用紧张,进而需求下降、价格跌落。由于价格跌落,企业的利润空间更小,债务负担又随之加重,因此,企业不得不以更低的价格出售存货,从而对价格产生进一步的不利影响,最终导致利润消失、生产减少、就业下降、经济进入严重萧条或衰退时期。然而,在经济扩张过程中,随着新发明、新产品、新要素、新市场的出现,预期利润高的投资机会涌现出来,信用也随之扩张,很容易导致过度负债。这样,在“过度负债”与“通货紧缩”的交替中,经济周期也就成为必然现象。

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流时期的经济周期理论

1929-1933年爆发于美国、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并具有空前严重性和持久性的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的成效,宣告了传统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破产,经济学理论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经济理论获得决定意义的话语权。从20世纪30年代直到80年代,可以视为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主流的时期。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一历史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初凯恩斯经济学成为“官方经济学”,拥有绝对话语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滞胀”问题以及政府干预政策的失败,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为代表的各种非主流经济学派涌现出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了挑战,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局面。

1.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周期(商业周期)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首先,它是指经济循环运动的趋势,并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他指出,“所谓循环运动(cyclical movement),是指经济体系向上前进时,使其向上前进之力初则逐渐扩大,相互加强,继则逐渐不支,到某一点时,向下力乃代之而起,后者也是初则逐渐扩大,相互加强,达到最高发展,然后逐渐衰退,最后也让位于相反力量(即向上力)”[17]。其次,经济周期还有另一层含义,即社会经济的“向上与向下运动在时间先后及期限长短二点,都有相当明显的规律性”[18]。

凯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原理”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他认为,决定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自变量主要有三个: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以及流动偏好。在凯恩斯看来,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是消费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因此,有一部分钱没有被花掉,不是用于投资,而是用于储蓄,从而使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经济危机和严重失业。凯恩斯特别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他从资本边际效率的循环变动引起的投资变动中,寻找商业周期循环的本质和原因。在他看来,流动偏好比较稳定,消费倾向也比较稳定,所以,二者都不是商业循环的主要原因。他指出,“此三者之变动,在商业循环中各有作用。但我认为商业循环之所以有规律性,主要是从资本边际效率之变动上产生的。虽然当资本边际效率改变时,经济体系中之其他重要短期因素亦随之而变,因之情况更趋复杂,更趋严重,但我认为商业循环之主要原因,还是资本边际效率之循环性变动”[19]。凯恩斯主张,关于商业循环运动,“最好从经济繁荣之后,‘恐慌’之来临说起”[20]。在经济繁荣扩张时期,投资迅速增长,对未来的信心坚定,资本边际效率上升,就业逐渐增加,经济呈现出兴盛不衰的景象。由于乘数作用,新投资没有增加,都会刺激消费需求,结果收入更加增加。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经济压力,主要经济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原材料和劳动力不足,产生了生产扩大的约束“瓶颈”,新资本资产的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资本资产迅速膨胀,以致产量逐渐增加而使受益降到预期以下。在以上经济压力下,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乐观心理被疑虑和悲观的气氛所取代,最终,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危机发生。危机爆发以后,投资和消费迅速下降,并且利率突然高涨,生产必然急剧收缩,经济进入萧条期。由萧条到复苏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是这次1年,下次10年,而是颇呈规律性,总在3-5年之间变动”[21]。这段时间之所以较长,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恢复必须在稀缺性恢复时才能出现,这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

2.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凯恩斯经济学难以解释资本主义的新现象和新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英美政府纷纷改弦更张,奉行新自由主义学说,凯恩斯经济学大有被逼出“主流”之势,似乎将要被自由主义经济学取而代之。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格利葛里·曼丘(N.Greogory Mankiw)、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奥利维尔·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等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产生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在各对立经济学派别的争论中,汲取各派别之长而发展起来的。他们基于“信用配给理论”解析了经济周期的诱因。

信用配给理论认为,即使在市场运行状况很好的时候,借款者也不能得到他所希望借到的那么多资金,对于贷款者来说,他们用信用配给而不是提高利率来结清市场。在信用配给条件下,即使利率无变化,货币数量的变化也将影响经济活动,导致经济周期。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外生有效需求增长导致的经济扩张,是通过影响“有效供给”来实现的,因为厂商是根据目前的经济状况、预期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等决定生产的,但是产品只有在生产出来之后才能销售,因而需要借贷来维持生产。如果在扩张期,信贷有限且是信用配给的,厂商就得不到足够的资金生产其愿意生产的产品,就会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如果有效供给下降,价格就会趋于上升,而价格上升又会导致信贷供给减少,从而诱发经济衰退,出现经济周期。

3.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威克塞尔((Knut Wicksell)、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Hayek)、马克卢普(Fritz Marchlup)等认为,经济周期变动是信用扩张与收缩变动的结果[22]。在威克塞尔看来,利率分为两种:一种为货币利率(市场利率),另一种为“自然利率”,即“当借贷资本需求正好与储蓄供给相均等时的利率”。如果银行降低货币利率,以致低到自然利率以下,则信用需求就会增加并超过储蓄额,其间不足之数要靠增大银行信用来补充,从而出现通货膨胀;反之,如果市场利率超过了自然利率水平,信用需求就会减少,储蓄额的一部分就会找不到出路,从而出现通货紧缩。基于此,信用理论认为,市场之所以会趋于繁荣或萧条,是由自然利率与市场利率两者之间的差异引起的,如果市场利率低于自然利率,就会出现信用扩张,价格随之上涨,在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利润增加,投资增加,对信用需求也越来越大,价格进一步上升,利润进一步提高,投资进一步增加,经济走向高涨。但是,信用扩张和大量投资最终又将趋于崩溃,因为银行信用扩张是一种人为降低利率的方法,使“迂回生产”环节被拉长,导致生产结构失衡。同时,信用扩张是有限度的,一旦信用扩张停止,投资资金不足,就会出现生产的巨大收缩,萧条和危机就到来了。米塞斯更加直截了当地指出,繁荣和萧条现象之所以反复出现,是由于银行方面的行动使然。如果银行不扩张信用,不将市场利率压低到自然利率之下,平衡就不会被打破。

4.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学分析中从来就没有忽略对心理因素和预期因素的重视,人们的行为心理一直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几乎所有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中,都能够寻找到有关心理因素和预期因素的论述,从西斯蒙第、马歇尔、凯恩斯、庇古、米契尔、罗伯逊到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卢卡斯、巴罗、萨金特等人的著作中,处处可见对心理因素和预期因素的重视。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发展了经济学领域的心理因素和预期因素理论。以卢卡斯、巴罗、萨金特等人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在于预期错误,这种错误或因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如战争、自然灾害等)而产生,但是,更重要的是货币当局的随机的、不可预见的政策变化导致货币供给变化而造成的。由于货币当局的随机的、不可预见的政策变化,单个经济体对价格的变化产生错误预期,从而引起实际产出和就业波动。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周期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又一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深入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周期的特征及其诱因也就更加复杂。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周期是世界性的,另外一些学者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主张世界经济周期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经济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得以形成。在贸易一体化、金融一体化和生产一体化的背景下,当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繁荣时,本国经济也会因关联效应而欣欣向荣;然而,当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衰退时,本国也难以独善其身。Harris Dellas(1986)、Davis K.Backus、Patrick J.Kehoe、Finn E.Kydland(1992)、Harris Dellas(1993)、Motyen O.Ravn(1997)、Fabio Canova、Michael A.Kouparitsas(2001)、Marianne Baxter、Michael A.Kouparitsas(2004)等基于不同的相关指标,对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内部各国经济周期相关性的研究发现,世界经济周期,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相关性表现出来的世界经济周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研究表明,世界经济周期并不明显存在。Bert G.Hickman、Victor Filatov(1983)、Robert Kollmann(1996)、David D.Selover(1997)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世界各国,即使是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动关系也较弱,认为世界各国经济因相互驱动而导致同步波动的假说并不成立。

我们认为,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都证明了经济周期的世界性。未来的经济周期都将呈现出世界经济周期的特征。世界经济周期可以做如下界定: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由于世界各国经济通过贸易、金融和投资等渠道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运行呈现出大致同步的扩张或收缩特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波动同步性或协动性。当前的世界经济周期呈现出以下更为复杂的特征:第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呈现经济扩张或收缩的同步性或协动性,乃至出现世界经济的整体波动性。第二,一个国家发生了经济周期波动,必将向其所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以及经济密切关联的国家和地区传导,从而在世界上较大范围的国家和地区间形成周期波动。第三,世界经济周期的诱因更加复杂,更加突显了所谓的“多米诺效应”和“蝴蝶效应”,对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防范和对策已经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所能应付的。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周期的特征及其诱因将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因此,经济周期理论需要发展,相关问题仍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弄清当代经济周期的特征、诱因及应对举措,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重要任务。

[1]拉斯·特维德.逃不开的经济周期[M].董裕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32.

[2]H.J.Vosgerau.Einige Problemkomplexe der Konjunktur forschung[A].in G.Bombach,B.Gahlen and A.E.Ott(ed.).Perspektiven der Konjunkturforschung[C].Tuebingen,1984:3-9.

[3]A.F.Burns and W.C.Mitchell.Measuring Business Cycles[R].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46:3.

[4]P.M.Madhani.Rebalancing Fixed and Variable Pay in a Sales Organization:A Business Cycle Perspective[J].Compensation &Benefits Review,2010,42(3):179-189。

[5][6][9]杨培雷.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6,19,25.

[7][8]拉斯·特维德.逃不开的经济周期[M].董裕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34-35,37.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

[11]Arthur Spiethoff.Die Allgemeine Volkswirtschaftslehre als Geachichtliche Theorie:Die Wirtschaftsstile[R].Festgabe für Werner Sombart.München,1933:58-79.

[12]Artur F.Burns and Wesley C.Mitchell.Measuring Business Cycles[R].NBER,1946:1-20.

[13]W.S.Jevons.Commercial Crises and Sun-spots[J].Nature,1878,14(11):33-37.

[14]Homer Hoyt.One Hundred Years of Land Values in Chicago:The Relationship of the Growth of Chicago to the Rise of Its Land Values,1830-1933[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3:50-51.

[15]R.E.Lucas.Methods and Problems in Business Cycle Theory[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Blackwell Publishing,1980,12(4):696-715.

[16]Irving Fisher.Th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J].Econometrica,1993:37-57.

[17][18][19][20][2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663:266,271-272,267,268,270.

[22]Harry Landreth,David C.Colander.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M].Houghton Mifflin,2002:100-150.

猜你喜欢
经济周期经济学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经济周期调整
简明经济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美国经济数据背后:“拉长”的经济周期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2:02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30
跨越经济周期,中国企业如何创新成长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3:50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经济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8
经济周期与宏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