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越,赖 维
第71届美国皮肤病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年会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圆满落下帷幕。整个会议为期5 d(2013年3月1~5日),旨在为美国本土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会员提供皮肤科学的继续教育、认证和行业指导。会议内容涵盖了皮肤相关基础科学、临床皮肤病学、皮肤病理学、儿科皮肤病学、皮肤病治疗学以及皮肤科医师行医指导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了对现有共识、技术手段的介绍和培训,也有对皮肤科学新进展的讨论和探究。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新认识及新命名、新技术及新工艺、特殊疾病的诊疗前沿,对会议上重点提及的皮肤科学新进展做一个简要介绍。
在甲的研究方面,来自韩国首尔的Dong-Youn Lee做了会议发言。在对甲进行多个层面的伊红-苏木精(HE)染色、阿新蓝染色(Alcian blue staining)、CD10和Versican免疫组化染色后,发现在甲母质下、甲床附近的间质细胞有染色结果的差别,推测这些细胞与甲的生长有关,并将其命名为“onycho fibroblast”,即“甲成纤维细胞”。
在皮肤病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命名,Nooshin Brinster对此做了介绍。强调了细胞分类的新命名,如富中性粒细胞非大疱性狼疮(non-bullous neutrophil rich lupus)、组织细胞增多性Sweet综合征(histiocytoid Sweet's syndrome)和自身炎性综合征(auto-in flammatory syndromes),这些是与中性粒细胞相关的炎症性皮肤病。也有与嗜酸粒细胞相关的恶性嗜酸粒细胞性皮炎(eosinophilic dermatitis of hematologic malignancy)。另外,也出现了一些强调组织病理与临床联系的新命名,如生殖器会阴丘疹样棘层松解性角化不良(genitoperineal papular acantholytic dyskeratosis)、棘层松解性毛发红糠疹(acantholytic pityriasis rubra pilaris)和胫前瘙痒性丘疹样皮炎(pretibial pruritic papular dermatitis),这些命名不仅有组织病理的特点,也包含了临床的表现。
Adnan Nasir在年会上提出纳米技术是皮肤病诊疗的新手段,并简要介绍了量子原子团(quantum dots)、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lica nanoparticles)、病毒颗粒(virus particles)、 磁 性 纳 米 颗 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和纳米阵列(nanoarray)作为纳米诊断技术的应用。也介绍了纳米治疗技术,如携载药物的纳米颗粒(drug infused nanoparticles)、一氧化氮释放纳米粒子(nitric oxide releasing nanoparticles)、金属纳米颗粒(metallic nanoparticles)、纳米乳化技术(nanoemulsions)、壳聚糖纳米颗粒(chitosan nanoparticles)。
在新工艺方面,Zoe Diana Draelos提到了干细胞化妆品。干细胞化妆品并不含有干细胞,而是利用干细胞来制造高纯度的植物提取物。户外种植的植物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可能受重金属、农药的污染,且传统工艺对提取物剂量的控制较不准确。干细胞技术则弥补了传统工艺的不足,能够准确制造出含量均一、符合化妆品标准和检测的植物提取物,用以制造化妆品。
Maria M. Tsoukas在会议上指出,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罹患某些皮肤疾病的风险增加,尤其是皮肤肿瘤。罹患鳞状细胞癌风险增加约65倍,基底细胞癌风险增加约10倍,恶性黑素瘤风险增加1.6~3.4倍。在一般人群中,鳞状细胞癌与基底细胞癌发病率的比值约为1:4,而在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比值约为2:1~8:1,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增加的更多。年龄、肤色、日照、皮肤肿瘤既往史、免疫抑制治疗持续时间和强度、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CD4淋巴细胞和Th2水平,均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注意防晒教育和定期皮肤检查是较有效的预防措施。
对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亦有多个讲者进行了阐述。Edward W. Cowen对此领域新近的一些研究做了介绍:George L. Chen等进行的样本量为15的伊马替尼临床试验,5/9的患者皮肤症状得到改善,4/5的患者整体改善。Koreth等进行的临床试验中,纳入了29例激素难治性慢性GVHD(steroidrefractory cGVHD),其中26例有皮肤受累,16例有关节受累。23例受试者最终完成了持续8周的白细胞介素(IL)-2治疗,其中12例有整体改善,11例有皮肤改善,且治疗后调节T细胞(regulatory T-cell, Treg)与经典T细胞(conventional T cells,Tcon)比例上升近5倍,增多的调节T细胞能够调控FoxP3基因,抑制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固有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起到免疫调节和免疫抑制的作用。
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研究显示,金属蛋白酶Ⅰ的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金属蛋白酶Ⅰ表达水平最高的患者,胶原表达水平最低,临床表现最重。一种称为Stanford基因疗法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其能将经基因修复后培养的皮肤移植于患者,但目前仍处于Ⅰ期临床试验阶段。David Woodley等将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皮肤移植于免疫抑制的大鼠体表,局部注射Ⅶ型胶原有治疗效果,静脉应用Ⅶ型胶原能延长大鼠存活时间,但Ⅶ型胶原疗法仍处于Ⅰ和Ⅱ期临床试验阶段。骨髓干细胞移植和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疗法也被用于治疗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可取得一定的症状改善。
在毛发疾病的研究方面,Vera H. Price介绍了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得到的成果,将大样本量的患者全基因组与正常人全基因组进行比对分析后发现,斑秃与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乳糜腹泻具有基因组的相似性,均可见ULBP6、ULBP3、MICA基因的表达上调。另一项研究显示,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γ)的作用是调节毛囊皮脂腺基因表达、炎症反应和脂质代谢。在瘢痕性脱发中,没有发现PPARγ基因的表达下调,但存在着PPARγ的失活。由此猜测,PPARγ激动剂--格列酮(glitazone)可能是瘢痕性脱发的有效治疗药物。在雄激素源性脱发方面,Garza等研究发现,前列腺素D2通过前列腺素D2受体,对人和大鼠的毛发生长均有抑制作用。由此推测,前列腺素D2拮抗剂--前列腺素α和前列腺素E类似物可能有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比马前列素(bimatoprost)用于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仍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
关于皮肤肿瘤的研究仍是目前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201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皮肤肿瘤患病人数达到约210万人,比其他类型肿瘤患者的数量总和(156.2万人)还多。而皮肤肿瘤的相关基因也不断被发现,如基底细胞癌的相关基因PTCH、SMO,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相关基因TP53、HRAS,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相关基因CDKN2A、TNFRSF6 (Fas)、E2A、JUNB,黑素瘤的相关基因 NRAS、BRAF、PTEN、P16INK4A、APAF1、MITF、BCL-2、cKIT、TP53、AKT3、mTOR, 隆 突 性皮肤纤维肉瘤的相关基因COL1A1-PDGFB,脂溢性角化的相关基因FGFR3、PIK3CA,毛母质瘤的相关基因CTNNB1 (betacatenin),腺样囊性癌的相关基因CYLD(familial)、MYBNF1B (sporadic),肥大细胞增多症的相关基因KIT。
在皮肤肿瘤中,恶性黑素瘤的研究是最受关注的热点。2012年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患侵袭性恶性黑素瘤人数已达76 250人,原位癌人数为55 560人。统计数据也表明,美国人一生中罹患恶性黑素瘤的风险在不断上升之中,从1930年的1/1 500,已上升到2012年的1/52,预计2020年将会达到1/40。而美国恶性黑素瘤的年致死人数,也呈现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7 910人,上升至2012年的9 180人。
在恶性黑素瘤的早期诊断方面,分子技术将成为重要的手段,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体G显带法(chromosomal G banding)、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原 位 杂 交(in situ hybridization)、DNA芯片、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高分辨率熔点曲线分析(high resolution melting analysis)。其中荧光原位杂交用于恶性黑素瘤的诊断灵敏度约为86.7%,特异性约为95.4%。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通过检测标本的全基因组可以发现,96%的恶性黑素瘤有染色体复制数量的异常,其中增加的染色体包括6p、1q、7p、7q、8q、17q、11q、20q,减少的染色体包括9p、9q、10p、10q、6q。
传统免疫组化方法对恶性黑素瘤转移的灵敏度仅为10%~45%,PCR和RT-PCR通过检测酪氨酸激酶和Melan A-Mart-1的基因表达,可将灵敏度提升至70%。Cynthia M. Magro等研究发现,在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的皮肤疾病中,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sAC)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因此对sAC的检测也有助于恶性黑素瘤的诊断。Rossitza Lazova等的研究表明,肿瘤质谱成像技术(imaging mass spectrometry)能够有效区分恶性黑素瘤和Spitz痣。另外,Christine G. Lian等发现,5-羟甲基胞嘧啶的减少,是黑素瘤表观遗传学的标志,且与Breslow深度、生长速率和整体预后密切相关。免疫治疗是恶性黑素瘤治疗的新进展,过继性T细胞免疫治疗(adoptive T cell therapy)和IL-15的肿瘤抑制作用仍在研究中。
在过去的1年,皮肤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理论到临床,从基础研究到诊疗实践,都有诸多新的进展和发现。一年一度的美国皮肤病学会年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皮肤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国内的广大皮肤科医生和医疗工作者,也应对相关领域的热点和新进展保持敏锐的嗅觉和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