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模糊作为交际策略的顺应性分析

2013-08-15 00:54黄瑞红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意图话语语境

黄瑞红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0)

对于语言模糊性的研究范围并不局限于语言本身的模糊性,研究者对语言模糊性的探讨涉及到认知学、语用学、逻辑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本文试图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之下,从著名语言学家Verschueren所提出的顺应理论的视角来探讨和研究语言的模糊性,特别是作为交际策略的语用模糊现象。

一、语用模糊的概念特点:言外之力

关于语用模糊的概念,语言学家Thomas[1]认为,语用模糊(pragmatic ambivalence)是交际双方在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中解释意义或表达意图时出现的各种不确定的特征的总称。语用模糊的实质是交际双方在话语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中,说话人运用多种交际策略来表达各种不同意思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s)。由于话语的意义发生在动态交际过程中,而不是由交际双方中任一方单独发生的,所以语用模糊主要研究在交际活动中发生的模糊现象。Brown&Levinson[2]认为,语用模糊是指发话人所表达的话语会让受话人有多种不同的理解,目的是使得自己的真正意思处在一种比较模糊或者不明确的状态,从而让受话人要揣摩、判断和理解言语的现象。比如:

例1 Is that the phone?

(那是电话响了吗?)

这句非常简单的话语在受话人听来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既可以是发话人的直接提问,也可能是发话人向受话人提出请求。受话人如果简单地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为发话人的提问,可能直接回答“Yes,it is.”,但是不去接电话;受话人也可能理解为这是发话人的一种间接的请求,即“电话响了,麻烦你去接一下”,这样受话人就会满足发话人的请求去接电话。所以交际过程中发话人交际意图的能否实现取决于受话人对于言外之意的理解程度。

二、语用模糊的认知理据:顺应理论

1.顺应理论:语言选择与语言顺应

不同于传统的语用学理论只是研究运用语言的单个层面或一些层面,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所关注的是从一个比较全面和广泛的视角来阐释交际过程中的话语以及语用的过程,因此,顺应理论能够从全景的和宽泛的角度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Verschueren[3]认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语言的使用是和人们生活中的认知因素、文化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运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为了顺应语言结构和顺应语言环境从而持续地作出各种选择的一种动态过程。

语用综观论认为,顺应理论也可以理解为“选择—顺应”,也就是利用一种“综合”的方式来对各种语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包括讨论交际语境、动态顺应,以及意识程度等问题,同时要考虑文化因素、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语言选择和语言顺应并不矛盾,两者是相互影响同时又是辩证统一的。语言选择只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手段,而语言顺应才是语言最终的目的。语言的顺应性是交际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利用灵活而有效的方式,在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中做出恰当的并且能满足交际意图的语言选择,最终让交际双方的交际活动能够顺利而有效地进行下去[4]。

2.顺应理论与语用模糊

顺应理论与语用模糊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顺应理论是从纵观的视角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研究,有利于解释和分析交际者在语言选择和语言顺应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语用模糊交际策略来确保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语用模糊是交际者在意识突显的引导下,对交际中不同语言的选择从而顺应语境和交际意图的必然结果,顺应理论与语用模糊的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交际双方交际目的的实现。通过从顺应理论的视角可以得知,不管是语言顺应还是语言选择,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都会产生模糊语言。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模糊语言最根本的特征就是顺应性。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往往受到交际语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意识程度因素的影响,在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选择和顺应的同时,为了达到使用者自身的一些交际目的或特定的交际意图,经常会利用语用模糊交际策略。

三、语用模糊的顺应分析:交际语境

虽然语用模糊作为一种交际策略是在交际话语的层面上表现出来的,不过交际者使用语用模糊的根本意图或者主要动机是利用交际策略来达到交际语境的顺应。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认为,交际活动中的交际语境主要是由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交际者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除了要顺应交际双方,还必须顺应交际语境。语言学家Oittinen[5]认为,每一件存在的事物都不是单独的,都是属于整体的一部分,同样,每一个人也都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中,交际者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的一切交际研究都是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发生的,交际语境对于交际双方的信息传递产生重要的影响。下面就从顺应理论的视角通过交际语境的三要素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来分析语用模糊交际策略。

1.从顺应社交世界来分析语用模糊交际策略

社交世界不仅仅指通常意义上的社交场合,它还包括社会环境以及对交际双方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的一些标准和原则。交际者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交际双方的一些特有的社会行为准则和社会交际规范,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恰当得体的交际措辞和话语内容,从而顺应社交世界的交际需求和交际模式。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出于对社交世界各种因素的考虑,常常利用语用模糊来比较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和交际目的,比如:

例2 A:Do you know how old the woman in red is?

(你知道那位穿红衣服的女人几岁了?)

B:She is about 39years old.

(她大概39岁。)

在这个对话中,说话人A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个人隐私,在西方国家来讲是属于不太礼貌的行为,回答者B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回答时使用了about这个限制语来让“39岁”这个非常精确的年龄数字变得比较模糊。从对话中可以推断,回答者B有可能知道那位红衣女子已经40岁了,不过还是回答说大概39岁,不管是在亚洲还是在欧美国家,女人们都不告诉别人确切的年纪。这个对话通过语用模糊来顺应交际世界,在交际中起到了多称赞别人、少贬低别人这种比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态度,比较恰当而稳妥地实现了自己的交际意图。

2.从顺应心理世界来分析语用模糊交际策略

在交际进行过程中的心理世界包括情感和认知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比如交际双方的交际动机、交际意图、交际信念,以及交际者的个性、欲望、情感和愿望,等等。Verschueren认为,语言选择的做出要和发话人对受话人的心理世界的评估过程相适应,这与交际过程中的话语需要和发话人的心理世界相适应是一样的。为了达到交际顺利进行的目的,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进行过程中选择语言是要兼顾到同时顺应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在一些心理因素的驱动下,发话人经常会通过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来顺应交际双方交际的需要,发话人也会选择模糊语言的使用来对受话人的交际动机和交际情感等给予评价从而来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如:

例3 Child:Mum,anything else can I do for you?

(孩子:妈妈,还要我帮你做其他事情吗?)

Mum:Oh,no,dear,much you have done.

(妈妈:哦,不用了,你已做得够多了。)

这个对话发生在妈妈忙于家务活的时候,调皮捣乱的孩子要来帮忙。发话人妈妈的原本意思是想责怪受话人孩子帮了倒忙。不过妈妈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所以她并没有直接回答No,you can't.或者 You are so bothersome.等责怪的话语,妈妈在大脑中不断地考虑如何改变语言表达,她最后选择的much这个不定代词,与直接批评儿子爱捣乱相比较,妈妈的话语更顾及儿子的面子,成功地避免了母子双方的对立消极情绪,让人感到了语重心长的意味,顺应了受话人儿子的心理。

3.从顺应物理世界来分析语用模糊交际策略

这里的物理世界指的是在交际进行过程中影响交际者对交际语言的选择的空间指示(spatial deixis)和时间指示(temporal deixis)。具体包括交际过程中的绝对的空间、相对的空间、发话的时间、参照的时间和事发的时间,还包括交际双方的衣着打扮、身体姿势、生理特征以及交谈过程中的手势、目光注视和表情等,上述各种物理世界的因素往往会对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选择和措辞文体产生影响,语用模糊交际策略的使用也不例外,在交际过程中语用模糊也受到物理世界的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的影响和约束,如:

例4 Every place in Baghdad is dangerous now that the Americans are here.

(美军在这儿,巴格达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危险的。)

这是一位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家饭店工作的员工说的,这位员工是巴格达标志性建筑拉希德饭店的维修工人,他的话语中只是描述了伊拉克巴格达陷入战争的现状,通过语用模糊的交际策略,人们还是可以从他的话语中体会到他对美军的侵略行为的不满和谴责。这位员工之所以采用语用模糊的交际策略,主要是当时美国国防部副部长Wolfowitz就住在拉希德饭店,使得这位维修工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他的语用模糊交际策略顺应了物理世界的时空特征,从而保护了自己的安全。

四、语用模糊的功能阐释:模糊澄清

从上述语用模糊交际策略的例子分析中可以看出,交际者使用语用模糊的目的是为了顺应社交世界、顺应心理世界和顺应物理世界来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不过在实际的交际场合,交际者往往同时考虑到三种因素,而不是仅仅顺应一种因素,并且所选择的顺应也是会按照交际的实际情形灵活地进行改变。因此,从顺应性的视角来对语用模糊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在交际语境中澄清语用模糊现象,阐明语用模糊作为交际策略的语用功能。

1.自我保护功能:削弱生硬语气,加强自我保护

著名语言学家Channell[6]曾于2000年研究了语用模糊作为一种交际策略的自我保护功能。所谓自我保护功能实际上就是防止自己在交际过程中的言语或观点被别人证实为错误。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非常渴望自己所表达的想法或观点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同,在交际用语的选择上字斟句酌,使用语用模糊的交际策略来削弱和缓和比较生硬的语气,从而加强自我保护,如:

例5 You are wrong,it seems to me.

(在我看来,你似乎错了。)

这个句子中的限制语seem大大缓和了说话者的语气,既避免了对交际对象的不满和否定,同时限制语seem的不确定性也加强了自我保护,给自己留好了退路,在避免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同时顺应了自己的心理世界,减少了双方产生冲突的可能,有效地维持了交际双方的关系并且能使交际顺利进行。

2.人际协调功能:缓解交谈气氛,增强情感交流

语用模糊的人际协调功能是指交际双方相互沟通和相互合作来获得各自发展的一种社交能力。交际双方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能否维持彼此情感的交流、保持一种平等和谐的交际关系,以及成功地进行人际协调,主要取决于交际者经过思考后所选择的话语是否得体和具有魅力。要达到比较成功的人际协调功能,需要灵活地采用一些交际策略,比如:在交际中通过附和对方的看法来表示支持;交谈中语气要比较委婉,尽量不要直接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交际中要经常征求对方的建议和意见;交谈中要察言观色,根据对方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法。上述这些交际策略,一般通过语用模糊的使用得以实现,如:

例6 “Mrs.Smith,your son is dead.Maybe it's a mistake. Everyone makes a mistake.Maybe it wasn't your son.Maybe it was somebody else.”

(史密斯夫人,你儿子死了。可能这是个错误。每个人都会犯错。可能不是你的儿子。可能是其他人。)

本话语中,maybe这个模糊限制语出现了四次,能够缓和交际双方那种悲伤的气氛。发话者前后话语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前面说你儿子死了,后面又说不能肯定是不是真的死了或者是其他人,语用模糊的作用是增加情感交流,表达说话者的同情和安慰,缓解受话人的悲伤和痛苦。

3.自我展现功能:展示友好态度,维护双方面子

交际过程中使用规范的语法、标准的语音、得体的语言并且尽量减少或不使用禁忌语和隐晦的语言,能够反映说话者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优良的教育背景和高雅的个人气质。语言学家Holmes于1995年指出,语用模糊的使用并不仅仅是交际者的一种试探性的言语、传达不确定或错误的信息,语用模糊作为一种交际策略有时是为了展示交际双方之间友好的态度以及和谐的关系。适当地使用语用模糊交际策略,可以使交际双方的话语更加容易被接受也让人感觉更亲切更温和,而且还是展示友好礼貌态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7],如:

例7 A:She is always late for the appointment.

(A:她总是约会迟到。)

B:Maybe her home is too far away.

(B:可能她家太远了。)

对话中发话人A抱怨“她”约会总是迟到,受话人B比较宽容和大度,为“她”约会迟到找到了一个并不是非常肯定但是却比较合理的借口,注意到这里受话人B使用了maybe这个模糊限制语,削弱了“她”总是约会迟到的过失,既顺应了交际又维护了“她”的面子,表明了自己的友好态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从表面看交际双方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不过仔细分析交际双方的话语,利用顺应理论,从顺社交世界、顺应心理世界以及顺应物理世界,并且结合受话人自己的社会经验、背景文化、交际语境、社交场所等各种因素,受话人最终能理解交际话语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和真实意图,使语用模糊这种交际策略在交际语境中得以澄清。

[1]Thomas J.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95:12-19.

[2]Brown P,Levinson 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37-41.

[3]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2-35.

[4]彭劲松.外宣翻译中变译的语言顺应论阐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49-52.

[5]Oittinen R.Teaching Translation of Fiction—a Dialogic Point of View[M].1991:78.

[6]Channel J.Vague 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31-43.

[7]李瑾程.试论王熙凤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以王熙凤作为低权势一方时的语言为语料[J].沈阳大学学报,2010(6):35-38.

猜你喜欢
意图话语语境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