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翻译硕士培养方案设计的比较研究

2013-11-10 03:43杰,李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笔译指导性专业学位

严 杰,李 婷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研究生部,吉林 长春 130017)

一、研究背景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的蓝图,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由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国务院学位办批准颁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1]和《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是国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范。各培养单位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单位具体的培养方案。因此,通过调查各高校制定的培养方案就能大致反映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情况。

从2007年15所高校开始招收翻译硕士到目前,全国已有159所高校培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来说,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与国外较为成熟的职业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相比,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由于开办历史较短,存在经验不足、基础薄弱等问题。笔者通过网络访问的方式,大量浏览国内外开设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培养方案,选取了专业设置比较完善,并在课程设置上具有特色的七所典型高校开展分析与研究,针对时下有关翻译硕士专业的特色培养方案问题提出一些见解及对策。

这七所高校包括国外翻译硕士办学历史较长的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英国著名口译院校纽卡斯尔大学,国内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内地首批MTI试点院校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及第二批院校南京师范大学。鉴于各高校的信息侧重点不同,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与方法、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等方面,深入剖析目前国内外翻译硕士培养方案的异同,为新建MTI培养单位提高培养质量和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结果与分析

1.培养目标

指导性培养方案(2007年、2009年)明确指出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符合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及满足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从所调查的七所高校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来看,内地三所院校始终围绕指导性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进行重复描述,没有按领域和方向细化培养目标,缺乏明显突破。而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均分设培养领域,并分别对各培养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甚至指明了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方向,比如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推动企业、政府、国际组织间的跨文化、跨国界交流。在多语种环境下从事医药、法庭和外事翻译,熟练运用翻译技术与软件,独立从事翻译编辑和审校工作”。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则分别针对不同领域设置了培养目标,申请攻读学位者对学业乃至将来从事的职业均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新建MTI院校在制定本校的培养目标时,一定要放眼全球,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本校的学科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趋同。从培养方案内容来看,南京师范大学在这一点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其培养方案的“研究方向—笔译—本地化产业翻译”中,特别指出:结合国际本地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江苏省和华东地区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培养针对本地化产业的专业翻译人才。这反映出当前我国翻译人才培养部门正迅速转换观念,准确把握社会所需求的翻译人才类型和素质要求,如果将这种思想转换到对培养目标的描述中,将进一步有效地推动MTI的培养。

2.课程设置

在《指导性培养方案》(2007年、2009年)中,翻译硕士的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指导性培养方案》所针对的是全国所有的MTI培养单位,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原则性的参照,必须具有统一性和普适性。为了便于各培养单位开发出新的课程,在选修课部分特别强调: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与师资特色确定选修课。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可以充分体现一个团队的教学研究能力,从这一点进行考察,本文所分析之七所高校具有明显的差别。

表1 七所高校的核心及特色课程设置情况

综合表1,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1)结合区域特点和学校资源,凝练课程特色。根据分析的结果来看,香港地区两所院校的课程更丰富且更有特色,北京大学因其自身优势,培养方向也格外分明。香港理工大学开设了多门选修课,除了法律、商贸翻译外,有些课程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如香港文学、本地小说选读、广东话学等。而内地大多数院校的选修课只是泛泛地开设了经贸、科技、法律类翻译,课程设置未体现出翻译人才培养与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比如,南京师范大学并未开设江苏省或南京市地理、社会和政经发展概况相关课程,研究生如果连本地区的基本概况都不了解的话,如何能了解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呢?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设有口笔译硕士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两个专业。香港中文大学提倡以中英双语、双文化为教学目标,贯彻中英语文并重的原则,这也体现在翻译硕士的课程设置上,如双语编译技能、比较语言研读、公关事务翻译等,其数量多达32门,比大多数院校开设的课程丰富得多。北京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开设了“文献查找与论文写作”“笔译测试”“圣经与英美文学”“应用语言学”“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中国文化与美学专题”“管理学”“国际法基础理论”等涉及多门学科的选修课程,突破了研究型大学的桎梏,以自身学科资源优势为依托,找到了适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

上述三所院校的课程设置分别是以地区和学校特色为支撑。课程特色是课程设置的灵魂因素,虽然在MTI总体培养目标上各培养单位应该是一致的,但毕竟应该以各区域翻译市场的真实需求为主要导向[3]。若想在众多MTI院校中脱颖而出,特色课程可谓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如笔者所在学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其MTI培养方案充分考虑了其所在地域对翻译人才的要求,结合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规律,设置了“今日东北亚”“吉林省概况”等课程,主动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2)重视现代化技术在翻译中的应用。各校都开出了不少与机器辅助翻译和软件应用相关的课程,如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信息技术、翻译技术实践、软件本地化等。目前翻译企业中,笔译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中,83%以上都是笔译人才。由于口笔译的翻译强度不同,翻译行业中笔译人才为大多数。而新的时代呼唤新一代语言服务人才,翻译工作必然需要现代翻泽技术的参与。计算机辅助翻译(CAT)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翻译效率,在许多院校中,成为了翻译技术课程设计的一大亮点。纵观国内外院校,有的是单独开设专业,如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的翻译与本地化管理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的计算机辅助翻译专业。有的是将其翻译技术课纳入培养方案中,如纽卡斯尔大学的翻译信息技术,香港理工大学的现代汉字与信息技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北京大学可谓内地翻译信息技术教学的佼佼者,将MTI笔译与CAT专业并重,在MTI笔译课程中特别开设了“双语编辑与信息出版新技术”“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等注重利用信息技术编译文本的课程。MTI的办学要根据翻译市场及翻译行业的发展现状,因此,制定与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记忆、术语管理工具、本地化相关的课程成为了学科建设的必然趋势。在这一点上,具有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专业办学优势的MTI院校能够紧密跟随行业发展步伐,如北京大学,而其他众多MTI培养院校需要充分发掘国内的CAT资源,支撑本校的翻译硕士,尤其是笔译人才的培养。

3.培养方式与方法

培养方式是实现培养目标、具体落实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研究生成长的重要途径。从《指导性培养方案》(2007年,2009年)可知,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学分制,采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教学,重视实践环节,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可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编审共同指导研究生。从七所院校情况来看,英美两所院校多聘请口笔译经验丰富,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口笔译专家担任指导教师,比如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会员、欧盟、联合国现任译员等;内地大学除专职教师外,多聘请出版机构、翻译公司的译审、经理、同传译员等行业人士参与教学、实践指导和论文指导工作。

4.实践环节

抓好专业实践环节是达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关键。翻译作为一个职业,专业化程度高,应用性和操作性强。除了必备的双语语言技能以外,翻译从业人员还要具备广博的学科(如商务、贸易、法律等)知识和实际翻译操作技能。因此,为了达成培养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的设计。

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规定,学生至少有10万~15万字的笔译实践,或累计不少于400小时的口译实践。各培养单位都非常重视翻译实践环节,并对此做出了详细规定。比如北京大学,在《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国外文出版社、新华社《参考消息》、中国翻译与出版公司等机构中建有常设翻译实习基地,各基地根据北京大学MTI培养计划的要求,为研究生按时提供翻译、编译、编辑等专项业务实践计划,根据国家翻译专业资格认证标准,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强调行业经验积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东盟博览会事务局、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外联处等机构也建立了合作关系,为研究生提供合适的实践机会。与国内大学相比,英美的院校给研究生提供的实践实习机构起点较高,像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的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银行、北美国家组织、本田研发中心、syntes语言集团、logrus(本地化服务供应商)等,尽管实践单位的层次受院校本身的办学历史和声誉影响,合作单位的性质却是可以参考的实践基地建设方向,实践教学的经验也值得我们的MTI培养单位加以借鉴和学习,要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4]。

5.学位论文要求

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形式作了具体要求,可以采用项目、实验报告、研究论文形式中的一种。不过具体内容、格式要求方面还没有国家统一的参考标准,目前绝大多数MTI培养院校主要借用传统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方式,从指导教师、论文评审专家、研究生本人都下意识地把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作为参照,与MTI教育的要求相脱节。可喜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第一批MTI培养单位,就学位论文的具体形式、选题要求及评价体系进行了创新性探索。笔者所在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目前虽然尚未有应届毕业生,也非常重视翻译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制定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并让研究生在个人培养计划书的设计过程中就开始思考学位论文的方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是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专门人才,与学术型硕士有所不同,学位论文应来源于真实的翻译实践,使学生通过整理和提炼翻译实践工作中的问题,培养其在翻译工作中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的能力,确保其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关于转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S].学位办[2007]78号,2007.

[2]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S].学位办[2009]23号,2009.

[3]王晋瑞.关于开设MTI特色专业方向及相关课程设置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70.

[4]王建明,张瑜,张磊.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模式与机制的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猜你喜欢
笔译指导性专业学位
论指导性案例裁判规则的发现及适用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论指导性案例释法功能之完善
指导性案例的参照方法*——以行政类指导性案例为例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指导性案例遴选标准的完善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