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里,娄自强
(青岛工学院,山东 青岛 266300)
民办高校教学工作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综合过程;科学研究则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是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民办高校在初创阶段把教学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教学工作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重点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重心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移,民办高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和阶段以后,科研是其必须认真面对的关键问题。可以说,科研和教学如同民办高校这架马车的两个轮子,不可偏废其一。民办高校教师通过开展科学研究,不仅有利于及时了解和掌握本门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向,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内容,扭转传统“教书匠”的形象,显著提升教育教学效果[1]。科研工作在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以科研促教学是提高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品牌价值是一个品牌区别于同类竞争品牌的重要标志,是顾客选择的重要依据。自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出现首次下滑以来,高考报名人数逐年走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逐年攀升的高考录取率。伴随着高校扩招,由此带来的“生源危机”将使民办高校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新的发展形势对民办高校教育品牌价值的塑造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亟需转变发展模式,走内涵发展道路[2]。在此背景下,民办高校通过开展科研工作,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这不仅有利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内涵发展服务;而且有利于重塑民办高校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品牌价值,从而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创新不仅是民族进步之魂,也将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之魂。民办高校只有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才能以自身的独特优势在高等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高等教育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民办高校只有借助科研工作实现特色创新,重视形成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办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科研工作是实现民办高校特色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重点应放在应用层面,以应用型科学研究为突破口,紧密联系自身发展实际需求,尤其要重视加强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科研助力学科建设为例,科研工作对民办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办出学校特色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一所民办高校都不可能也不必要拥有所有学科,但必须学会选择一些学科,并通过科研来加强自己特色专业和强势学科的建设。可见,科研工作是民办高校实现特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27条,明确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29条,再次重申“民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受教育者申请国家设立的有关科研项目、课题等,享有与公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受教育者同等的权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43条,提出“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第20条,要求“保障民办学校教师权益。建立健全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相关制度,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培训、职务(职称)评审、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法律制度从宏观上对民办高校教师的权利提供了依据,但在落实过程中,以《XX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为例,该办法第6条规定“高校社科计划从资助形式上分为经费资助项目和自筹经费项目。非省直属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只能申报自筹经费项目”。作为非省直属的民办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则被排除在公用科研经费支持范围之外,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政策“瓶颈”可见一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有政府作为的成分,不属教育部门的职权范围。
民办高校改善办学质量,提高办学层次离不开科研工作的有力支撑,科研工作离不开资金做后盾。目前,我国政府对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采取的是双轨制的财政政策。世界各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私立高校也有权获得公共财政资助,而且大凡成功的私立高校,都有公共财政资助,有的财政资助甚至占到了学校财政收入的大多数。在我国,公共财政只能用于公办高校的观念还没有取得突破,民办高校难以从政府获得经费支持。因此,多数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办学模式尚未根本改变。在办学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何谈专项科研经费,可以说资金短缺是制约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一大“困境”。
科研工作的基础是团队协作,科研工作团队是民办高校扎实开展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民办高校教师通过有效组织形成科研工作团队不仅有利于整合零散科研力量,推进内涵发展,而且可以显著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科研软实力[3]。目前,就民办高校科研团队的现状来看,尚与承担高水平科研课题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民办高校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和人员配置,其科研团队主要由一线教学人员构成。在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组成中,专任教师中年轻教师居多,即使高学历者有余,往往高职称、高资历者不足;兼任教师中老教师居多,且为公办高校退休的教授和副教授,他们资历有余,年龄偏高,往往对科研工作缺乏热情,关心较少。这造成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团队缺乏领军人物。有科研意识教师势单力薄,在课题的申报方面缺乏科学指导,往往凭的只是运气,误打误撞。可以说,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团队“处境”堪忧。
民办高校建校时间短,科研实力相对薄弱,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有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彻底“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改变民办高校科研项目限额偏少,缺乏经费支持的现状。把针对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并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指导民办高校明确科研定位,理顺科研思路,对民办高校申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的项目予以优先扶持。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支持民办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若干意见》(闽教发〔2010〕11号),针对民办高校科研工作提出“支持民办高校加强科研工作,将民办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纳入省教育厅相关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省教育厅在安排年度科研计划项目时,对民办高校予以支持。鼓励民办高校创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为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民办高校科研工作投入,是着眼长远和全局的长线投资,科研工作的地位和科研经费的多寡与领导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民办高校面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估时,或准备提高办学层次时,学校的科研成果和奖励被分为不同项目,量化为具体表格需要填写内容,当面对苍白的信息时领导层才会意识到科研工作的价值。可以说,科研工作对民办高校而言是“功在平时,利在千秋”,不仅可以从研究过程中受益,而且可以从研究成果中得到好处。民办高校领导层应在理清科研思路,确定正确的科研方向,明确切合自身实际的研究重点的基础上,切实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主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地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多出高水平、高档次的科研成果,打造独有的科研品牌,借助自己的科研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提升民办本科高校自身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民办本科高校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4]。
科学研究是民办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民办高校教师的发展离不开科研成果的支撑。所以,不搞科研不仅民办高校的发展要受限,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也将受限。按照目前的职称评审制度,民办高校拥有中级职称评审权限。副高及其以上需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评审,也就是说,民办高校教师在副高及其以上的职称评审中要与公办高校教师同台竞争。在此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树立科研意识,创造有利条件,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多出科研成果,出高档次的科研成果是其职业生涯继续向前发展的关键。因此,民办高校教师必须对科研工作的价值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尽快实现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开展”这一根本性转变,并自觉主动地推进“教学团队”向“教学科研团队”转型,结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多搞教学科研、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科学研究,做到教学相长、教研相长,服务于学校长远发展和自身成长的现实需要[5]。
[1]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42-45.
[2]陈丽平.我国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高校科技,2011(8):77-78.
[3]高金星.论科研创新在民办高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价值工程,2011(33):266-267.
[4]娄自强.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工作的营销价值探讨——以山东省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23-25.
[5]谭曙光.民办高校科研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