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杰
(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
目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金融业务的发展受到诸多制约和挑战,而低碳经济或将成为金融业新的盈利点,碳金融的崛起将对世界经济与金融秩序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我们对其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业务。发展碳金融是商业银行应承担的企业责任。碳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能极大促进商业银行发展。[2]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将有利于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和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并体现了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美德,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社会美誉度,提高其经营效益,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面对国内潜力巨大的碳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介入碳金融业务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同时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但能够促进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战略转型,而且有助于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3]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在预测到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利益的推观察力下,开始逐步发展碳金融业务,其涉及碳金融业务的领域和规模呈逐年增长。但同时碳金融业务比商业银行的其他传统业务具有更复杂的风险,这些风险如果能够被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就能为商业银行创造良好的效益,反之,则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益,影响其正常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存在的风险,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范。
目前中国的碳金融业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份商业并未能真正了解碳金融业务的操作模式和运行规律,所以无法集中精力大力发展碳金融,因此为促进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就必须先了解其风险状况。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存在较为严重的法律风险。虽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碳金融,但至今中国仍缺乏一部专属法律来规范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既需要其他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更需要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制定完善的标准加以必要规范和引导。目前,中国既缺乏必要的法律来明确各金融机构、企业在碳金融业务中应承担的责任,也缺乏必要的法律来激励各主体参与碳金融,同时,还缺乏必要的法律来规范碳金融的日常业务。
碳金融业务面临的政策风险主要可分为国际风险和国内风险。国际风险是其他国家对气候政策的调整导致全球碳金融市场价格产生较大波动的风险。碳金融市场是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政策的产物,其市场供求较大程度上依赖于世界各国的政策制度,各国在各自利益需求下可能随时变更其碳金融政策,从而在政策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在2012年的多哈会议上,日本、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表示将退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再加上美国此前的退出,这些国家的退出将产生较大的政策风险。而国内风险主要指国家并未能形成针对碳金融的激励约束机制,既没有对低碳经济或碳金融进行必要的利息补贴或给予风险担保等的激励机制,也缺少对“两高”企业或向其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的惩罚机制。
在碳金融市场上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前“逆向选择”和交易后“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商业银行发展业务存在较大的风险。现阶段中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启动阶段,各种低碳技术和项目融资评估技术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向其提供碳金融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较早发展碳金融业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服务能力,能较好地预防风险。而中国商业银行既缺乏严密的管理制度又缺少必要的经营实践,同时,中国碳金融市场还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的监管体制、信用评级系统和担保制度,无法对其经营风险进行必要规避和防范。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等。这就要求银行必须拥有一大批具有金融、法律、环境保护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现阶段大部份的国内商业银行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首先,现有的银行从业人员,缺乏对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无法透彻了解碳金融的内在运行规律并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其次,由于中国商业银行不太重视发展碳金融,未能投入财力、物力从国际金融市场引入优秀的碳金融人才加入,同时内部培训碳金融人才存在力度不足、效果不佳的问题。最后,现阶段中国高校的学科分类相对较陈旧,一般只能培养某方面的专业人才,而较少能向社会提供既掌握金融理论又熟悉环保的综合人才。总之,中国存在较大的碳金融人才缺乏的问题,而且由于缺少必要的人才储备,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才风险。
市场环境风险主要可分为国际市场环境风险和国内市场环境风险。由于中国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的时间不长和介入的程度较低,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议价、定价能力较低,从而导致中国的碳资产价格远低于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价格水平,存在较高的国际市场环境风险。目前,我国碳减排量已占全球的 1/3左右,虽然是碳交易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但却非碳交易的定价方。[4]同时,中国还未形成符合中国实际需求的碳交易制度和碳交易体系,缺乏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由于缺乏配套环境,中国商业银行无法更好地发展碳金融,存在较为严重的国内市场环境风险。
为更好地发展碳金融业务,中国商业银行应针对以上风险,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在不断扩展其碳金融业务的同时,不断降低其风险水平,最终实现不断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针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存在严重法律风险的现状,中国政府应尽快制定出一个完善的针对碳金融发展的法律体系。这样商业银行才可能依法发展碳金融,避免产生严重的法律风险。政府和有关的监管部门通过法律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标准、规范和引导,明确各金融机构、企业在碳金融业务中应承担的社会环境责任,产生有效的外部约束,要求商业银行依法发展碳金融。同时,对其发展的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护,从而降低其发展碳金融的法律风险。随着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视,中国必将出台更为专业、系统的碳金融法律,从而进一步规范并促进其发展。商业银行应不断关注国内外碳金融法律的变化,并适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法律风险。
碳金融是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不足,而鼓励低碳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要结果,其市场行为必然与国家的政策安排高度相关。因此,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各国政府对其发展的政策,特别是世界气候大会的谈判结果和中国政府对碳金融政策的变化。针对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面临的国际政策风险主要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案加以解决:第一,政府应加强和其他国家的沟通和协解,充分了解各自的政策诉求,尽快形成共同接受的、在全球范围内有效的碳金融发展协议或合约,避免其他国家对气候政策的调整导致全球碳金融市场价格产生较大波动的风险,并最终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碳金融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第二,政府应形成相应的信息披露渠道,使商业银行及社会各主体能够及时了解国际碳金融市场的政策变动,从而更多地规避风险。
针对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面临的国内政策风险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方面,应制定各种政策,对低碳经济或低碳项目进行必要的税收减免、利息补贴和风险担保,降低碳金融的经营风险,并提高其盈利能力,对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形成有效的外部激励。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法律,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及各类经济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未能贯彻实现环保责任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给予必要的惩罚,从而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
现阶段碳金融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是一种新型业务,因缺乏必要的管理经验,开展碳金融业务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发展碳金融,就必须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提升内部风险管理水平,从而不断降低其风险水平。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第一,应严格遵守“赤道原则”,这样由此借款人普遍具有较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降低借款人违约的主观风险,从而商业银行只需正确评估客户的客观偿债能力即可。第二,应制定一套完善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这一制度应确保涉及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和所有人员,不存在任何风险死角和风险盲区。第三,应根据银行的业务特征和内控制度要求,设置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应能较好地规避和防范事前和事中风险,同时满足商业银行在各关键流程的实际需要。第四,这一体系应包括一套完善的内部稽核流程,同时建立一种问责和惩罚机制。内部稽核流程能及时发现各种违规操作的行为,而问责和惩罚机制则有利于准确查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并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同时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形成更好的内控制度或流程。第五,应根据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要求对各种内控部门和工作配备相应的人员,同时制定规范的岗位说明书,明确各部门、各员工的岗位职责,管理和控制好经营风险,及时发现各种风险,并积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碳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新业务领域,要求银行工作人员既要有金融方面的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环保知识。现有的银行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环保方面的知识,对碳金融业务中存在的较多风险无法较好地加以辩认并加以防范。解决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人才缺乏问题,就必须协调政府、银行、学校等各方力量,多途道培养碳金融专业人才,以满足其人才需求。首先,商业银行根据碳金融的实际需要,积极从发达国家引进优秀的碳金融人才,从而快速提高其在碳金融方面的整体人才水平。其次,商业银行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内部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及时总结其发展碳金融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现从事碳金融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同时形成必要的碳金融储备人才,为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最后,高校应改变原来落后的培养模式,应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与商业银行、各级环保部门合作,形成碳金融人才的多方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到商业银行和环保部门的实习,更好领会所学金融知识并获得相关的环保知识,从而培养出一批既具有金融知识又了解环境保护知识的综合人才。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环境风险,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解决:首先,我国可以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发展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的碳金融市场,特别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次,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普遍偏弱的现状,监管部门应及时调整我国的行业监管模式,允许和鼓励商业银行合业经营,准许商业银行发展各项碳金融业务,从而获得较好竞争能力。再次,应建立全国范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及时、准确地获得完整的环保信息能够较大程度上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应建立必要的信息资料库并实现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逐步建立与政府部门、环保部门的信息共享的机制,使商业银行可以从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布的信息中获得完整的企业信息,从而正确评估碳金融业务的风险水平。最后,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寻求适合的发展路径,不断提高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之,碳金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商业银行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针对在发展碳金融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不断提高其竞争力。另外,政府应加强法律、政策方面的建设,构建一个适合碳金融发展的市场环境,并多途径地引进和培养碳金融人才。只有在政府、金融机构和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健全的碳金融体系才能最终被建立起来,商业银行才可能真正降低其在发展碳金融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风险。
[1]赵儒煜,张清正.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选择研究[J].商业研究,2012(12):131-135.
[2]袁艳平,蒲丽娟.商业银行介入碳金融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2(1):134-138.
[3]周纪昌.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管理机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10),63-66.
[4]涂永前,田军华.我国碳金融发展的障碍与出路[J].南方金融,2012(1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