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涓
(长治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山西 长治 046011)
北魏政权建立后,山西地区是北魏统治的重要区域,尤其是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山西更成为北魏统治的中心地区。虽然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但山西仍然是北魏的政治经济中心。山西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涌现出大批优秀士人,他们对当时的政治文化有着重要的贡献,如著名的太原王氏、太原郭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等等。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北方的大批士人随晋室迁到了南方,北方地区相继进入到了以少数民族政权为主的五胡十六国、北朝时期。公元386年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随后以其强大的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为加强和稳固统治,拓跋氏政权吸收了大批汉族士人,这些汉族士人参与到了北魏的封建化过程中并产生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山西地区的不少士人参与到了北魏的统治中,这些士人是北魏汉族士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魏的封建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史料记载,出现在北魏政权中的山西士人以太原郡和河东郡的士人为主。因太原在北魏及以后的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就以太原士人为例说明山西士人在北魏政权中的参政情况。
从地理位置看,北魏时期太原郡属并州,郡治晋阳(今太原市西南),辖十县:晋阳、祁、榆次、中都、邬、平遥、沾、受阳、长安、阳邑。据《魏书》列传,太原士人有传者六家。
西晋末年大批北方士族随晋室南迁,留在北方的部分士族逐渐参与到少数民族政权中。后拓跋氏进入中原建立北魏,又有一部分士人从南朝或其它地区政权投奔北魏。所以这六家太原士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留居本籍的士人,《魏书》中见有张伟
“太原中都人也。高祖敏,晋秘书监。伟学通诸经,讲授乡里,受业者常数百人。……性恬平,不以夷嶮易操,清雅笃慎,非法不言。世祖时,与高允等俱被辟命,拜中书博士。”[1]1844;郭祚,“字季祐,太原晋阳人,魏车骑郭淮弟亮后也。……世祖时,浩亲宠用事,拜逸徐州刺史,假榆次侯,终赠光禄大夫。父洪之,坐浩事诛,祚亡窜得免。……祚涉历经史,习崔浩之书,尺牍文章见称于世。……高祖初,举秀才,对策上第,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迁尚书左丞,长兼给事黄门侍郎。”[2]1421;薛堤,“太原人也,皇始中,补太学生,拜侍御史。”[3]795
另一类是原为太原藉因避晋乱迁到外地的士人,《魏书》中载有三家,出自太原王氏的王慧龙,“自云太原晋阳人,司马德宗尚书仆射愉之孙,散骑侍郎缉之子也。……泰常二年,姚泓灭,慧龙归国。”[4]875;温子升,“自云太原人,晋大将军峤之后也。世居江左。……子升初受学于崔灵恩、刘兰,精勤,以夜继昼,昼夜不倦。长乃博览百家,文章清婉。熙平初,中尉、东平王匡博召辞人,以充御史,同时射策者八百余人,子升与卢仲宣、孙搴等二十四人为高第。”[5]1874-1875;王叡,“自云太原晋阳人也。六世祖横,张轨参军。晋乱,子孙因居于武威姑臧。父桥,字法生,解天文卜筮。凉州平,入京,家贫,以术自给。历仕终于侍御中散。……叡少传父业,而姿貌伟丽。恭宗之在东宫,见而奇之。兴安初,擢为太卜中散,稍迁为令,领太史。”[6]1988
北魏拓跋氏政权在其汉化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汉族士人,这些汉族士人是如何参与到北魏政权中的呢?“一方面他们代表着汉族儒家文化和知识体系的核心,是拓跋部统治过程中极力吸收的对象。他们大多通过进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而取得与以鲜卑族为主的胡族文化的接触。……另一方面,进入政权中的汉族士人往往具有世族背景,他们在地方上具有稳固的社会声望和势力基础。”[7]101
从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这六位太原士人参政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学术见长被征,如张伟“学通诸经”、温子升“长乃博览百家,文章清婉”、郭祚“涉历经史,习崔浩之书,尺牍文章见称于世”,王叡则精通天文卜筮。二是世家名门之后,这类士人的先祖多为魏晋时高官,如郭祚为“魏车骑郭淮弟亮后”,并且与北魏著名的士族崔浩有姻亲关系;温子升,“(东)晋大将军峤之后”,而温峤又是西晋司徒温羡之子,史载“(羡)兄弟六人并知名于世,号曰‘六龙’。”[8]1266;王慧龙,则出自著名的太原王氏,他的祖父是东晋尚书仆射王愉,王愉“少践清阶。稍迁骠骑司马,加辅国将军。兄弟贵盛,当时莫比。”[9]1970;三是从其他政权来到北魏的降臣,如王慧龙,其父祖仕于东晋,后奔姚泓,姚灭,归北魏。王叡,其先祖避晋乱迁到凉州,后凉州平定又仕于北魏。至于薛提,《魏书》中并未记载他具体是因何被征的,当时的士人大多精通儒学,他于皇始中补太学生,应该也和家学有关。
太原士人大多出自家学渊源的名门之后,不管他们是以何种方式加入到北魏政权中的,他们大都是以学术见长。北魏的汉族士人主要是通过进入中央和地方机构来参与政权的。太原士人在北魏政权中的任职情况也是通过中央和地方机构来体现的。
据《魏书》载,在中央机构,张伟曾任中书博士、中书侍郎、散骑侍郎等职,“世祖时,与高允等俱被辟命,拜中书博士。转侍郎、大将军乐安王范从事中郎、冯翊太守。还,仍为中书侍郎、本国大中正。使酒泉,慰劳沮渠无讳。还,迁散骑侍郎。聘刘义隆,还,拜给事中、建威将军,赐爵成皋子。”[10]1844
在这六家士人中,郭祚任职最为广泛,可见其在当时深受重用,“高祖初,举秀才,对策上第,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迁尚书左丞,长兼给事黄门侍郎。……乘舆南讨,祚以兼侍中从,拜尚书,进爵为伯。高祖崩,咸阳王禧等奏祚兼吏部尚书,寻除长兼吏部尚书、并州大中正。……入为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并州大中正,迁尚书右仆射。时议定新令,诏祚与侍中、黄门参议刊正。……及祚为仆射,……诏祚本官领太子少师。……寻加散骑常侍。……李冲之用事也,钦祚识干,荐为左丞,又兼黄门。”[11]1421-1425
王慧龙本人未在中央任职,其子琼曾任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令,琼子遵业曾任散骑常侍、司徒左长、黄门郎。
薛提薛提曾任侍御史、散骑常侍、侍中,“皇始中,补太学生,拜侍御史。累迁散骑常侍、太子太保,赐爵历阳侯,加晋兵将军。……所在有声绩。徵为侍中,治都曹事。”[12]795
以文学见长的温子升曾为中书舍人,并修过起居注,”建义初,为南主客郎中,修起居注。”中军大将军,后领本州大中正。……齐文襄王引子升为大将军府谘议参军。”[13]1875-1877
以恩幸列传于《魏书》的王叡在中央曾任重职,“兴安初,擢为太卜中散,稍迁为令,领太史。(承明元年)超迁给事中。俄而为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太原公。……(太和)三年春,诏叡与东阳王丕同入八议,永受复除。四年,迁尚书令,封爵中山王,加镇东大将军。”[14]1988-1990
在地方机构,张伟曾任平东将军、营州刺史等,“出为平东将军、营州刺史,进爵建安公。”[15]1844其子忠虑任章武太守。
郭祚祖逸曾任徐州刺史,郭祚“出为使持节、镇北将军、瀛州刺史。及太极殿成,祚朝于京师,转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出除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岐华三州诸军事、征西将军、雍州刺史。”[16]1421-1426
王慧龙曾任龙骧将军、荥阳太守,“世祖赐以剑马钱帛,授龙骧将军,赐爵长社侯,拜荥阳太守,仍领长史。……真君元年,拜使持节、宁南将军、虎牢镇都副将。未至镇而卒。”[17]876-877其子琼任并州大中正刺史、兖州刺史。
此外薛提也曾任冀州刺史、镇东大将军等。温子升担任过地方大中正。
太原士人在北魏中的记载虽只有六家,但这些士人在北魏的政权中任职比较广泛,从中央到地方均担任比较重要的职务。
北魏时期,汉族士人因精通文学儒术大多在中书省任职。我们看到这六家士人除王慧龙外都曾任中书省官员和散骑省官员,其中郭祚担任过尚书省官员,王叡曾任尚书令,薛提担任过侍御史(御史台官员)。这六家士人都担任过地方长官。
北魏任用汉族士人可分为两个时期,从道武帝称帝到孝文帝太和初年这是北魏的前期。这个时期由于是拓跋氏政权初入中原不久,推行汉化政策的时间不长,汉族士人的任用从人数和地位上还非常有限,但我们从史料中发现这六家太原士人都是在太武帝拓跋焘时就被征用,且任要职。孝文帝太和初年至北魏末年是北魏的中后期,此时期由于孝文帝大规模推行汉化改革,大批的汉族士人被任用,这六家太原士人的子弟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参与到北魏政权中的。
北魏自道武帝迁都平城后,山西地区一直都是北魏的中心统治地区,地位非常重要。皇始元年并州平定后,太原士人便逐渐加入到北魏政权中。
从前面的史料中我们看到,太原士人在北魏的政权中任职比较广泛。在中央的中枢机构中,太原士人遍布三省,且担任重职。
在地方上,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大分裂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所以地方长官一般都兼军事职务。这六家太原士人均担任过地方长官,而且在地方也是有所作为。如王慧龙,投奔北魏后,就在地方任职。军事上,王慧龙精于治军,曾攻克刘宋大将王玄谟。任荥阳太守,“在任十年,农战并修,大著声绩。招携边远,归附者万余家,号为善政。”[18]877以致刘宋文帝为除掉王慧龙竟使用反间计,被世祖拓跋焘识破。随后又派刺客吕玄伯刺杀王慧龙,王慧龙抓获吕玄伯后以各为其主之由将其释放,可见其心胸宽广。由此也看出王慧龙在当时影响之大。
太原士人虽人数并不众多,但却受到统治者的重用,如张伟、温子升以精通儒学、文学见长。其中太原王氏本就是名门大族,孝文帝定氏族后,太原王氏又成为北魏五大姓之一,与崔、卢、李、郑并称,王氏一族更是人才济济,如王慧龙孙遵业擅长经史,为著作佐郎,与当时著名士人司徒左长史同撰《起居注》,当时人曰:“英英济济,王家兄弟。”王遵业因声誉显著,“与中书令陈郡袁翻,尚书琅琊王诵并领黄门郎,号曰三哲。”[19]878-879又如太原郭氏的代表人物郭祚,因其“清勤在公,夙夜匪懈”[20]1421受到高祖赏识。北魏尚书省汉人任职较少,而郭祚却历任尚书左丞、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等职,辅高祖、世宗,又为东宫师傅。他积极响应高祖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在迁都、定氏族方面作出了贡献,“赞迁洛之规,赐爵东光子”[21]1422,后“高祖锐意典礼,兼铨镜九流,又迁都草创,征讨不息,内外规略,号为多事。祚与黄门宋弁参谋帏幄,随其才用,各有委寄。”[22]1422受到高祖嘉奖。世宗时,郭祚参与刑罚、停年格等制度的制定,深受世宗器重。世宗末年,郭祚每入东宫,“密受赏赉,多至百余万,杂以锦绣。又特赐以剑杖,恩宠甚深”[23]1425。郭祚“达于政事。凡所经履,咸为称职;每有断决,多为故事。名器既重,时望亦深。”[24]1426,其去世后,“远近莫不惋惜”[25]1426。还如王叡,侍恭宗、高祖,历任吏部尚书、尚书令,爵太原公、中山王,“内参机密,外豫政事,爱宠日隆,朝士慑惮焉”[26]1988。其去世后,高祖、文明太后亲临葬礼,并得谥号宣王,“内侍长董丑奴营坟墓,将葬于城东,高祖登城楼以望之。京都文士为作哀诗及诔者百余人。乃诏为叡立祀于都南二十里大道右,起庙以时祭荐,并立碑铭,置守祀五家。又诏褒叡,图其捍虎状于诸殿,命高允为之赞。京都士女謟称叡美,造新声而弦歌之,名曰《中山王乐》。诏班乐府,合乐奏之。”[27]1990建庙立祠奏乐,礼遇甚重,可见其恩宠之深。
北魏拓跋氏是最后一个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其统治时期,汉化是其发展的主线。在北魏的汉化道路上,汉族士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凭借自身深厚的儒学底蕴和政治热情,对北魏的统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终促使北魏汉化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太原士人是汉族士人群体中重要的一部分。从人数上看,太原士人远不如北魏前期的代北士人、平定后燕后的河北士人,他们通过学术、家世等方式参与到北魏政权中,他们受到统治者的重用,在中央和地方担任要职,他们以其政治才能和胆识在北魏的中央和地方政权中活跃着,与其他士人共同携手为北魏的汉化贡献了重要力量。
[1][10][15](北齐)魏收.魏书·卷八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11][16][20][21][22][23][24][25](北齐)魏收.魏书·卷六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12](北齐)魏收.魏书·卷三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17][18][19](北齐)魏收.魏书·卷三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13](北齐)魏收.魏书·卷八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3.1874-1875.
[6][14][26][27](北齐)魏收.魏书·卷九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杨龙.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8](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3.
[9](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