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13-08-15 00:54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微时代教育者政治

杨 化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重庆401120)

“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2006年,埃文·威廉姆斯发明了Twitter,这是最早的微博。次年,中国出现类似的饭否网站,之后中文各大门户网站建立了各种微博产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用户群。[1]近两年来,微博在中国发展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已经达到1.95亿,较2010年下半年统计数据相比用户数量增长率超200%。“调查同样显示,微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影响越来越大,已渐渐成为其交流与获取信息资源的主流渠道。CNNIC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我国微博群体占网民总数的57.2%,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 72.3% 。”[2]可以说,微博已经成为一种具有非凡魔力的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微博已经成为最容易被接受的即时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也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更愿意接受和使用新的网络工具,因此,微博便迅速地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

一、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微博能够满足人对语言的多种建构方式,无论是平庸还是精彩,都是人以言说的方式切入世界。而微博中的信息点会迅速扩散,高额的点击率、转载率似乎给微博蒙上了一层面纱,让人看不清面纱下的真实或虚假。微博的应用无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挑战。

(一)微博主体的平等性打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对应关系的平衡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是一对重要的范畴,主体对应教育者,客体对应受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客体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双主体说,认为受教育者同样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而微博这一网络平台更强调使用者的平等性,并将使用者统称为用户,用户之间平等地展开信息传递、互动交流。这个空间为学生提供的言说平台,不仅仅是接受,还更多的是参与,任何主题都可能成为开放性的公共空间让大家参与讨论。在微博中,教育者不再是站在台上的理论灌输者,而需要以一个用户的身份参与主题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网络弱化的知识权威很难让教育者在微博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这就使得教育者不仅要掌握新的网络技术,还要不断提高知识水平,提高在微博中言说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而言,教师不再完全是课堂的中心,通过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完全掌控课堂。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载体、电脑载体实现微博的多点互动功能,即使在课堂上学生也可以就教师提出的理论问题进行现实的拷问,并进行多点互动讨论。大学生更希望自己能成为教育的主体,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其中。对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微博的出现也是对主体客体对应关系的挑战。辅导员的主体权威性被削弱,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即时发布信息对于日常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还会提出一些针对学生日常管理的建议。这些都表明,学生希望成为教育的主体,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用现实的分析和理论的指导完成自我意识矛盾的分离、统一与转化,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多点互动的传播方式消解点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理论灌输法、说服教育法、实践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都体现着点对点的特性。如理论教育法往往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中心地位,灌输是单向度的理论知识传递,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没有畅通的表达渠道。

而微博是一个自由与开放、多点对多点、交叉传播的网络平台。用户通过关注与被关注,在微博上结成一个庞大的传播网络,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病毒式地大规模扩散。知识和信息在微博中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多点对多点的方式对点对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挑战。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而言,“填鸭式”的理论灌输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单向度传授的理论是否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是难以得知的。学生通过多点互动的微博传递各种信息,对于教育的内容报以“各说各话”的态度。对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以辅导员主导的点对点或点对多点式的教育方法也受到挑战。辅导员如果不了解学生在微博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动态,不参与学生在微博中的讨论,难以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三)微博中“大众言说的狂欢”淡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

李松博士认为,“微型博客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真正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型博客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7]微博语言具有网络的特色也具有个人的特点,在微博中呈现出各种言说的形式。在微博中体现出一种“有么说么”的现象,新造网络词汇使用频率高,如“神马都是浮云”等。同时,个体风格也成为微博的亮点,简短的140字或贴图、视频等都体现着个人的语言特点、兴趣特点。这种新兴的网络语言对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存在一定的冲击力,千千万万的个性张扬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作用。

同时,微博中存储的海量信息,以及个人对这些信息的评价,使得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微博中交锋。“去中心化”式的“大众言说的狂欢”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受到很大的挑战。学生可以通过微博获得海量信息,而大量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对热点问题的评论和转发使一些虚假信息在微博中迅速流传。部分学生一方面受到错误思潮的引导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一方面还不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的辨别力,往往会盲目“迷信”微博信息。这样,学生通过微博接收的各种信息冲淡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弱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诚然,微博的缺点明显,但其优势也不容忽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下,微博的互动性、快捷性、即时性,使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积极作用。

(一)微博的价值引导作用

“媒体文化是一个你争我夺的领域,在这一领域里,主要的社会群体和诸种势均力敌的意识形态都在争夺着控制权,而个人通过媒体文化的图像、话语、神话和宏大场面等经历着这些争夺。”[3]微博成为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工具,大学生通过微博的关注功能了解各种信息,也可以通过微博的互动功能与博主进行互动交流。

1.微博传递的信息中包涵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微博在传播其他信息的同时,还传播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大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微博中,对于一些热点事件的讨论,起主导作用的微博对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如在“围观两会”主题中,人大代表、政协代表、社会知名人士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讨论,会激发大学生对于中国国情的关注,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并即时性地传递当前国家改革的困难和对策。

2.微博传递的信息中包涵高尚的社会品德。大学环境中,学生不仅学习专业技能,也应修养道德情操。学校和教师都会从业务和德行两个方面对学生开展教育。在微博这个互动网络平台中,教师和学生也常常发表一些提高道德修养的经典,或者通过微博传递实践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如,江苏大学“大眼睛公益支教团队”的新浪微博用300余条微博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支教生活的点点滴滴。[4]这些微博一方面反映了支教学生在实践中的成长,一方面对其他大学生而言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引导,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的引导。

3.微博传递的信息中包涵的主导影响作用。在微博中,博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微博内容都会对大学生个人信仰的建立、对政治事件的认识、生活方式的选择等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往往会选择一些名人、明星,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专家、学者,老师、同学作为关注对象。那么在大学生中,一些具有微博领袖性质的校园名师、名人的微博言论对于大学生就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包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高尚的社会品德的微博无疑会对大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微博的动态收集作用

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就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因此,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和实施的起点。”[5]作为教育者不能不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纯粹使用理论到理论、书本到书本的方法,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失败的。

微博的应用包括:发表新鲜事、关注、评论、转发、热门话题、微群等等。大学生可以通过新鲜事发布关于自己的生活信息、学习信息、情感信息,或者无病呻吟式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新鲜事发布一些主题探讨内容;通过关注,去收寻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发布的微博;通过评论,参与到他人微博的讨论中;通过转发的形式表达对于某些微博的认同或者反对等认识;通过加入热门话题,收听更多关于此话题的内容,并参与讨论;通过加入微群,形成一个新的网络社交圈。通过收集微博的内容,可以了解一个人近期的情感、情绪,实践行为,兴趣、爱好等信息。微博可以成为教育者了解大学生思想实际情况的一个重要网络平台,通过了解大学生在微博中抒发的情感、转发的信息、关注的对象、点评的内容,更好地了解具体一个对象或一个群体的思想动态。只有做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针对性,才能够提高实效性。

(三)微博的信息传递作用

微博并非是唯一的信息传递方式,但综合目前的信息传递工具而言,微博无疑是最具有快捷性、扩散性、碎片性、即时性的网络信息传递工具。传统的媒体在发布新闻和各类信息时通常是有非常严格的程序性要求,并进行严格的内容审查。而微博却是一种即时性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所知、所看、所思传递给用户。使用微博用户数量的爆炸性增长已经展现了微博的非凡魔力。

大学生群体更喜欢用这种新的、时尚的网络工具接收信息。大学生通过加关注的方式,了解各种信息,其中主要包括“娱乐”、“体育”、“学者”和“时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学生加关注虽然是任意的,但是却不是随意关注的。大部分的微博使用者都还是有自己明确的兴趣和关注领域,很少有人会关注完全不认识的人。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微博的信息传递作用,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政治观念,学校、学院、年级的事务及生活知识等等信息。通过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拉近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距离,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微博的互动交流作用

具备互动交流功能的平台有传统的面对面谈话、开会,还包括网络中的QQ、MSN、电邮等具备信息交流功能的网络工具。而微博以短小精炼的语言,图片或视频为载体,以关注与被关注的形式展开评价或对话,达到微博主体间相互交流的目的。微博所提供的互动交流更能建立人际亲密感,并将人际交流推向未知的空间,用简短的语言建立超越时间、空间的联系。由于微博用户间关系的双向性,使用者可以构建起一个强关系和弱关系并存的网络,从而满足了其多层次的社交需求。这种互动交流符合哈贝马斯所论述的交往互动理论,通过言说的平等性,达成主体间的某些共识。“通过对话,每个人就某个主题获得重新认识以及使知识得到更新。”[6]

大学生在微博的平台上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风采,能提升表达能力和技巧,同时赢得志同道合的“粉丝”朋友。通过微群、评价、回复、转发等方式与学习伙伴进行互动,使知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分享,促进个人知识的积累,同时产生更多思想的启迪与火花。同时,合理运用“@来点名”请教微博友,能超越空间和人际的限制来解决疑问;发表出专业性强、容易引起回响的微博,更能激发用户表达的热情,促进彼此的交流共勉。微博的这一功能,使微博可以成为师生互动交流、同学互动交流,乃至学校机关、组织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有效网络平台。

三、构建高校微博圈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微博普遍应用的时代,教育主体应当用开放的心态、人本的思想看待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并通过打造具有大学独特风格的微博圈,强化微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加强微博的管理和服务。

(一)教育主体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张耀灿教授提出了人学范式转换,陈秉公教授提出人格学理论。这些研究将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从“物”到“人”主题转变的背景下,教育主体应当转变思想观念,继承和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大学生看做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主体。”[8]教育者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才能主动制定符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这就要求教育者应当主动了解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把握当前教育的时代条件,并主动适应受教育者的需求。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经常使用的新型社交平台,教育者不能简单肯定微博或否定微博,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在微博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2.掌握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发展需求、社会历史条件和受教育者精神发展状况和思想实际进行调整和创新。可以说,网络无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还是方法,都是教育者应当重视的内容。教育主体必须掌握和应用网络载体,并在网络载体中采用适合受教育者思想实际的教育方法。微博的出现,既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新的机遇。教育主体要主动占领微博这一网络阵地,成为大学生关注的对象,成为新的网络平台中的意见领袖。用贴近大学生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

(二)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打造校园微博圈,以适应学生需求

微博圈是依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而形成由学校、教师、学生互相关注,共同形成一个具有学校风格特色的社交平台。校园微博圈中有学校官方微博、名师微博、学生微博、学生社团微博等等,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校园微博圈的主要功能集中于价值引导、传递信息、收集动态和相互交流。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有序引导学校微博圈的打造,作好独具学校风格的微博平台建设。

1.扩大校园微博圈的覆盖面。校园微博圈既是信息传递的平台,又是情感交流的平台,更是价值引导的平台,应当达到一个全面覆盖的效果,成为学校、教师、学生活动的重要网络场所。学校应动员各个层次的机关单位、专职教师、辅导员及科研和管理人员加入微博圈,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微博圈,使微博圈信息在学校实现全面覆盖。保证学校各种信息的即时传递,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者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环境。

2.培育微博圈中的意见领袖。在微博圈中能够引起学生关注的是一些名师和校园名人的微博,而只有引起广泛关注才能在更大范围引导学生、影响学生。校园微博圈中不能缺少这样一些在学生中具有号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名师、名人微博。这些微博更具有感染力,能够在学生中产生某种情感的共鸣,达成某些观点的共识。微博圈信息传递快的特点使这种典型引导和榜样示范的作用在微博中具有放大效应。意见领袖一条微博的力量远远超过课堂理论灌输的作用。在高校微博圈中,通过有意识培育意见领袖,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开展理论宣传和知识传授工作。

(三)高校主管宣传的部门应加强微博管理,以发挥微博的积极作用

学校主管宣传的部门应加强对微博圈的管理,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明确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微博圈建设需要目标的引导,通过目标的向量要求实现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确立微博圈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是考虑大学环境的条件,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接受微博、使用微博;二是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大学生处于一个求学的阶段容易接受新兴事物,希望掌握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目标内容包括政治方向、理论素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9]加强微博管理就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总的目标内容融入微博中,并设定具体的目标规格,从网络道德出发制定微博管理中的具体目标。

2.丰富微博的内容数量。鼓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开设微博,并通过微博圈进行交流。在微博圈中宣传主管部门应当对教育者开设的微博进行合理的分类设置。价值引导为主的微博,主要通过事件分析,有理有据、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传授为主的微博,主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提供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情感疏导为主的微博,主要通过励志语言,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认真面对学习、生活,指导学生人际交往;信息发布为主的微博,及时将与学校、学生有关的信息公开发布,让学生参与学校事务。通过这种有意识的微博类型划分,最大程度地发挥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微博圈能够接收更多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3.提高微博的内容品味。所谓内容品味,是指对内容的质量要求,能够体现真、善、美,并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品位的微博更能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微博内容纷繁复杂、五花八门,主管部门应该从质量入手,有意识打造一批校园名人微博,让短小的微博内容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元素,微博在大学生中的流行既是网络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应当占领微博这个新的网络社交平台。

[1][6]李美敏.从小众欣赏到大众狂欢——解读Web2.0时代的微博文化[EB/OL].人民网.2012-2-17.

[2]程振凯.随时随地引“围观”微博“问诊”大学生心理[N].人民日报.2011-09-13.

[3][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

[4]吴奕,有慧.支教大学生用微博呼吁公众关注农村留守儿童[EB/OL].中国新闻网.2011-8-18.

[5]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7.232.

[7]程可.Twitter商业价值实现的八种可能[EB/OL].http://www.sina.com.2009 -06 -05.

[8]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5.

[9]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9.

猜你喜欢
微时代教育者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