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媛慧
(西南大学科技哲学与生态文明研究所,重庆400715)
目前,“苹果”产品风靡全球,因之而起的“乔布斯现象”成为了当今科技社会的独特映射。乔布斯因“苹果”而出名,“苹果”因乔布斯而成就。前不久,路透社曾撰文称乔布斯不仅重塑了个人电脑、音乐和手机行业,并且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娱乐和通信方式。这一说法揭示了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即:通过变革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长期受制于“技术理性”的“统治”导致的“人的异化”,对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价值理性”予以高度关注,并且为了突出人的“主体性”本质和作为“对象”存在的技术,从“技术美”的角度发现技术产品的“精神功利性”。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由技术理性指导下的工业文明,在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凭借日趋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了难以计数的、在古人看来不可思议的财富和奇迹,但是同时又带来了许多人类始料不及的问题而陷入困境。
技术理性的片面发展,导致人的“异化”,人文主义哲学家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马尔库塞在其闻名于世的著作《单向度的人》中,提出了技术理性的批判理论。他指出技术理性对人类的“统治”不是通过单纯的强制或者镇压的形式,而是通过在人类日常生活方式中的逐步渗透达到对人类的精神奴役,因而从表面看来,就具有了冠冕堂皇的“合理性外衣”。“今天,统治不仅仅通过技术,而且也作为技术,使自己永存并扩大化,而后者提供了膨胀着吸收所有文化圈的政治权利的充分合法性。”[1]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通过对各种“启蒙思潮”引发的人类片面强调“理性至上”和人对自然的技术征服和控制的事实表现,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理性启蒙”在完成了对人类社会的物质及精神推动的巨大作用后,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成为了继宗教压迫和政治统治以后的“新的迷信”,人类也因此遭受了自然的报复,成了技术与理性的奴隶,技术本身变成了扼杀人的创造力和判断力的“异化力量”。最后,“工业化却把人的灵魂物化了。自然而然地,经济机构甚至在全盘计划之前的经济机构,为商品设定了决定人类行为的价值,个人只是把自己设定为一个物、一种统计因素,或是一种成败。他的目标就是自我持存,即是否成功地适应他职业的客观性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2]于是,启蒙的“辩证性悲剧”就产生了,原本是要解放人类迷信思想而诞生的“启蒙思潮”,却导致了自身的过度膨胀,成为了一种更加变本加厉的统治人类思想的力量。
因此,技术理性实质上是一种“工具理性”,是立足于人类物质需求的基础而存在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维度,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它强调技术作为实现眼前利益的手段的实用性,追求操作过程的客观性、精确性和最大功效性,导致人类自己的“物化”和“拜物教”。
长期以来,人类过于偏重于技术理性的“工具性”,在对技术“求真”的过程中缺失了对人类“向善”的价值关怀。但是,无论它多么重要、多么伟大、多么值得大力弘扬,都只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从属于人性、服务于人性,受制于人性整体演进升华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的制约,从而有利于人性的存在和发展、完善和升华;僭越人性的科技终将成为人类自身的掘墓者。”[3]因此,对技术理性进行适当的价值理性的束缚,用价值理性来引领技术理性的发展方向,将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调节。
价值理性实质上是一种“实践理性”,它是在人类进行广泛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在人类借助于技术活动的方式来改造生存环境的进程中,始终“内化”于人类的“属人性”中产生出来的。价值理性是人类为证明和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全面发展而体现出来的智慧、精神、心理自我认同的精神力量,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而这种理性的本质含有对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和实践意义。价值理性强调的是用正确的手段达到人类自身想要得到的目的,它能起到调和精神与物质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在人类进行技术实践的过程中,既要满足人的功利性要求,又要达至其心灵上的满足和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而且,如果说技术理性是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与实现”的活动,那么,价值理性就“是这种超越与实现活动的基本方式和方面,或者说技术活动本身就具有目的性价值,或人道价值”。这其中的实质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技术活动的各个层面上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断进行着体悟、认识、建构和追求的自觉的意识。价值理性虽然是一种理性的概念范畴,但是,由于其本质是对人的情感的关怀,是一种支配人类精神内在的理性,因此,它就不可能不带有感性的成分,这样它的存在方式及表现形式也就不得不诉诸于精神、智慧和道德的情感中。在价值理性的作用下实现的技术理性,既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主观能动性,又是对人类自身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乃至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发展方式。
马克思认为,“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5]因此,技术产品在实现其价值理性的同时亦要重视“技术美”,实现“技术美”的价值。
“技术理性”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过巨大作用,而“技术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只是人类对自身理性精神的片面滥用所造成的,理性的技术性“向度”只是人类理性的一个方面,而要恢复理性的“有机整体性”,则必须重建“技术美”的价值。黑格尔曾说过,“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人类社会中,“技术美”的实质应该是大众性的共同美。正是在这样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基础上,立足于“价值理性”的文化观念,才逐步形成了“技术美”的价值。在这种情感化的技术实践中出现的对“技术美”的普遍追求,就成为了当今技术迅猛发展过程中人类更高的“精神诉求”。
目前,炙手可热的电子产品“苹果”电脑,其领导者乔布斯既是一位态度严谨、技艺超群的工程师,也是一名追求完美、远见卓识的艺术家。在他对产品的设计理念中,最执着的追求就是“简约化”。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极力彰显简约派的自然设计理念,以最简便直观的方式和人性化的设计得到了众多“苹果”的忠实拥护者。“苹果”的成功是在很大程度上完美地体现了“技术美”在“技术理性”中的价值。其一,“技术美”在作为“技术美依存物”的工业产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合乎现实规律性”和“人类需求目的性”的融合,强化了人们坚持主观能动性的信念,使人类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感。因为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只是需要在客观实在的改造活动中不断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社会发展的走向,更需要在心理层面去接受人类主体在自己创造的合乎自然规律和本身需求的技术和产品中所体现出的和谐一致,这是对自然资料的“感性拥有”,同时,在这种“感性拥有”的基础上给自身以深刻的“认同感”及信任感。这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其二,“技术美”在人类创造和使用技术产品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劳动和人文文化的渗透,可以带给制造者和使用者发挥个性需求、感受“人文关怀”的作用。由于“技术美”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由本身包含技术的产品在外形及功能上来体现的,因此,产品的设计通常都遵守“技术美”的创造原则,即“遵循一定的规律,合一定的目的”,产品带给人的是充满美的享受。这样的技术总是“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6]才能使人感受到一种大美,一种对个体发展得到尊重和关照的美。
“技术理性”的片面发展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充分重视,对“价值理性”的“回归”则直接导致了人类对“技术美”的追求和完善,在技术产品充斥着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现状下,只有提高对人的价值需要和精神满足的水平,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为,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活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的愿性世界的非常深的基础。”[7]走出“技术理性批判”危机的有效方式是在重视价值理性“精神力量”的基础上来“制造有艺术表现力的产品”。这也就是“苹果”产品之所以能够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中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感的实质来源。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35.
[2]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4 -25.
[3]吴文新.科学技术应该成为上帝吗[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4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0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