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战略下经济发展方式“人本化”的着力点

2013-08-15 00:45:37赵晓艳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人本化经济评价小康社会

杜 杨,赵晓艳

(1.河北联合大学 社科部, 河北 唐山 063009;2.唐山开滦一中, 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小康社会是关注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最终也离不开人,人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灵魂,二者的交点均在于“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下变革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其中,变革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基础,因此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首先在于变革经济发展方式。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指导下必须正视经济发展方式变革进程中的“人”的因素,所以说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人本化”,以人为本道出了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主体,明确了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依靠力量和服务对象,揭示了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终极目标,指明了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评判标准,阐明了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回答了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这一基本问题。因此,只有坚持了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以人为本”才能够在社会层面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以人为本”是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第一要义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多次质的飞跃或变革,其中“人”的受关注度不断深入,每一次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都推进着对人的解放,并伴随着人在经济变革时期地位的提升。[1]但以往的经济社会变革都是被动的关注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奠定基本条件的社会,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建成的基础在于能否在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进程中坚持好“以人为本”。

“人”是变革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关系之中劳动关系又居于核心地位,人的劳动是推动经济社会质变的根本所在。然而这种质变往往直接表现为“物变”,人的因素常常隐匿于后,这样就直接造就了以物为本的“物本观”发展方式。“物本观”发展方式无法解释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主体、起因、动力和目的等问题,也无法对变革的质量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2]问题的根源在于“人”这一经济发展中最根本、最活跃要素的地位未能够得到正视,人的作用未能够得到充分肯定。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关注“人”,在肯定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的同时,当然也要顺理成章地肯定人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主体,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本质是人对自身的发展要求、发展条件、发展方式等的重新审视,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关系的重新建构。这种重新审视和建构关系到人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基本走向。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下,必须明确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起因源自于满足人的发展要求,变革的根本动力源自于人的劳动,变革的持续动力源自于人自身不断变化了的发展要求和创新了的人类劳动二者的集合,变革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人的发展,提高人的发展质量。一句话,经济发展方式变革因人而生,被人驾驭,为人服务。因而毫无疑问地说,人是整个经济发展方式变革过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

除此之外,人的核心地位还表现在人能够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进行价值判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离不开人对发展方式变革的质量和效果等进行的价值判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理念下,人不但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而且也是能够对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质量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唯一主体。其含义有二,一是只有人有能力对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判。人的这种评判能力源于以劳动为基础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劳动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根本动力,而变革的质量和效果也只有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劳动过程中进行检验。二是评判的标准在于是否能够满足人不断变化了的发展要求。劳动是人的发展要求得以满足的途径,而立足于人、社会和自然三者的和谐,立足于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则是满足人发展要求必须依据的规律。在劳动过程中人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知、遵循和运用这一规律是经济发展方式变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以“物本观”理念为指导的经济社会形态无视或剥削、利用人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小康社会区别于以往的人类社会阶段,以人为本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进行价值判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固有内涵。

二、全面小康战略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本变革的着力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小康社会是主动关注人的社会。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正提高人的发展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不仅仅要肯定人在经济发展方式变革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而且还要研究如何才能够做到在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即寻找实现变革的着力点。

(一)融入人本理念重构经济评价体系

我国现行的经济评级体系过于强调GDP、税收等物质指标,对人的因素关注不够,因而虽然保持了经济的高增长,但是也付出了高昂的社会成本,民生问题改善滞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持续、深入和全方位地关注人,以此理念为指导,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不仅仅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等问题,其首要的任务是摒弃物本观的经济评价体系,建立人本观的经济评价体系。[3]人本观的经济评价体系就是要以符合人的发展需要为中心,突出人在经济发展方式变革中的地位。建立这样的经济评价体系要着重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以人为中心。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终极目标、发展要求以及人对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价值判断能力等内容融入到体系中。具体讲在现阶段就是要关注民生内容,革除不利于发展民生的体制机制,挖掘人在重构经济评价体系中的主导性作用。二是重点把握经济评价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动态性。体系的建立既要以人为中心,又要把人看成一个要素并同时兼顾其它要素,统筹各种要素以保证体系的系统性。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阶段性特征,客观反映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实际情况。此外,还需要用动态的眼光洞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不断对体系进行完善。建立以人为本的经济评价体系是在经济发展方式变革过程中提高人的发展质量的前提。

(二)关注经济发展方式变革进程中人的劳动能力创新

由于经济发展根本上是被人的劳动推进的,那么就应当立足于发展生产力来研究人的劳动能力创新。这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从宏观上讲,创新体现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内容、劳动方式和劳动工具等的变革实质上反映了人劳动能力的创新。人的劳动能力创新是各种创新的灵魂,也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内因。从微观上讲,要提高人的劳动能力需要立足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状况,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培育国人的创新精神。将这两个维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结合,在现阶段我国至少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和开拓党管人才的具体方式和路径,摒弃直接和简单的管理方式,力争将有形的制度型、约束型管理逐步提升到无形的魅力型、共识型引领的高度。二是改革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这需要改革现行教育体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摆脱中道思想、从众思想和权威崇拜等对人的个性和潜能的束缚,力求达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效果。三是构建劳动创造价值的文化氛围,树立正价值、释放正能量。

(三)立足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时代性,不断深化法治

人是法治的建设者和践行者,也应当是法治的受益者,法治建设的本质在于保障人的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时代,法治建设至少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法治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要回答的是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地利用法治权力约束和规范政治权力的问题。只有将政治权力的运行纳入法治轨道,才能有效地形成对权力的制约。权力的制约是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过程中不失以人为本的方向和经济发展方式变革后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能够被人共享的法治保障。二是法治创新问题。这一问题要回答的是法治如何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问题。为此,我国法治需要在完善法律制度和社会的法治管理两个方面下功夫。在法律制度方面就是要在法律内容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在法治管理方面就是要不断革新管理手段,形成依法治理。

(四)挖掘经济发展方式变革进程中的人本文化导向

文化能否成为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导向,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发展能否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在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背景下,文化不仅是一种宣传品或消遣品,而且还是生产力的精神来源。[4]文化在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推动作用下,已经越发地被吸收和融入到了社会生产之中,甚至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发生了两次转移,即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再由资本密集型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于是第二次转移便拉开了文化经济的序幕。文化直接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要素,它反映了人在推进经济发展变革过程中需求层次的提高和劳动方式的进步。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文化需要将成为主要内容,人的发展要求是物质与文化的交集。在满足了物质需要之后,继续满足人的文化需要指明了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更高目标,该目标的满足也是提高人的发展质量的具体表现。

不仅如此,文化的同步或率先发展还能够创造出适合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人是经济活动的主力军和构成社会关系的基本成员,因此无论是文化对社会氛围的影响还是对人素质的提高,实际上都是在由外向内的改变人,对人本身施加以积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本质上树立的是正价值、释放的是正能量,它与经济层面的变革发展方式和社会层面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内在一致性。

[1]严翅君.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指数构成探讨[J].唯实,2010,(5).

[2]梁光晨.论当代宪法视角中的自由——从密尔到哈耶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3]陈柳钦.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内驱力[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4]陈柳钦.包容性增长:中国经济从量变向质变切换[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1).

猜你喜欢
人本化经济评价小康社会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12
经济评价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 08:42:47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2
“有无对比法”在经济评价中的运用及相关概念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化研究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18
关于致密气开发经济评价的思考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6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人本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