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舆论监督对党内监督的启示与思考

2013-08-15 00:45:37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监督

王 澜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四个监督”的提出,掷地有声,表明了我们党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坚定决心,为完善监督体系、强化监督效力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对当权者的监督,必须是全面而系统地监督。近年来,尽管加大了党内监督的力度,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仍在孳生与蔓延,这说明,仅仅依靠组织监督和纪律检查两种类型的党内监督是不全面的,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对党内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给予相应的重视,也是导致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

一、舆论监督的含义与现状

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监督,即监察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舆论监督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法律法规框架内,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组织生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广播、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揭露问题、形成舆论,从而对领导干部以及其他群众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却具有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当分散的、个别的议论引起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经过传播而形成舆论时,便代表着众多人的看法和意志,对党和政府部门的工作乃至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更是宪法赋予人民群众言论自由权利的重要体现。舆论监督有赖于新闻媒体的独特作用,覆盖面广、参与者多,其优势显而易见。目前,来自广播、电视、网络的舆论监督越来越多地在揭露官员腐败和行业不正之风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凡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舆论监督事件,基本上都离不开报纸媒体的深度挖掘,而网络上从“我爸是李刚”到“我爸李双江”,从“天价表”到“天价烟”,网络监督更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模式,即“网友发帖——网民围观——媒体报道——调查处理”。

近年来,我国舆论监督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一,舆论监督工作得到公共决策部门制度性和政策性支持,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空间。第二,各级媒体普遍开展,各类节目不断涌现。第三,舆论监督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大,民众关注度逐渐提高,舆论监督氛围日趋浓重。第四,监督范围和领域日趋拓宽,监督方式日益多样。虽然舆论监督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监督力度相对较小、监督死角、盲点仍然存在、媒体“主观审判”存在不公正、不客观的判别、虚假新闻等使媒体丧失公信力等。

二、舆论监督的作用

党内监督是我党监督体系的核心与根本,而党内舆论监督则是党内监督的重要表现形式和支撑。一方面,党内监督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舆论支持;另一方面,党内舆论监督要通过法律及党的政治力量来加强。党内舆论监督自成体系,既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又与党内监督相辅相成,所以,借鉴舆论监督优长,将二者形成合力,进一步发挥党内舆论监督在党内监督的重要作用,才能从根源上杜绝和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才能真正改善党内监督现状。

(一)舆论监督以其他监督形式所没有的独特作用推动了党的民主制度建设

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首先,舆论监督中最主要的方式是新闻舆论监督,其形式载体多样,通过报纸、杂志、广播、互联网等,使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可以直击被监督对象,将监督情况客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其次,舆论监督的最大特点就是公开性和开放性,全体人民群众作为监督主体,共同参与监督活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所以,传播覆盖面积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反响强烈;再次,舆论监督的威慑力大,潜在影响力巨大。虽然其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但通过这一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舆论监督,使得每个舆论监督者的地位平等,可以相互自由、开放地交流意见,既可以揭露和抑制各种丑恶现象,较早地发现不良行径,又可以转化为其他监督形式,取得理想的监督效果。

(二)舆论监督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建议,为其他监督形式的开展提供充足的信息来源

我国党和政府机关中,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是积极为人民服务的,但也有一些人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消极腐败,舆论监督作为监督公仆的重要途径,显得十分迫切。在舆论监督中,不受级别、职位的限制,只有监督者与被监督者,这更能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建议,包括对领导机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错误进行揭露和批评,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国家、政府工作的重要渠道。舆论监督的开展,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民主意识和责任心,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同时,法律监督等监督形式的顺利有效开展,需要以广泛准确的信息做基础。新闻舆论机构拥有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具有广布纵横的信息格局,所以,舆论监督往往可以为其他监督形式发挥作用提供十分宝贵的线索和信息来源,可以更加迅速、全面地收集信息情报,及时反映问题,最终促进问题的解决,促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三)舆论监督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支点,为建设廉洁政治提供便捷途径

近年来,社会上新闻媒体揭露腐败现象的事件层出不穷,“福建表叔厅长”、“陕西表哥杨达才”等的发现都是“由小及大”,一旦有“出轨”行为,必会昭示于天下。越来越多的社会新闻媒体利用这一特色,把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使监督成为反腐的重要环节。同时,通过舆论监督适时地对违规者进行警戒和遏制,能更为有效地促使被监督者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针对领导干部工作不规范行为和行业不正之风,特别是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象进行公开报道和披露,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其主动纠正非规范行为,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让权力真正运行在阳光下,为建设廉洁政治提供便捷途径。

三、舆论监督对党内监督的启示与思考

权力要想不被滥用,就必须接受监督。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之所以要让人民监督权力,是因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这是我们党拒腐防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党内监督工作在党的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影响下,已经由被动转为主动、随意转为规范,而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舆论监督仍旧薄弱。要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改善党内监督现状,必须借鉴舆论监督的正确之处,进一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和功能,帮助党的机关及时掌握问题,督促问题的解决,采取措施将其作为党内监督最有效的推动力,保持党的纯洁性。

(一)必须强化对党内监督与舆论监督的认识与结合,明确党内舆论监督的责任和要求

支持舆论监督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政策,但显然还没有形成制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据报载,某记者揭露了一名党员干部所在单位的问题,引起这名领导干部不满,竟然发出这样质问:“你们究竟是要为党说话,还是要为老百姓说话?”此话一出,舆论哗然。这个例子足以看出有些领导干部对新闻媒体作用的无知、对舆论监督的无知。所以,提高对开展党内舆论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是搞好党内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增强开展和接受舆论监督的自觉性,才能摒弃各种偏见和杂念,真正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在党内争取舆论监督的高质量。

党内舆论监督可以是党通过对广大党员反映问题的解决和处理来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党内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重视和及时解决广大党员以各种方式反映的问题。在加强对党内舆论监督认识的同时,还应明确规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加强党内舆论监督的责任和要求,对于反映的问题绝不可以置之不理,最后不了了之,而应虚心主动听取来自媒体、党员各方的意见与建议,认真调查所反映的情况,情况属实还应及时处理,公布结果,使其落到实处。

(二)探索舆论监督在党组织生活中的新形式,推动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形成合力

充分发挥舆论工具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就要在党的领导下,结合党的实际,不断探索党内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党内舆论主要来源于新闻媒体和党员反映,所以基于此,可以在党的报纸、广播、期刊、网络等平台上开辟党内舆论监督的专门板块,如党员心声、党员天地、党风廉政专栏等,实现广大党员的知情权,为广大党员进行党内舆论监督创造必要的条件。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快速有效的媒体平台,建立党内舆论监督的专门网站,提供信息、接受检举、反映情况、沟通交流等都可在此实现。同时,信访部门对于党内舆论监督所反映的问题应使用单独的处理方式,及时有效地查处问题。

在创新党内舆论监督形式的同时,还要注意同其他监督形式的结合,各种监督类型、监督制度应当起到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作用。党内舆论监督是一种非权力的监督,具有非强制的特点,但其具有快速、及时、有效的特点,通过批评揭露,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曝光本身并不是目的,促进问题的解决才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而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靠其他监督部门的调查和处理。所以,有效地结合,形成合力,共同出击,才能更好地看到党内监督所带来的福祉。

(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保证舆论监督在党内开展执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党内舆论监督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既要敢于监督,又要善于监督。敢于监督,就是要对违法违纪的腐败行为,敢于冲破本位主义、保护主义的壁垒,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善于监督,就是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讲究策略和方法,完善制度建设,强调问题的代表性与真实性。目前,在党内只有《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的十项监督制度,而尚未形成一套内容详实、措施得力的党内舆论监督条例。所以,党内舆论监督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得预期的效果,还需要一定的保障条件,因此,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形成必要的制度,则是党内舆论监督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舆论监督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所以舆论监督自身也应当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批评的正确、真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对被监督者的社会评价和政治前途。对待党内舆论监督,一定要客观真实,不能掺杂个人好恶情感,不可凭一时冲动,更不能打击报复,否则不但会损害党内舆论监督的声誉,还会失去人民群众对党内舆论监督的信任。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党内舆论监督法规条例,迫在眉睫。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传媒评论(2019年9期)2019-11-16 09:25:38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传媒评论(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14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传媒评论(2019年10期)2019-06-05 09:26:00
主流媒体舆论监督大有可为
传媒评论(2018年9期)2018-12-07 00:37:24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夯实监督之基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1
舆论监督与被监督的辩证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12期)2015-07-18 11:02:40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4
绩效监督:从“管住”到“管好”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