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蓉涛
卢蓉涛/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江苏南通226007)。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不断深化,这使得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与教育改革创新之间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尤其是各种自然灾害等给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这些都使得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与任务。因此,本文将围绕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创新建设展开讨论,让高校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推进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让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能够向更广的领域、更多的内容和更深的层次推进,不断让高校后勤工作在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指引之下,走出一条更为开阔的道路。
所谓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其最初是由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来的,其认为,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应该具有“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基本框架,这就是说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应该是高度社会化了的服务方式,是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趋势。其具体内涵有如下几个方面。
1.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应该具备社会性和经济性。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应该迎合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后勤服务的专业化、集约化,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后勤服务的运行成本,还可以大大提高后勤服务的运行质量。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这就是说,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要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新型的市场关系,并与社会其他产业之间构建一种互动的发展关系。
2.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应该突出公益性、兼顾经济性。在当前的实际国情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仍然属于公益性质的事业,其中的后勤企业必然是一种非盈利性的经济组织。那么,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就应该坚持突出公益性、兼顾经济性的原则,从而使得高校后勤服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与统一。高校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应该是为学校发展提供最优化的服务,不断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有效减少高校后勤服务的运行成本,从而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应该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模式较为落后,这是由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较为缓慢,从而造成了较大的经济负担和政治压力。那么,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就要进行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使得高校后勤服务遵循市场机制,不断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开放后勤服务市场,完善后勤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规,最后推动高校后勤管理职能的根本性转变。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要建立新型的保障体系,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具体表现如下。
1.政府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当前,我国高校在推进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是处于缺位的状态,它们往往对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指导相对较少。同时,中央对于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论调,使得很多高校在建设新型后勤保障体系中显得手足无措,而政府又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这就使得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政策配套和支持。
2.高校对于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高校一直以来把教学科研作为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而对于后勤部门的认识往往是将其看作为从属地位的工作部门。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很多高校认为后勤服务改革的社会化进程首先必须保障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从而使得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缺乏创新的动力,也缺乏必要的全方位支持,教职员工对于后勤改革普遍存在不乐观的态度,从而使得缺乏高校自身理解和支持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阻力。
3.当前后勤服务模式不够现代化,无法真正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我们很多高校虽然名义上进行了后勤服务模式的改革,也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这些后勤社会化改革仍然是换汤不换药的行政事业部门。所谓改革后的后勤部门仍然没有真正从根本上变革经营机制,后勤资产产权不明晰,后勤实体并不能独立承担市场主体的所有任务,从而无法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正常运行。
4.高校后勤管理队伍质量总体上偏低。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队伍的人员组成较为复杂,职业能力有限,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机制和举措都有些失衡,大大影响了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还有些高校对于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认识和运用上的误区,往往重使用、轻培养,无法真正培养或留住优秀的后勤人才,从而影响了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顺利建设,无法有效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当前,我国高校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主要是由于理论缺陷导致教育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僵局难以突破,脆弱性使得教育后勤保障体系难以应对突发事件冲击,体制瓶颈束缚教育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责任游离影响教育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实际操作等。由此可见,高校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们必须有效地处理好后勤保障公共性与市场属性之间的关系,构筑适应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体系。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切实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指针,真正努力开创出全新的后勤服务局面。具体构建措施如下。
1.构建高层次的后勤文化体系。在新形势下,高校要想构建一个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就要深化后勤文化内涵,提升后勤文化档次,从多层次、全方位和立体化的角度来构建新型高校后勤文化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先进文化来培养人、用科学知识教育人、用良好环境培育人,将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纳入法制轨道,转变思维方式,切实提高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技能,从而切实提高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2.完善高校后勤服务体制建设。高校要想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就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仍然属于行政事业编制的机制,从根本上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规范分离,构筑市场化的产权制度,让高校后勤主体真正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实现后勤服务的完全社会化。同时,在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过程中,高校还应该适当地引入一些市场竞争机制,秉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衷来构建一个具有开放性、协调性和竞争性的后勤市场,合理配置各种高校后勤资源,并强化后勤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形成公益性与经济性并存的后勤服务价格机制,从而为高校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提供有效的发展空间。
3.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高校在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政府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正视当前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职能的缺位现象,切实发挥政府主导职能,加强对高校后勤改革的引导、管理和监督,让政府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统筹规划和协调的作用,建立并不断完善高校后勤监管体系,促进后勤市场化发展进程,寻求各方面的支持来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更好地推向前进。此外,我们还要针对不同高校进行分类指导,构建科学完善的后勤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4.探索并总结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与规律。针对我国高校对于后勤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探索并总结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规律,从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层面上开设相关研究基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总结、提炼、升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逐步形成一套系统化和专业化并存的后勤理论研究体系,并在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培养出一些高层次、专业化的高校后勤队伍。
总而言之,高校要想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就要牢固树立科学管理与服务理念,加强后勤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进职工团结协作精神,努力推进高校后勤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高校后勤工作新思路,努力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这是新形势赋予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新任务和新使命,高校后勤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与义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与框架下,寻找到合适自己的地位与机遇,既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又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体现公益性与经济性的完美统一,从而推进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1]杜建雄,江远民.对构建充满活力的后勤保障体系的认识[J].中国院校后勤信息,2007,10(6):13-15
[2]肖竞章.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应遵循的若干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8(1):10-12
[3]张建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0,(1):45-46
[4]邹海.浅谈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20(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