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家宏,王 梅,黄 胜
蒙家宏/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硕士(贵州都匀558000);王梅/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贵州都匀558000);黄胜/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教授(贵州都匀558000)。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1],可分为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两大块。理论层面的教学理念是人们对知识、教学、学习和学生的总的、一般的看法;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是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运用某些教育学的、心理学的或者学科的理论,把某种理论具体化、实践化。操作层面具体到学科教学中称为学科教学理念,学科教学理念既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知识、教学活动等总的看法,也包含了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看法。对学科的看法会深深地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学理念来源于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理论基础可分为以传统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和以现代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以及学生为主体三大理论。目前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理论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也可以说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具体理念体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因此,作为主要培养新一代教师的师范院校,尤其是教学型地方师范院校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才能培养符合目前中小学改革需要的新型教师。高师中的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与之相应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培养师范专业的教育类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学法、教学实习,都是培养新教育理念的主阵地。高师公共心理学是体现师范特色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应当为新教学理念的施行提供基础理论指导和示范。
我国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理念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理念、实践指导应用型教学理念。传统上以研究型教学理念为主,主要是因为心理学教学的改革与教材出版的大多为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注重科学研究、体系完善,这些教学理念与这类学校的性质相适应。地方院校尤其是升格后的地方师范院校由于人力、条件、学校性质及培养任务主要是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偏重实践应用指导,教学上应以实践指导应用型教学理念为主。但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地方高师心理学教学现状与新型教学理念有一定距离,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在大多数教师的观念里,认为大学生的学习主要就是要掌握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知识。所以,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关注的是知识本身和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方法。在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也受这种观点的影响,认为心理学的教学主要就是要让大家掌握基本心理学概念和原理,而对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却是教师认为无法顾及或者顾及不了的。
2.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落后。从目前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现状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由于受教学理念禁锢或教学资源的限制等多方面原因而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公共心理学大多是大班、合班上课,教师大多搞“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坐在台下被动地“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几乎被忽略,学生的情感以及其它需要很难得到教师的及时关注和有效反馈。另外,教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辅助性教学手段,即使有些老师也能制作PPT进行辅助教学,但所做课件内容更多的是课本知识的“搬家”,缺乏拓展信息,并且在形式上也较呆板,缺乏变化和吸引力,因此并没有使课堂在真正意义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声感、形感、动感的有机结合。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成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大障碍。
3.教学内容落后、陈旧,与实际联系少。目前所出版的心理学教材有很多,教材体系大多是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附带社会心理、学习、教育心理、心理健康等分支组成的综合体系,这样的安排体系是不错的。但在教材编排上重理论阐述,轻实践应用指导,内容不能很好地与大学生关心的实际生活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导致理论不能很好指导实践,实践不能结合理论,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心理学本是来自于生活,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但在教材编排上却忽视了这一点。现行的心理学教学内容基本上体现了传统的去情境化特点,内容抽象、空洞,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只注重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忽略了程序性知识的掌握。这种缺乏情境性教学内容的设置,使学生处在脱离现实生活的学习中,谈不上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主动建构新知识和生成新知识。这种被动的、机械的学习使丰富的教学资源被浪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挫伤,使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厌学情绪。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背景下,高校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心理学教师应转变旧的、与当今教学改革要求不相宜的教学理念,适应并具备新的教学理念,以身示范并积极影响学生。当前地方高师的心理学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理念有以下几种。
1.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心理学内容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教师应不唯书本,不照本宣科,认真探究书本内容与日常心理现象的结合点,从日常现象出发揭示其中包含的丰富心理知识。教师要全面了解所要教给学生的心理现象相关知识和较新的研究结论,扎实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对心理现象有较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做到深入浅出。能对社会中发生的相关心理现象进行心理学知识分析。这对新时期的心理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高校中的学生,只要是书本教材上有的知识,要求布置下去都能认真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授知识,最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总结知识和规律,这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发现独立创新的过程。
3.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现在网络和电视非常完善,内容非常丰富,高校中的心理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从中利用吸收与心理学相关的资源与知识。如,电视中的心理讲座、心理访谈、网络中的文库、各高校的心理学精品课程都是值得借鉴和利用的。
4.课堂意识,构建灵活开放、人人参与的课堂,营造全新的课堂氛围。以往心理学尤其是公共心理学课堂往往都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师讲得累,学生也学得辛苦。而构建灵活开放的课堂,就要教师针对学生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全面分析并结合学生接触和感兴趣的现象,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总结。如,“人格或个性”这一章的内容,可从不同的人去看电影或看演出迟到后各有不同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个人不同表现后的心理实质,以及对前人的研究、当今的研究、影响因素等一一深入探讨。
5.问题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心理现象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与研究,研究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开始接触心理学,有很多未知的东西,也是很感兴趣去了解和研究的,教师要善于找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发现。如,“记忆”这一章的内容,平时学生记忆的东西都会忘记,那么为什么会忘记?忘记数量到底是多少?如果要了解和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着手呢?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法,也可让学生试着去研究,最后再告诉学生以前有人已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与得出的结论或理论(如艾宾浩斯遗忘理论、遗忘原因的四个理论),再让学生自己比较与自己研究或看法的异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心理问题,如恋爱问题、自杀问题、学习问题、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等等,可以说,心理学问题随处可见,主要的是教师要有问题意识,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另外还要教给学生从日常现象中去发现问题的意识,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实质问题或关键问题的意识。如有报道称某某因恋爱受挫自杀,原因有很多,排除外因后心理原因是什么、实质心理问题是什么等等。
6.有效教学意识,注重提高课堂效率。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或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3]。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惟一指标。
大学的课堂里,大多数的老师不讲究课堂有效性,满堂讲授,即性发挥,往往一个内容要拖到下次课,讲到哪里算哪里,没有留出时间复习和让学生当堂巩固。心理学也同样,很多同一个主题内容有时要留到下次课,学生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知识,当堂没能理解和巩固所讲授知识,导致很多学生学完考完就忘记。心理学课程要讲究同一专题内容当次课讲完讨论完,当堂让学生有时间理解与巩固,注重课堂有效性。
7.评价意识,结合多种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第一,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或者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调节活动过程,保证目标顺利完成而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结果评价,是对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做出的判断,是对教学全过程的检验[4]。采用这两种评价方式既注重了学习过程又注重了学习结果。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形成性评价来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主题中心学习,最后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最终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反馈。第二,从学生互评、自评和教师评价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可采用小组互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结合的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给与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同时让学生在互评与自评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反思自己;而针对整个学期的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学习,最终则结合了期末考试来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成绩最终构成了学生的总评成绩,这样的评价方式既体现了过程,又体现了结果,同时还体现了学习者主体本位的原则。
以上七大教学理念是以新课程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伴随整个教学过程。要在教学准备中注重课程意识与资源意识,教学目标中注重反思意识,具体教学实践中注重课堂意识、问题意识、有效教学意识,教学结果中注重评价意识。
[1]孙亚玲,傅淳.教学理念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2]吴永军,宁婷婷.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2)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耿书丽.教学评价策略与技巧[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闫江涛.师范院校心理学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参与理念与策略[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6)
[6]金荣.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探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1)
[7]张丽娟,王秀希.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探讨[J].邯郸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