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桃红
汪桃红/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江苏镇江212003)。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讲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制中的重要作用。”这种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思维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因为只有正确地评估现有的知识和方法,才能除旧立新,真正实现创新。综观国内英语专业的教育现状,我们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国内著名学者黄源深教授曾两次在《外语界》撰文探讨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不足,他指出:“‘思辨缺席’的痼疾不除,英语专业很难培养出富有创新性的人才,英语学生也难有出头之日。”[1]基于这一课题,以文秋芳为首的外语界学者们纷纷探索这一现象,他们通过对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设计和应用深入探索造成“思辨缺席”的根本原因和解决途径。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反思当前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育的不足和成因,对基础英语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探讨。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与生俱来,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对两者关系的阐释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Humboldt:语言是构成思想的工具。Sapir:语言是利用任意产生的符号体系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人类特有的非本能的方法。Saussure: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体系。”[2]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结论:语言是形式,思想是内容,两者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没有思想内容的语言形式是空洞的。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讲,英语学习的材料应该成为思维训练的有力工具,因为“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然而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更多地强调学生掌握英语这一门技能。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先生所言:“思维能力结构理论把思维做的事情分为 remembering,understanding,applying,evaluating,creating,我们的外语教育主要停留在最下面的两个层面上:remembering和understanding上。”[3]英语专业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训练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优秀”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他们语音纯正、肢体语言丰富、能熟练自如地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流利地交流,然而仔细倾听他们的谈话你会发现很多问题:所谈的内容空洞、逻辑混乱、夸夸其谈,这样的学生充其量就是会说英语的熟练操作工,算不上真正的人才,离国家要求高校培养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相差甚远。针对这一现象,有学者认为是由东西方文化的异质性造成的。海洋性国家的独特文化造就了西方人独立、创新的思维方式;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文化形成了求“和”的文化氛围,中国人缺乏对既定方法和模式的挑战精神。另外,也有一些学者从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角度剖析这一弊病。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显然不能自上而下地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及目标,本文集中探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综观前人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研究者们主张在口语课和写作课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米保富、袁平华的《高校英语专业读写课程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张新玲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和读写结合写作教学的接口》、刘东虹的《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等等,基础英语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一门主干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思维、文化等内容是高年级阶段的任务,殊不知,语言知识技能的积累可以实现与思维能力同步增长的目标,如果漠视基础阶段的重要作用必将错过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时机。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品德优良、能力全面、素质健全的高质量人才上,“高等教育应该主要致力于学生智慧力量的培育,而非知识的积累”[4]。智慧的获得就是思辨活动的结果,也是思辨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脑的结构和机能大体上已完备,神经系统的发育基本上达到了成熟的程度,大脑皮层活动已达到成人水平,能够负担艰难的、深刻的脑力工作,初步具备了从事高度抽象思维活动和艰深学习的基本能力。”[4]大学生由于受经验束缚较少,在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过程中更富于想象,能提出新的设想、新的见解,不轻易盲从,喜怀疑和争论,无论从身体条件还是心理条件上大学生都具备了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做的就是如何创造条件、因势利导,锻炼学生的思维。美国学者库弗什(Kurfiss)在《研究性学习》[5]中提出,设计一个支持批判性思维的学科课程应当遵循8条原则。概括起来,库弗什首先肯定了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是这场改革活动的领头羊,要有自我批判的勇气和气度,认真反思传统课堂的不足,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自觉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体到基础英语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疑点、争端,而这些问题和疑点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而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的语言能力。很显然,当教师所设计的学习任务局限于记忆、模仿、背诵和复述等形式时,并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相反,拓宽视野可以提升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成为驱使学习者自主学习并不断除旧立新的动力。库弗什主张课程要以作业练习为中心,而不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关于这一点本人不能苟同,因为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核心,作业练习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为了学好英语,教师经常鼓励学生用外语思维,而由于语言能力所限,大多数老师设计的学习任务仅仅关注到学生语言表达的正确性上。不可否认,记忆、模仿、背诵是掌握语言技能的重要手段,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千篇一律的机械式的任务形式是对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一种摧残。针对基础英语课的教学内容,笔者提出设计形式多样的任务类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根据第一册,课文的体裁可分为小说故事、议论文、传记以及戏剧等大类,可以采取提问法、角色扮演法、共享质疑法。首先,针对议论文体,提问法的使用比较普遍。例如,Message of the Land以及Mandela’s Garden,可提出问题:该文中事实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自己的观点?作者写该文的目的何在?反映了谁的立场?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不同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例证。相信经过这样一番考证和思量,学生的思维定能得到扩展,并且逐渐养成不“尽信书”的好习惯。针对故事性的课文,角色扮演法非常有效,它通过跳出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设身处地从他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表演。例如,课文The Boy and the Bank Officer从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作者在银行里看到银行职员为了保护一个小男孩不被欺压他的坏人骗走钱财,编造谎言,告知他由于年龄小不能单独取款。在解决了语言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为了强化学生思维的拓展,要求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情节,重新设计几个情节:小男孩在学校遭受坏人敲诈的经历,向长辈求助的情节以及设计不同于课本的新结局。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展示成长中的烦恼,并学会利用智谋战胜坏人。原来单薄的故事情节在想象力的推动下得到了充实,学生也跳出了固有的模式,开始自己分析情况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事实证明,在教师的协助下自己改编故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将语言学习和分析、逻辑推理等活动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共享质疑法跟角色扮演法一样,可以先在小组练习后推及全班。共享质疑法的灵感来自于答记者问的现场问答,即在一个小组里一个同学充当发言人,其他人是提问的记者。发言人以讲述个人经历开始,分享其独特的个性体验,在此过程中其他同学随时都有打断并提问的可能,并且所提问题不设限制。例如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一文,要求发言人讲述自己受到陌生人帮助的故事并回答其他人的问题。随后阐述自己对于“Can we still rely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这个问题的观点,要求有理有据,论理充分。下面的同学多问几个Why,例如,Why do you think so?Can you give an example?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将任务型活动运用得更充分,任务进行之前和之后有一系列的准备及后续工作也要同步推进。课前教师设计并选择合适的任务形式,并要求学生提前在小组范围内进行模拟训练。其次,在任务进行中教师予以协助,不随意打断学生和纠正语法错误,以保证发言学生的思维连贯性。最后,在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必须对活动讨论的主题进行命题写作,重新梳理观点的逻辑性和思辨性。
批判性思维是人文教育的根本也是教育全球化的体现。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迫在眉睫,笔者对于基础英语课上如何开展任务型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摸索出一些具体的操作模式,但是如何系统地进行思维训练并且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等问题尚待专家和学者共同深入研究。
[1]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3
[3]孙有中.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4]戚万学.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