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就业、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因而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过硬的实际操作技术,这样才能教好学生,解决教学与一线的脱节问题。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就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1],各高职院校纷纷要求教师下企业深入生产一线参加社会实践,并达成共识,认为通过教师企业一线的实践锻炼,是符合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的客观要求,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客观需要,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所在。
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企业,可以丰富讲课的素材,了解相关专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发和管理等环节,了解最新发展动态,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使教师自身对专业技能和理论运用自如。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详细掌握目前企业的人才需求现状,怎样的岗位需要怎样的毕业生,怎样的毕业生能直接上岗。
学校与相关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可根据合作程度划分为示范型、紧密型、一般型实践基地,为教师实践活动和促进校企联合办学提供平台,教师可申请或由学校安排到企业实践,同时也为企业解决相关技术难题,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教师在自身实践时可带学生一起实践,实现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为学生争取就业机会。同时实施工学结合,学生通过以就业导向为实质的工学结合,在企业开展职业、现场、企业文化和认知实习教育,为学好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2]。
近年来,笔者通过对企业调研和访问,以及与部分教师的座谈和了解,发现教师社会实践的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群体没有真正将社会实践作为自身职业教育实践的自觉行为,而学校管理过多地依赖制度管理,缺乏基于价值认同的文化自觉[3]。具体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不可能专门为教师实践而设立岗位。教师个人在设计实践任务和目标时与学校和自身的专业建设、教学教改、科研等结合度不高,缺乏科学合理的个性化方案,导致社会实践任务和目标不明确,从而影响了教师实践的效果。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同时也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企业不敢管教师,也没有相应地针对下企业实践教师的管理部门,对教师个人在企业参加实践的过程、成果等实践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学校方面无法深入到底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质量监控,虽有评价标准但不够详细有效,最终大多以社会实践报告来简单衡量,给出考核结果,教师无法达到实践的目的。
“要上讲台,先下企业”,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崭新形势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提升高职教师职业技能迫在眉睫[4]。针对上述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现状,建立新型的社会实践模式,是适应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的新形势,也是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为确保教师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本项目组提出了“一组二分三保障”社会实践新模式。一组是指组成团队,二分是指团队组长分任务给本团队成员,三保障是指考核,合格后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由学校下发通知,以专业方向要求大家组成团队,以团队的形式参加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取长补短,共同发挥作用,以优化教师的专业的偏向性和能力特长的偏向性。同时团队组长到相关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召集团队成员研讨社会实践的计划任务、年度目标等,只有建立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互惠互利的“刚性”需求,才能促使企业与学校的紧密合作,从而保证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落到实处。
由团队组长将总体目标任务分配给团队成员,内容可包括了解目前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管理、生产运营模式,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的职责、操作规范,校企深入合作进行产学合作,项目研发、课程开发等具体内容,如农类专业可要求教师掌握农作物生长中的关键技术,培训农民畜禽的养殖技术等。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的方法,达到社会实践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并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促使专业建设、教学教改、科研等各方面不断完善,进而以合理的教学方案,科学的教学方法,实实在在地解决课堂教学、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
合理的考核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新的模式必然需要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并符合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特点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检验实际效果。为此,学校以及学校的管理部门应建立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检查评估机制,防止“走过场”。一是校企共同参与教师社会实践的考核、评价。教师社会实践的计划、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素质提高等,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是否明确,任务是否清晰,实践进程是否明确,是否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践日记(要真实地记录教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工作过程和职业体会)、学习任务、学习体会、学习成果记录是否详实具体;实践收集的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是否有助于教学资料的积累;总结或论文论据是否充分,观点是否鲜明,逻辑是否严谨,是否能围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目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是否有较强的可行性;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工作是否认真踏实,学习效果是否显著,是否按计划进程参加实践活动。二是进行过程跟踪考核评价。学校通过量化考核和监督抽查等多方面考量、评价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体现考核过程跟进的动态性,不搞“一锤定音”,不定期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督察,检查教师的出勤状况,实践期间的态度,任务完成的效果等等。学校也可通过团队组长建立周评制度,对教师实施全面考核,使教师的实践达到最好的效果。三是定级奖励,通过“一组二分三保障”的实施,学校组织各专业课程组长对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上交的日志及相关材料进行批阅,同时根据实践的完成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进行定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学校设立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对考核优秀的教师和对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团队以及在实践中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鼓励教师更加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让教师变“要我去”为“我要去”,使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落到实处,确保教师企业实践的质量[6]。
[1]迟荣.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3):112
[2]陈绍敏.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7,(5):41-43
[3]成军.试析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实践的有效性[J].教育研究,2012,(11):150-154
[4]王章华.教师下企业社会实践对提升职业技能的意义[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8):92-94
[5]周军,胡勇兵.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知识窗(教师版),2011,(4):25-26
[6]傅彩虹.职业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实践与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