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英
高校两课教学要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普及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但是在课堂上依然会出现学生“缺场”、“伪在场”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目前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矛盾之中,大学生信仰危机凸显。正确认识当代文化矛盾现状,科学诊断文化问题和谋求出路是一线两课教师的“时代任务”。
文化矛盾作为一种社会矛盾,是相对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而言的。“一切文化矛盾都是社会物质利益矛盾的反映。任何社会既有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矛盾,也有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经济的和政治的矛盾,最终都会反映到人们意识中来,表现为文化矛盾。”[1]本文从文化矛盾的性质和文化矛盾的生成双重语境来对文化矛盾作出界定。
从性质上讲,此“文化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矛盾。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和历史进程决定了这一阶段不是短暂的过渡时期,而是相当长的甚至是上百年的历史阶段。与此相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也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有自身特殊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矛盾”之中,这一基本的文化矛盾将始终贯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历史过程中。
从文化矛盾生成的语境上讲有三个对应的维度。(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矛盾。在全球化的背景条件下,西方国家凭借其在物质科技方面的绝对优势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在我国宣传其价值观,抢占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领域的制高点。“从而与我国民族本土文化之间发生所谓‘全球价值与本土价值’、‘普世价值’与‘多元价值’、‘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中西文化冲突。”[2](2)市场经济带来的文化矛盾。由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收入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与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向度出现了多元、多样和多变的样态。因此文化矛盾便表现为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利益群体多元化导致的多元价值、多样文化、多变观念与意识形态领域一元化之间的矛盾。(3)现代化和转型社会带来的文化矛盾。中国还没有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就直接面临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共同交织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必然出现变革社会的各种利益调整和结构转型,反映在文化上就是各种文化现象错综复杂、矛盾重重,因此文化矛盾的第三个维度就是变革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的各种文化心态之间的矛盾。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文化视野逐渐打开,逐步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出现多元化和多样态的文化现象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结果,而各类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致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多样化(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趋势日益凸显,我们不能放任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有所引导。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方向性如何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推进以及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等重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无疑需要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树立一个标杆,引领社会发展潮流。这样,一方面在社会层面要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另一方面在政府及高校层面又有意识形态一元化的引导,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地位不能动摇,虽然二者并不矛盾,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备受一元与多元思想碰撞的煎熬。
随着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及各种社会思潮、话语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的话语空间,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他们的主体性意识逐渐加强,在个性发展上呈多元化状态。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功能,决定其教学的任务就是把一整套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行为规范传输给学生,内化为学生的德性。这一任务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视人的社会性、共同性、同一性的一面,更多的是以‘社会本位’为主要价值取向,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大学生”[3]。于是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出现,课堂上“缺场”或者“伪在场”的状况不能缓解。高校两课教学如何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矛盾,如何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领域阵地,如何巩固两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必须要回答的时代话题。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社会总体是和谐的,但是依然存在着各种矛盾,包括社会矛盾、生活矛盾、文化矛盾等。我们要正视文化矛盾的存在,同时要了解到文化矛盾作为一种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矛盾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不能躲避、掩盖矛盾,而应该以承认矛盾为前提看清和正视当前的社会矛盾,科学分析并着力解决矛盾。这样,在哲学知识的指引下,大学生才能正确认识文化矛盾。
改革开放后,由于所有制、分配制度和致富方式的转变,我国进入了差异性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都必然通过文化价值的重新塑造来表现,因此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与一元的理论之间产生文化矛盾。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不懈努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更加牢固,全社会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扭曲,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较为突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对此,高校两课教学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解答文化矛盾,需要建立文化统一战线,需要包容性发展、对话。所有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穿越力、说服力和解释力。
肩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高校两课教学,应该通过科学、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正确思想的引导,使受教育者生成一种追寻生命本真意义的思维方式。意义世界不是一个形而上的、与人的生活世界无关的虚无世界,它植根于生活,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客体的理解开创出来的属于人世界,意义是人类自己“生成的”(即意义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变化着的)。高校两课教学应该立足于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在辨识不断呈现出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超越生命的物性化而迈向生命的意义性,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周正刚.文化国力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351.
[2]任平.文化矛盾:现状与出路[J].理论视野,2009(9).
[3]李建宁.后现代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矛盾与破解[J].临沂大学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