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名源动词的语义衍生机制刍议

2013-08-15 00:52:1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比喻语义语境

周 红

名源动词,也称为名转动词、名词动用,通常是指名词临时用作动词,执行动词的句法功能。其特点是一个名词可以不经过词形变化,再特定的语境中便可获得动词词性,执行动词的的句法功能,并衍生出相应的动词意义。简而言之,它是一种无词缀的词类转换。本文之所以选用“名源动词”这一术语,是因为它能够反映出该动化词的语义来源,即其名词语义(我们暂且称之为基名词)。另外,本文把“名词动用”用来描述名词在特定语境下暂时获得动词意义的语言词性转换过程。英语名源动词可能只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暂时执行动词句法功能,也可能由于逐步地约定俗成而最终获得动词词性。众所周知,英语是静态语言,名词数量远远多于动词数量,把名词临时转换为动词使用能够填补动词数量的不足,而且能够获得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语用效果,所以名源动词在英语中出现频率极高。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名源动词的理解问题,他们总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

(1)Inspector:what is he doing in the woods?

Mary:Rabbiting.What do you think? (阿加莎《寓所谜案》)

(2)The mayor tried to Richard Nixon the tapes of meeting.

在理解这两句话的过程中,学生对下划线部分表达方式感到很陌生,对这种表达的理解模棱两可。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不认识这些单词,而是学生对名源动词如何理解缺乏认识。如何理解名源动词的语义,首先我们就要了解英语名源动词的语义衍生机制。由于名源动词在英语中的应用较广泛,且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名源动词的语义衍生机制做一番探讨。

一、英语名源动词语义来源

众所周知,名词包括指代人、事物等实体事物的实体名词和表示抽象概念的抽象名词,动词通常描述动作、行为以及事物的变化和过程。那么,为什么名词可以转用作动词来表示动作呢?根据徐盛桓先生在《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一文中提出的“名动互含”假说,名词的语义内容中含有若干表动作的语义成分;动作的词义内容也含有若干表示事物的语义成分。因此,名词丰富的语义就为名词转用作动词提供了语义基础。当然,笔者认为能够不经过形态变化而在特定语境下转为动词使用的名词只包括实体名词,不包括抽象名词,限于篇幅,笔者不在这里做详细解析。

英语名词的意义是由多方面组成的。一般来说,英语名词词义包括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概念意义是人类认识某一客观事物的结果,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它直接反映客观世界,确指某种事物,体现出名词的指称功能。当然,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它的概念意义也会发生变化。而名词的附加意义是附在概念意义上的其他意义,包括内涵意义、情感意义、风格意义、搭配意义等。社会、阶层、集团甚至个人都可以给一个词附加上意义,它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一般说来,名词的概念意义具有明确性和有限性,而名词的附加意义则常常随着言内语境、言外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仍以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为基础。名词的附加意义大都是通过对其概念意义在特定语境下的语用推理而获得。名源动词的语义特征里所保留的有关基名词所指称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常用来类比其他与该形象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或事件,它是名源动词比喻义形成的语义基础。比如:

(3)The prices ballooned in capitalist countries.

Ballon(气球)被充满气体之后会膨胀、胀大,例3利用气球这一属性特征,来类比资本主义国家的物价飞涨,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这里的名源动词“balloon”通过对基名词所指代的事物形象和基本属性来进行语用推理,从“气球充气膨胀”这一含有动词语义的成分转化为“价格越来越升涨”的现象,这样就把“价格升涨”这一抽象性的行为体现为一个可视可感的形象,语用效果非常好。

二、英语名源动词的语义衍生机制

1.英语名源动词语义成分的选择

英语名词内涵丰富,包括了众多的意义,为什么名源动词进入句法结构时选择并锁定了基名词所包含的某一种意义而非其他的意义呢?这是人类转喻识解的结果。刘正光认为人的转喻思维能力使人能够把事物想象为关系,把关系想象成事物,这使基名词能够融入表达者的主观看法,在常规意义基础上发生一定程度的意义主观化。这一方面使它与原先紧密联系的语义关系减弱,而另一方面由特定的语境衍生和凸显出其他的词汇含义。比如:

(4)bottle the wine

(5)bottle the soldier

瓶子(bottle)在bottle the wine中与“容器、器皿”域有关,表示“把酒装进瓶子里”,在bottle the soldier中“bottle”是否还是与“容器”有关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通过事物间的常规关系和语言环境来判断,这里的“bottle”不可能表示”用瓶子装”,因为这不符合社会常识。根据基名词“bottle”的概念意义,我们知道它是一种玻璃或塑料容器,具有坚硬的属性,从“bottle”的外形特点能够衍生出“用瓶子敲击”的动态意义。因此,在不同搭配里,bottle只凸显出某个领域的特征,而其他的语义内容被抑制下来了。刘正光认为这是视觉化作用的结果。“视角化”(perspectivization)是转喻延伸,是一种心理想象能力,指在语义结构复杂的框架知识中,词的不同用法分别集中体现不同的成分。名词动用使词汇的范畴边界能够发生扩展,并且使某个新概念区域成为新概念框架的焦点内容。前面的“bottle”就是“视觉化”的例子:与不同词汇的搭配实现对其语义框架中某一成分的视角化,与其他成分构成前景——背景关系。又如:

(6)rabbit along at 90 miles an hour

此句中“rabbit”是名源动词,它是由名词“rabbit”转换生成的,“rabbit”有众多附加意义,包括胆小、机警、跑步速度快等,这里之所以取“速度很快”而非其他含义,也可以用“视角化”来解释。一般而言,我们可以从语言使用者对动词的选择及该动词所要求的句法结构看出语言使用者看待某件事情或情景的特定认知视角。在这个例子中,与时速相搭配的语义只能是“兔子速度快”这一语义成分,所以将这一成分视角化,“rabbit”作动词用,是将“rabbit”的速度映射到其他事情上,rabbit不再是它的字面义,而是相应的比喻义,比喻速度像兔子一样快,一小时能跑90英里,其他的语义内容被抑制下来了。

(7)Inspector:what is he doing in the woods?

Mary:Rabbiting.What do you think? (阿加莎《寓所谜案》)

这是在引言部分提出的一个例子,我们现在来探究一下“rabbit”的意义。这是探长和牧师公馆的女仆Mary的一组对话。Mary的男友被怀疑杀人,探长问其男朋友的去向,她说他在森林里,于是探长问,他藏在树林里干什么?Mary说”rabbiting”,那么“rabbit”在这里取其基名词的何种语义呢?rabbit包含了众多的语义成分,前面已作了分析。通过上下文的仔细推敲,结合兔子的生活习性,我们知道兔子十分警觉,只要感到威胁马上就躲藏起来,并且有不止一个窝洞安身,所以在这句话中,我们将兔子的这一语义成分视角化,用兔子的这些特征来比喻“人紧张不安地躲避警察的搜捕,经常更换躲藏的地点以免被找到”等行为,既简洁又生动贴切。经过这些语义变化,rabbit的词义逐渐复杂,这使受话人在理解和把握它的动化词词义时遇到更多不确定的内容。名词动用的语义生成不仅与基名词的语义相关,而且与语境也密切相关,充分的上下文环境是构成理解名源动词的重要条件。

2.英语名源动词的语义衍生手段

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徐盛桓教授的“名动互含”假说,为英语名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动词语义转用潜势提供了依据。朱德熙指出动化词词义在基名词基础上发生语义泛化的途径主要包括语义断取和间接语义提取。前者包括语素断取和概念断取两种,后者包括自然提取、文艺性语义提取和科学性语义提取。在笔者看来,我们可以对英语名源动词的语义衍生手段加以更加精炼的概括。基名词的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都是其名源动词的语义来源,基名词的附加意义主要通过比喻和引申这两种途径衍生出其名源动词的语义。

其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放在名词动用这一语言现象上,比喻是指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性,从而产生新的词语搭配,扩展新的语义。英语名词动用实际上是一个类比性的隐喻思维过程。它同样涉及到两种事物,一个是基名词指称的事物,另一个是与名源动词相联系的事物,二者存在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便是基名词从字面义向比喻义过渡的桥梁。比如:

(8)The streamsnakedits way.

(9)Sweatpearledher forehead

(10)Snow capped the mountains.

上述例句中名词转化为动词都是比喻造词的结果,反映出比喻思维的一般规律:拿两种事物作比较,将小溪(stream)比作蛇(snake),将汗珠(sweat)比作珍珠(pearl),将山顶积雪(snow)比作头顶的白帽(cap)。这些名源动词借用基名词本身的形象作比,强化了词语描绘的生动感、形象感,使抽象性的行为具体化,画面感极强,且富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简洁美。

其二,引申。人的思维活动异常活跃,往往可以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人们以词的概念意义的某一义素为理据,通过心理联想,在特定的社会语境或言内语境中引申出其附加意义。英语名词动用时,基名词的附加意义是名源动词的语义基础,可以用来对运动中的状态进行描述,这就是名源动词意义的引申衍生机制。比如:

(11)On the whole,the students seemed serious and hard-working,but they confined themselves toparrotingtextbooks.

基名词“parrot”(鹦鹉)能模仿人说话,上例中parrot转用作动词,其语义便是通过鹦鹉的这一行为习性联想到人的这一习性,表达“模仿”之意,这一动态意义的产生乃是以“鹦鹉学舌”的典型行为为其基础的。

(12)BusTrays to Dishroom

这是某自助餐厅里的一张告示,请求就餐者将盘子送到洗碟室去。这里的“bus"并非指公共汽车,而是告示人从公共汽车的运输功能联想引申到“传送”的动作意义罢了。

另外,基名词转用为动词后,在特定的语句和语境里可以构成不同的语义关系,表达不同的动作意义。就词汇意义而言,一个基名词可能包含多种附加意义,它可以通过引申、比喻等语义衍生机制衍生出不同的语义。

当然,就基名词与名源动词的语义关系来说,除了通过比喻、引申这两种衍生手段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衍生手段。前文笔者讨论了基名词的附加意义如何衍生出名源动词的动词义,那么名源动词的语义如何从基名词的概念意义衍生出来?对于这个问题,朱文俊已经对其作了详细的介绍,笔者简单概括如下。朱文俊先生依据基名词所指对象在特定场景下扮演的角色把名源动词分为施事、受事、工具、处所、其他等五类,下分小类,本文限于篇幅,仅择其要,分别举例说明:

A.施事类:基名词是名源动词动作的实施者。如:to partner=to serve as a partner

B.受事类:基名词是名源动词表示动作的对象。如:to skin=to remove the skin from

C:工具类:基名词是名源动词表示行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如:to hand=to pass with hand

D:方式类:基名词是名源动词动作进行的方式。如:to mail=to send by mail

E:处所类:基名词是名源动词动作发生的处所。如:to bottle the wine=to put the wine in a bottle

我们在名源动词的实际使用情况中发现,其语义表达呈多样性,这是因为它的语义衍生机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它既与基名词本身的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有关,也与语境有关,还与语言使用者的大脑认知活动相关及交际意图有关。所以要正确理解英语名源动词在特定语境下的特定语义,首先要明确基名词的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然后再结合语境,捕捉言者的用词意图,进而消除歧义,正确理解词义,体会英语名源动词生动诙谐、新颖别致的修辞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就名源动词的语义衍生机制提出以下结论:英语名源动词的语义生成是以基名词所含有的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语义成分作为其语义基础,并根据语言使用者想要表达的动作意义,通过“视觉化”来锁定某一语义成分,再通过“比喻”、“引申”或其它衍生手段,结合名源动词所在的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捕捉言者的用词意图,使名源动词的语义得以最后生成。

[1]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阚哲华,姜孟.名源动词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5(5).

[3]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4]刘正光.隐喻的认知研究——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5]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徐盛桓.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J].外国语,2001(1).

[7]朱文俊.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8]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16-31.

猜你喜欢
比喻语义语境
比喻
文苑(2020年12期)2020-11-19 13:16:26
语言与语义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4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跟踪导练(三)2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语文知识(2014年3期)2014-02-28 21: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