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莉,黄静波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蒋 莉,黄静波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加强其旅游资源整合,有助于提升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促进区域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章从地理区位、交通条件以及旅游资源的数量、品质、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武陵山区进行旅游资源整合的条件,进而提出“四中心、三轴线、四板块”的空间整合,五大类产品类型整合以及七条旅游线路整合的思路。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资源;整合
蒋莉/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经济师,硕士(湖南郴州423000);黄静波/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郴州423000)。
武陵山区以武陵山脉为中心,地处湘鄂渝黔4省市边界地带,是我国跨省交界面积最大、贫困人口连片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聚集区,目前已成为国家扶贫攻坚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点区域。为了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的发展,国务院国发(2009)3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该区域范围包括湖南的张家界市、怀化市、湘西自治州、湖北恩施自治州、重庆黔江区及武隆、石柱、彭水、秀山、酉阳等五县和贵州铜仁地区,另外基于空间属性归类特征,武陵山绵延区域内湖南常德市的石门县及邵阳市的绥宁县、城步县、新宁县,湖北宜昌市的五峰县、长阳县,贵州的黔东南州及遵义市的务川县也应纳入该区域。
武陵山区风光秀丽,民俗独特,旅游资源禀赋高、组合好,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但由于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等的不同,武陵山地区各市县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政,导致旅游资源重复开发,旅游产品雷同的恶性竞争,景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突出。因此,加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资源整合,提升旅游资源开发层次,对解决上述问题,促进该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动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地理区位上看,武陵山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的地带,自古就有“黔滇门户”和“全楚咽喉”之称,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交界处,具有承东启西,西进东出的区位优势。协作区内各区市县相邻相连,地缘交通相关性强。目前,枝柳铁路、湘黔铁路及渝怀铁路三条国家重要的铁路干线在武陵地区呈“大”字型分布,即将开工建设的黔张常铁路将成为连通武陵山区的又一条大动脉。以沪昆高速、沪渝高速、包茂高速(重庆段),正在建设中的沪蓉高速、杭瑞高速、厦蓉高速、包茂高速(湘西段)等公路干线形成的交通网络纵横武陵山区;国道209从协作区正中央南北纵贯,连接东西方向的318、319、326、320、321等五条国道都已基本升级改造完成。张家界荷花机场、黔江舟白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怀化芷江机场、铜仁凤凰机场、黔东南州黎平机场与全国主要旅游城市通航[1]。武陵山协作区内部互通、外部互联的交通格局已初步形成。
1.旅游资源数量分析。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密集的地区之一。该区域山水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厚重,各色资源互融互补,相得益彰。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武陵山区旅游资源总量由8个主类,28个亚类,136个基本类型构成,分别占国家标准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的100%,90.32%和87.74%[1]。
2.旅游资源品质分析。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高品位资源存量大,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垄断性。截止2012年初,该地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3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5A级景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7处,国家地质公园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39项,以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个。
3.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广泛,有利于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共同繁荣。同时地域特色明显,如张家界、邵阳、重庆的自然风光,湘西州的古城文化和苗族风情,怀化的红色旅游,恩施的文物古迹,铜仁、黔东南的苗侗民俗等等。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相对集中有助于在地域上形成主题明确的特色区域,为旅游资源的规模开发创造条件[2]。
根据陆大道的“点—轴系统”理论[3],旅游资源整合必须在空间上以点为发展基础,线为发展轴,由点到线再到面渐进发展,突出开发重点,实施板块整合,形成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体系[4]。根据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资源的数量、品质和分布特征,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其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可以整合为“四中心、三轴线、四板块”。“四中心”指的是四个旅游中心城市。鉴于目前经济、区位、交通、旅游业发展状况等因素考虑,武陵山区难以确定唯一的旅游中心城市,因此选择张家界、恩施、黔江、铜仁作为各省片区的旅游中心点培育,发挥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集聚作用。“三轴线”指三条旅游发展轴线。综合地理区位和水陆空交通条件,确立以恩施——武隆——黔江——铜仁,黔江——张家界——吉首——怀化——新宁,恩施——张家界——吉首——铜仁为主要旅游发展轴线。“四板块”指“鄂西南美景恩施,土苗文化”旅游板块、“大湘西奇山异水,千年古城”旅游板块,“渝东南奇秀风光,梦幻武隆”旅游板块,以及“黔东南山水生态,苗侗风情”旅游板块。
1.产品类型整合。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资源种类丰富,适宜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但目前,该区域旅游资源挖掘不够,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类、民俗类等传统旅游产品为主,其它储如休闲游、文化游、红色游、科考游、宗教游等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产品组合未形成体系。因此,有必要整合武陵山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产品,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打造旅游精品名品,提升区域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1)观光旅游产品整合。观光型产品是武陵山区的核心旅游产品,区域内拥有3处世界自然遗产,产品等级高。武陵山区应把握优势,将观光旅游产品作为拳头产品长期打造。整合过程中应注重对旅游热点、温点、冷点地区的结合与互补,在改造和升级张家界、武隆等旅游热点地区的同时,要加大对恩施、邵阳、铜仁、黔东南州等地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通过与重点城市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增强其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断提高现有观光旅游产品内容的品位和档次[5]。
(2)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整合。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拥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和回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总计1200多万人,是我国跨省交界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目前,恩施、张家界、湘西、铜仁、黔东南州等地区的民风民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苗舞、侗歌、土家族哭嫁等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因此,“民俗牌”是武陵山区域旅游必须强化整合和重点打造的旅游品牌之一。深度挖掘民俗旅游资源,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强调资源的特色、地域上的整体性,以及与其它类型旅游资源间的互补性和整合性,将不同地域的民俗旅游资源整合为民俗精品品牌。
(3)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整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旅游成为当前我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武陵山区气候适人,民风淳朴,生态环境优良,风景名胜众多,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对区域内生态休闲型旅游产品进行整合,科学规划,差异定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创造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态休闲旅游空间。
(4)文物古迹旅游产品整合。武陵山区历史悠久而厚重,文物古迹众多,凤凰古城、永顺老司城、吉首德夯、沈从文故居、大明边城、老司城遗址、里耶古城遗址等资源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大力挖掘区域内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打造武陵文化八大系列[6]。
(5)其他专项旅游产品整合。武陵山区拥有众多国家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可以将地质科考与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推出科考、探险旅游产品。区域内佛教、道教名山众多,可充分利用这些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宗教旅游。作为革命老区的武陵山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贺龙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向警予故居、抗日胜利芷江洽降旧址、五里坪革命旧址、黎平会议会址等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为武陵山区开展红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2.旅游线路整合。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跨区域整合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一条黄金旅游线路和六条精品旅游线路。
(1)神奇武陵,山水风情黄金旅游线路。武隆(南方喀斯特、乌江画廊)——黔江(小南海)——铜仁(梵净山、石阡温泉群、黎平侗乡)——湘西州(凤凰、猛洞河)——张家界(张家界、黄龙洞、宝峰湖)——恩施(神龙溪、土司城、女儿会)。
(2)六条精品旅游线路。一为山水风光精品旅游线路,即恩施(神龙溪、清江)——武隆(南方喀斯特、岩溶地质公园)——铜仁(梵净山、十里锦江)——湘西州(猛洞河)——张家界(张家界、黄龙洞);二为民俗风情精品旅游线路,即恩施(神农溪纤夫文化区、庆阳街土苗侗羌风情区)——湘西州(德夯、老司城)——铜仁(黎平侗乡)——黔东南(榕江苗山侗水);三为文物古迹精品旅游线路,即黔东南(增冲鼓楼、青龙洞、郎德上寨古建筑群、飞云崖古建筑群、旧州古建筑群)——铜仁(石阡万寿宫、东山古建筑群、寨英村古建筑群、思唐古建筑群)——湘西州(溪州铜柱、老司城遗址、里耶古城遗址、凤凰古城堡、沈从文故居)——怀化(马田鼓楼、芋头侗寨古建筑群、洪江古建筑群、坪坦风雨桥、安江农校纪念园)——恩施(大水井古建筑群、施州城址、唐崖土司城址、鱼木寨、仙佛寺石窟);四为红色革命精品旅游线路,即恩施(满山红烈士陵园、五里坪革命旧址)——张家界(贺龙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怀化(向警予故居、抗日胜利芷江洽降旧址)——铜仁(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黔东南(黎平会议会址、和平村旧址);五为宗教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即铜仁(梵净山)——湘西州(不二门)——常德(夹山寺)——恩施(仙佛寺);六为世界遗产精品旅游线路,即新宁(崀山)——张家界(武陵源)——武隆(南方喀斯特)。
[1]刘高,汪宇明.基于SWOT分析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业的竞合发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12):27-32
[2]简王华,胡海驰,毕燕.广西旅游资源空间地域整合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3]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问结构[M].科学出版社,1995:137-186,327-331
[4]王世金,白永平,石惠春.河西走廊地带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思路[J].经济地理,2007,(2)
[5]陈婷婷,左登华.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84-286
[6]戴楚洲.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J].三峡论坛,2010,(1):70-75
F592
B
1671-6531(2013)09-0026-02
何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