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辉
“十二五”时期是认真落实《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建立科学的会计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的攻坚时期。高职会计人才是我国会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以及《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明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对于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深化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计职业能力是以恰当的态度履行以及能干的、有效率的和高标准工作的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组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大部分。基本职业能力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今后在行业内的基本生存态度和生存能力,是从事会计职业工作岗位必不可少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需的职业价值观和其他能力。
会计基本职业能力是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职业生存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体指会计基础知识、财税知识、财务管理知识、账务处理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出纳技能、成本核算与管理能力、税务处理能力、财务数据计算和分析能力,其中,账务处理能力是核心的会计基本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任意一种职业都应具备的能力。
1.职业价值观。每种职业都有各自的特性,不同的人对职业意义的认识,对职业好坏有不同的评价和取向,这就是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他们对会计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会计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最核心的内容是诚信公正,它是会计人应有的最基本的品质,是会计人员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会计职业价值观还包括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坚持准则、强化服务、职业谨慎等。
2.软性技能。过去,会计人员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就可以独当一面。现在,企业发展规模化、国际化、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的日渐完善,会计人员必须是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其他“软性技能”于一身,才能在竞争中立足不败并有所发展。软性技能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对财税等政策和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及事物的判断和应对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和计算机使用能力等。
高层次的职业性、专业性和实践性是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和基本特征,会计职业能力是高职会计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核心理念。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懂管理、能把关、擅操作、长沟通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是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在校学习的三年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人格和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紧紧围绕切实增强学生职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避免课程、实训、考证等重复、断层现象给学生深造带来困扰,合理设置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1.指导思想。通过对会计人才市场调查,分析专业就业岗位群,确定本专业人才职业岗位,并对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基本素养和职业资格证进行分析,提炼出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基于职业能力的行动领域。最后将行动领域的工作内容转换为学习领域的学习任务,明确各层次能力模块,使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课程”。明确单元中每门课程前导后续关系,使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职业素养的形成和职业能力的提高都能随教学进程得以延伸和拓展。重构会计专业课程门类设置,以核心课程为引领,构建模块组合式、叠加互补式和开放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将理论和实践课程合理配套落到实处。
2.由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性质相同、行动范围一致的原则科学分类,将典型工作任务能力复杂程度一致的工作岗位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行动领域,然后由行动领域推及到学习领域。
3.实施“双证书”教育。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促进资格认证内容和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
4.将企业元素融入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将企业元素融入实践教学,按照真实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课程同步实训项目、学期周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顶岗实训项目,构建递进式层次化项目实训体系,各项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5.高职会计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体系的构建是以出纳、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等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为核心,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围绕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职业资格认证要求,通过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行业通用能力课程、岗位特定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能力课程的学习以及综合项目的实施,进行专业单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专业专长和顶岗能力的培养。
依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方式的不同,高职会计专业在突出以提升会计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基础上,以重应用、厚基础、全面塑造、综合培养为培养原则,以课程考评为依托,以项目考评为核心,以实践动手能力考评为重点,构建多元化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考评体系。
1.思想状态。一看学生在学习中是否有饱满的热情,二看学生是否通过学习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三看学生是否能在学习和实践中能较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2学习状态。一看学生是否认真对待理论学习,二看学生是否积极进行实践锻炼,三看学生否能知难而进,四看学生能否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见解,五看学生是否能灵活应用所学独立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六看学生是否能保持学习兴趣,课后自觉继续探究。
3.交流状态。一看学生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二看学生能否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三是通过交流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是否能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高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乐于参与各项活动,喜欢动手操作,但普遍存在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等。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对他们的学习考评可采取课证赛等立体化的考评方式,达到以考评促进学习的目的,使对学生的考评更具有实效性和职业导向性。以我院会计专业为例,我们对于知识结构部分主要采取定性评价,主要形式有开卷测试、闭卷考试、课堂提问、答辩、知识竞赛(如会计基础知识、税务知识、人民币识别等知识抢答赛)等。通过多视角定性考评,考评学生是否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根据考评结果调整教学。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课程,我们则更多地采取实操测评、技能竞赛、作品展示、问卷调查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评方式。比如,出纳实务课程就针对于点钞、小键盘录入专门设计了操作考核系统,并定期举办了出纳技能大赛,依据学生点钞和上机录入速度、正确率等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考评;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中按子项目上机操作考评,学习结束时,进行综合项目上机操作以及理论知识考评。子项目和综合项目都是定时定量进行考评,最终评价指标为平时表现10%,子项目实操考核50%,期末考试40%(其中卷面理论考试50%,综合项目上机考核50%)。对于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则采用直接观察法、小报评选、口试等形式进行考评。要求所有学生参加湖南省统一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对于通过该考试获得证书的学生,校内相关课程可免试。
对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评价要结合校内和校外,采用五方联动方式。通过教师、同学互评、学生自评、企业、行业组织五个途径来收集评价信息,其中以实习企业评价为主。教师包括任课教师和辅导员,从知识掌握程度、思想价值水平进行评定;同学通过共同生活和学习的相互了解进行互评;学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自评;企业对学生的社会适应度、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学习能力、职业能力进行评价;行业组织则对学生的职业适应度进行评价。最终,教师根据以上评价结果综合评定学生的专业实习成绩。对于校外顶岗实习等关键实践环节,以顶岗实习单位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校内指导老师要定期走访学生实习单位,检查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根据学生工作笔记、在岗实习总结报告、老师过程指导记录、指导老师评价和企业提供的学生实习鉴定表综合评定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实现在实践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考评和质量监控。
由于会计技能的形成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并且一项技能与另一项技能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联,需要在形成过程中反复感悟和练习,不断纠错,循序渐进来完成。每门课程在前期可以用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当前的学习状态进行诊断性评价。学期中对于每一个项目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考评,既关注过程(如账簿设置、填制凭证、成本核算、登记账簿等),又关注结果(正确计算并申报税费、正确编制会计报表等)。在过程性考评中侧重于过程和程序的正确性,意在找出差距、消除差距。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考评,终结性考评侧重于高质量的结果。将过程考评和终结考评有机结合得出最终考评结果。该结果要体现综合性,既有硬性结论(正确的会计业务处理和会计报表),又有软性结论(操作规范、谨慎公正、团队协作、创新)。通过对该课程三段式的考评,可以分析、判断出学生的进步和不足。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会计资格考试与人才评价“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12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学习模式[J].职教通讯,20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