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深陷丑闻的BBC与其公信力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英国广播公司公信力丑闻

申 华

浅析深陷丑闻的BBC与其公信力

申 华

申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硕士(河南郑州450000)。

英国广播公司BBC一直奉行着这样的信条:“我们是独立、公正和诚实的。(W e are independent,impartialand honest)”。而且也一直被视为世界最具公信力的媒体,特别是在2011年英国默多克传媒集团旗下的《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曝光之后,英国媒体可以说是“硕果仅存”的依旧保有高度公信力的BBC,更是被英国以及世界给予高度期望。但是,随着萨维尔“性侵”丑闻的揭露,这棵象征英国媒体公信力的“大树”正在轰然倒下。

BBC;萨维尔;公信力

一、萨维尔事件——BBC的另一面

前已故BBC著名主持人、被女王封为“爵士”的吉米·萨维尔,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从上世纪60年代到世纪末的40年时间里,他主宰了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荧屏和广播波段。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期间常常邀请萨维尔去首相乡间别墅做客。人们说萨维尔是少数几个能让铁娘子失去傲气的人。

沉甸甸的珠宝,夹在手指间的一支烟,恣意的白发和宽松的运动潮服是萨维尔永恒的标志。他是时尚、反叛、个性的象征,但却不止于此。他的公众形象远远超越了一般名人的象征意义。在英国公众眼里,这位“全球第一音乐主持人”是位大慈善家。他多年来为慈善事业筹款超过4000万英镑。人们听说他在几大医院倾注了金钱,还花费大量时间在这些医疗机构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其中包括一些令人闻之色变的精神病院。1988年,他甚至成为布罗德莫精神病院的顾问团队的主席。据说他每年的收入大约为25万英镑,其中90%被他放入两家慈善信托基金。萨维尔说,他只需要能够保持自己自立的钱就行了。

萨维尔死后,其金色的灵柩象征着其生前的闪耀,他的讣闻中,称他是“国家偶像”。他是这个国家最著名的电视明星之一,他与大家打成一片,他是皇室的朋友,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也是医院的志愿者,然而,他是一个性侵少女的罪犯。而且,他被纵容逍遥法外整整50年。

2012年10月3 号,一部关于萨维尔的调查节目在英国独立电视台播出。这部片子,在英国乃至世界掀起一股质疑BBC的浪潮。在该片播出后,英国首相卡梅伦说:“全国为之震惊,我们都对有关萨维尔的指控感到震惊。事件正在日益严重。”而一名英国伦敦的普通市民说:“这真让人担心,英国广播公司连这样的事都可以隐瞒,真不知道他们还会隐瞒其他什么。”而身为BBC资深记者的约翰·辛普森表示:“这是我在英国广播公司近50年里,最糟糕的危机。”

二、BBC——英国媒体公信力的象征

现有的BBC是在旧的私营英国广播公司的基础上,根据英王乔治八世于1927年颁布的“皇家约章”而建立起来的公营的英国广播公司。它通过公共企业的形式经营。这使它既不被私人所有,又不受政府控制。正是这样的体制,使BBC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的干涉和商业利益的驱使,制作出公众普遍认可的信息产品。同时,BBC在社会系统内做出了众多的公关努力,这些要素共同构建和维护了BBC的公信力体系。

正是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使BBC能够进行独立、客观以及公正的报道,在最大限度上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在最大限度上行使媒体舆论监督的权利。仿佛BBC得以持续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给英国及英联邦利益范围内的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具有参考及教育价值的信息服务。同时,作为付出了物质代价的受众也自然要求BBC提供与其付出相对应的回报。从生存角度考虑,BBC也不得不用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来加强其与其他媒体之间的竞争优势,保持其强势的竞争地位。

在BBC网站的首页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我们是独立、公正和诚实的。 (We are independent,impartial and honest)”。

特别是在2011年,英国默多克传媒集团旗下的《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曝光之后,英国媒体可以说是“硕果仅存”的依旧保有高度公信力的BBC,更是被英国以及世界给予高度期望。但是,随着萨维尔“性侵”丑闻的揭露,这棵象征英国媒体公信力的“大树”正在轰然倒下。

三、萨维尔事件“潜伏”数十年的原因

已故流行天王杰克逊就因为所谓的“虐童案”几乎名誉扫地,倾家荡产;曾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国际知名导演波兰斯基,1977年涉嫌在美国加州性侵一名13岁少女,为了逃避法律惩罚,逃到法国,30多年不敢踏足美国。而同样被卷入“性侵”丑闻的主持人萨维尔却相安无事并且安享终老。据说,萨维尔“性侵”丑闻在BBC内部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但是却“潜伏”了数十年之久。这一事件之所以持续了几十年没有被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一直以来,萨维尔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主播,在其热衷公益的外表以及身负各种荣誉的光环笼罩之下,其拥有的公信力无可比拟,因此英国公众对其有着很高的信任度。也就是说,即使这些有关他的丑闻曝光,但是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之下,公众还是会选择相信萨维尔,相信他是一个清白的好人。

英国米德尔赛克斯郡大学犯罪学专家埃兰娜·马尔特洛佐说,“对于孩子来说,他是个英雄,他拥有乐善好施的盛名,没人愿意相信他的负面消息……部分受害者会保持沉默。萨维尔通过礼物和许诺参与节目的方式,让她们进入一种参与式的怪圈,这种参与感会给受害人带来极强的负罪感,阻止他们说出真相。”

据了解,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有一名少女声称在英国广播公司附近的一辆房车内遭到萨维尔的猥亵,然而警察却因证据不足而未能起诉萨维尔,2009年英国皇家检察署收到4项针对萨维尔的指控,均是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事件,但是当时皇家检察署没有起诉萨维尔,给出的原因是受害人不愿意配合警方调查,也就无法定萨维尔的罪。

萨维尔一案也许是BBC历史上最大的丑闻。10月23日,BBC总裁乔治·恩特威斯尔在英国议会接受文化委员会质询时说,是“BBC的文化氛围”给萨维尔提供了机会。萨维尔的前同事保罗·甘布奇尼的话说得很明白,萨维尔隐藏在“一目了然”之中。“我,一个小小的主持人,怎么能去举报说我的上司是个性侵犯?他们肯定会嘲笑我!所以我永远不会这么做。”显而易见,这所谓的“BBC的文化氛围”就是,即使BBC内部的人知道萨维尔的行为,但是却没人想过要去举报。

因此,在萨维尔“高大”的形象和“正面”的明星光环之下,那些揭发与声讨的声音逐渐被淹没,正义与清白得不到伸张。取而代之的,是对萨维尔本人更高的崇敬与赞扬。

其次,英国广播公司即BBC本身在这一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萨维尔的东家、被视为英国媒体标志的——英国广播公司,也一直保持沉默。然而,不断有人出来作证说,BBC其实早就知道实情。据目前所公布的一些情况来看,BBC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对萨维尔这些丑闻及罪行的遮盖。

2011年10月,一期试图揭开萨维尔真面目的节目正在筹备当中,制作这期节目的是英国广播公司的《新闻之夜》。时任《新闻之夜》栏目主编彼得·里朋原本对这起揭露萨维尔的节目怀有很大期望,但是里朋的态度很快就发生180度转变,他告诉部下,节目将不会被播出。对此,《新闻之夜》栏目记者玛奇作了证实:“那是非常突兀的态度转变,第一天还在说‘非常好,准备播出吧’但是很快就变成‘再等一等’”。然而据透露,里朋的转变可能是受到了来自公司高层的压力。最终,这期节目被另一期向萨维尔致敬的节目取代。而更加诡异的是,在一年之后的现在,为何取消这期节目的原因却更加扑朔迷离。这终于触怒了民众和政权。英国首相卡梅伦对此表示:“事态现在的发展令人担忧,因为BBC在解释为何‘砍掉’《新闻之夜》吉米·萨维尔那期节目时总是变换不同的说法,这些问题很严重,BBC需要回答这些问题。”

英国广播公司在这起事件中所担任的角色,就如同一个急于护短、避谈家丑的遮羞者。它显然违背了自己“公正、诚实”的信条,在罪恶面前选择了捂住自己的双眼。

四、BBC应如何走出风暴,重拾公信力

面对首相和民众的质疑,10月23日,上任不到两个月的英国广播公司总裁乔治·恩特威斯尔前往英国议会接受质询。就在BBC总裁乔治前往英国议会接受质询之后数小时,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一期长达数小时的专题片,名为《吉米·萨维尔:英国广播公司所知道的事》。BBC终于开始低下傲慢的头颅来承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萨维尔的丑闻有所了解,也从未选择公开。

事件过后,BBC的公信力已然降到了历史最低点。那么,BBC应如何走出这场风暴,重拾自己的公信力呢?

首先,应当对这起事件进行深刻而诚挚的检讨。对于这桩被故意掩盖的丑闻,英国《卫报》评论称:现在全英国人都感到肮脏、愚蠢、内疚和愤怒。舆论纷纷批评称,无论是怎样的“温床”滋养了这些丑陋而又恶劣的行为,BBC都应该尽快给予公众一个如实的调查结果。分析人士表示,不仅BBC这家“世界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难以逃脱干系,整个英国电视业以及整个媒体业都可能为这么一个恶棍而蒙羞。因此,已经无可逃避、无法狡辩的BBC理应向其公众摆出最诚挚的态度,对事件本身进行全面的调查,并且深刻检讨,真诚道歉。

其次,由于BBC之前一直非常注重在社会领域内公共关系的开展与维护,因此,化解这次危机依然可以通过公关,使风波得以平息。在传统意义上,BBC十分注重在社会的公益事业方面开展公关活动。诸如,BBC建立了向公众开放的开放日制度;设立“体育援助基金(Sport Relief)”支持海外落后地区和一些英国地区的青少年体育事业;发起了帮助一些东非国家和地区建立清洁水源的活动等等。BBC自身还在环保方面投入大量精力,采用节能无害办公和节目制作设备等。

BBC在公共事业中的努力,拉近了其与视听者的距离,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了良好的美誉度和信任感,这些在其危机发生时会表现为一种同情心,比如BBC之前发生的“凯利事件”后,BBC的客观形象也严重受损。但其长期以来形成的公信力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这种伤害。因此,在这次丑闻事件发生之后,BBC应当精心策划公关活动,以使自己糟糕的公众形象得以挽回。

最后,希望BBC可以做回自己“独立、公正和诚实”的本位,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也要保证自身的纯洁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BBC向其受众征收的视听费,应该物有所用。BBC所进行的报道应当对得起受众对其的信任与收听。随着信息技术和卫星技术的高度发展,各国广播电视媒介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从生存角度考虑,BBC也必须用公正、客观、真实的报道来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犹记得2011年《世界新闻报》爆发“窃听丑闻”之后,默多克被传唤至英国议会接受质询的新闻报道场景。而今,坐在被质询席上的人换成了BBC上任不到两个月的英国广播公司总裁乔治·恩特威斯尔,多么富有讽刺意味的反转。这不禁也使我们感到深切的凉意与悲哀。BBC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公信力的媒体,而今却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而默多克旗下的《世界新闻报》延续百年却毁于一旦。公信力,这只看不见的无形巨手,塑造了BBC的辉煌与神话,但却也将其险些推向覆灭的悬崖。要想走出这场风暴,BBC显然还要做出很多。也许只有经历过几多坎坷,以BBC为代表的那些媒体才能看清楚,自己要把握的究竟是一时的金钱、效益,还是永恒的公信力。

[1]唐亚明,王凌洁.英国传媒体制[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2]张欣.BBC“超级丑闻”炸懵英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0-27

[3]戴军.从《世界新闻报》说到BBC[N].光明日报,2012-10-27

[4]张昆,杨林.从“凯利事件”看BBC的公信力体系[J].国际新闻界,2004,(5)

[5]陈化南.英国BBC何以深陷性侵风波[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2,(22)

G21

B

1671-6531(2013)03-0056-02

郭一鹤

猜你喜欢
英国广播公司公信力丑闻
浅析英国广播公司在国际传播中的四大思维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造车这些人,谁还没点黑历史 汽车公司不想回首的11起丑闻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
澳大利亚:“走地”肉类再曝丑闻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