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芬
作者:重庆市城口县旅游局局长
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发展中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旅游是一种倡导对生态环境负有责任的旅游,它应该包括三层含义:基于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开展的旅游活动;参与者——管理者、经营者、游客得到生态环境、低碳环保等相关理念教育;当地居民在参与生态旅游产业中增收致富,真正做到靠山吃山、爱山护山。生态旅游更强调的是一种理念和行为方式,其目的是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生态文明指引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生态旅游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之一。在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将我市渝东北的城口、云阳、奉节、巫山、巫溪五个县,渝东南的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五个县功能定位为限制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将成为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全市横向对比,限制开发区十个县由于区位相对偏远,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保存完好,是我市生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区域内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有利于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建设,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实现的现实途径。生态保护往往与经济开发相矛盾:保护生态就得牺牲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就会破坏生态。但生态旅游是利用生态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损害生态资源,反而让人们认识到生态资源是其利润来源而保护之。生态旅游的收入也使生态保护有了经济基础。如果找不到生态区的经济发展途径,贫穷最终会导致生态破坏:乱采乱伐林木、矿藏、动物、药物或者开办毁坏生态的工厂以谋取经济利益。
(二)是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现实途径。生态保护区多是山区、未开发区、经济落后区、农村地区,但为了保护生态,这些地区又限制工业发展,致使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这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发扩大。生态旅游实现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必然带动这些地区的交通、通讯、居住、生活、教育等基础条件的改善,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实现统筹发展。
(三)为生态贫乏区的人们提供生态休养。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多为生态贫乏区,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食物化残导致人们的健康受到损害。体验式、生活式的生态旅游给这些人们提供生态排毒,有利于保障国民健康。
(四)为贫困地区百姓增收致富提供途径。限制开发区所属十个县分别处于秦巴山片区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带,在区域内发展生态旅游能将农民从纯粹土地耕作转为农家乐经营、农林特色产品种植销售、生态有机食品种养殖加工、景区本土解说员等,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经营能有效带动当地农村人口就业,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综上所述,在限制开发区发展生态旅游能最大限度避免“生态孤岛”的出现,既能利用生态资源对人们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同时又能使良好的生态资源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人们保护好生态资源的积极性,真正达到走进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一)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好山好水韵味独特——被确定为限制开发的区域内有大巴山、长江鱼类、阴条岭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批省级自然保护区,有九重山、芙蓉洞等风景名胜区,有武陵山、红池坝等森林公园,有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好山好水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内除汉族外,还有苗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积淀深厚,城口钱棍、秀山花灯、酉阳摆手舞……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人文资源;旅游商品质优类多——区域内特色农林产品丰富,城口腊肉、山神漆器、云阳桃片糕、武隆豆干等旅游商品,核桃、板栗、蜂蜜等土特产品,天麻、黄连、杜仲等中药材……品质优良、种类繁多的旅游商品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购物空间;良好气候适宜人居——区域内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为踏青、避暑、观秋、赏雪提供了适宜的气温气候。山水、民俗、气候为开发自然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人文生态旅游、生态科考探险旅游等多种形态的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二)区域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生态旅游品牌凸显——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巫山小三峡、武隆仙女山、酉阳桃花源已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阳龙岗、巫溪大宁河、彭水阿依河等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区域内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呈现繁荣蓬勃的良好局面。生态旅游形式多样——形成了以观光旅游为主,会务旅游、商务旅游、自驾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徒步旅游为补充的多种旅游形态。生态旅游客源市场拓展——通过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县共同努力,区域内各县分别采取立体宣传、主办节庆、交流促销等方式,将客源市场拓展至国内外,实现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综观区域内生态旅游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缺乏长远规划、过分注重经济效益、游客环境意识较薄弱等问题。
生态旅游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即走进自然、了解自然,同时也保护自然、利用自然。重庆市限制开发区生态功能脆弱,经济发展滞后,因此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发展生态旅游,努力实现区域内生态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发展与经济持续增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建立生态旅游认证标准。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说 “不能把生态旅游看作是一时流行的时尚或者是骗人的把戏,而应当把它看作是发展未来旅游业的有生力量”。我市亟待出台符合大农村大山区特色的生态旅游规范及相关认证标准,使区域内生态旅游发展有标准可依据可检验。
(二)科学编制生态旅游规划。重庆市生态旅游专项规划工作还比较滞后,应结合国家和市级关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法律法规,适时编制限制开发区生态旅游目的地规划,形成区域内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各重点生态旅游景区专项规划的规划体系。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庆市被确定为限制开发区的十个区县,大部分属于老、少、边、穷区县,经济水平不高,交通路网不发达,贫困群众数量较大,仅依靠自身力量高质量发展生态旅游建立生态功能保障区难度太大,因此需要市上进一步加大对区域内生态旅游发展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设立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限制开发区内生态旅游景区大多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国家重点保护区域,景区开发建设严禁旅游地产等项目开发,而景区必要的基础设施能综合运用于保护区防火、林业管护等,在整合有关资源的基础上,市财政可设立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限制开发区生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保障生态旅游用地需求。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要明确生态旅游用地概念及限制开发区各县生态旅游产业配套建设用地比例。区域内县级国土部门在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根据本地实际和自然条件,在符合上位规划和相关要求前提下,合理安排旅游用地。同时稳步开展以生态移民、宅基(房)换住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地票交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开发生态旅游项目试点。
三是提供生态旅游金融支持。市级旅游结构资金重点对限制开发区生态旅游发展给予贷款贴息、金融担保。市上要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培养和壮大限制开发区各县旅游投融资平台;支持旅游企业采取项目特许权、股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支持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推出促进旅游消费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旅游服务功能,开展旅游消费信贷服务。
四是制定消费激励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逐步全面实施带薪休假制;探索推进企事业单位奖励旅游、福利旅游等做法;实施旅游大巴区域内无障碍通行;实行“生态旅游消费卷”等激励措施,吸引市民走进限制开发区各生态旅游景区,接受健康的休闲度假和生态养生养老方式。
(四)加大生态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由于限制开发区地处偏远,旅游从业人员的生态知识、旅游知识、生态理念等都比较匮乏,常常会让景区优质的旅游资源无法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更无法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保、低碳等旅游理念培养,因此亟待采取引进、培养、交流、培训等多种形式着力造就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知识全面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
总之,重庆市限制开发区所属十个县大多地处偏远贫困山区,经济不发达,贫困人口众多,必须以生态旅游为抓手,集合各县域内生态自然资源、生态农业资源、生态林业资源、生态民俗文化资源等,实现“人口下山、产业上山、产品出山、游客进山”,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