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陆军 黄丽平
高等院校不仅承担着传承和创新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责任,同时,也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青年学生党员的神圣使命。在党员发展方面,2008年全国发展党员280.7万名,其中学生党员106.7万名;2009年全国发展党员297.1万名,其中学生党员118.5万名[1]。两年来发展学生党员人数约占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40%。2010年全国发展党员307.5万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97万名,占当年发展党员总数的31.5%[2]。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后备力量,做好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对于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至关重要,对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了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有必要认真探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现实课题。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构建和谐校园对培养又红又专的青年人才有重要意义。和谐校园意即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一种状态,集中呈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等等,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校园[3]。把高校建设成和谐校园、合作校园、创新校园,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的重要奋斗目标。有学者指出,我国高校党建的工作目标是构建和谐校园,高校党建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4]。建设和谐校园目的是为了让老师在安定和谐的环境里教书育人和从事科学研究,学生在和谐美好的校园里接受教育、陶冶情操,这与高校党建的重要目标——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是高度契合的。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既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环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基础工程。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先锋带头作用,他们是周围同学的榜样,其日常行为活动直接影响到其他同学,这支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构建的成效。所以,高素质的学生党员队伍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判断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观测点之一就是考察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虽然不同类型的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不尽相同,但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始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5]。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大多具有综合素质较高,思想道德修养较高,科学文化知识较扎实,工作能力较强,群众基础较好等特征。同时,由于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其健康向上的行为必然会对其他同学产生正面的影响,形成一种积极的导向。加强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不仅有助于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带动其他同学强化个人综合素质。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党在高校开展工作的堡垒,它肩负着联系师生、引导师生、组织师生、团结师生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是落实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载体[6]。学生党员队伍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生力军,起到了联系党组织与普通同学的纽带作用。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在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当前高校工作的实际情况,推进学生党员队伍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在高校党建中建功立业[7]。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党支部大多设置在班上,学生党员的发展主要是以班为单位开展。大多数党支部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按照正常的党员发展程序和要求完成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但是部分学生党支部在此过程中,程序不甚规范。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其一,部分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程序不规范。众所周知,积极分子的筛选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极为关键,直接关系到正式党员的质量。但少数高校学生党支部负责人没有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选拔入党积极分子或预备党员,甚至出现了党支部书记“内定”或辅导员“内定”的不良现象。即使在支部举行的投票过程中,由于同学间关系亲密度有异,也会出现选“熟”不选“优”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学生新党员的选拔质量[8]。
其二,部分高校对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力度不够。少数学生支部书记党性觉悟和责任意识淡薄,为了节省工作量,根本不重视积极分子考察和培养。在部分支部,入党联系人和入党介绍人只是形式上挂名,并未实际对积极分子进行思想和行动定期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新进正式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堪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在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不再纯洁,日渐变得功利化。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发生变化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其一,复杂环境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处在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社会上也逐渐泛滥,这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处在个人人身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诱惑,思想上出现偏差,导致入党动机功利化
[9]。
其二,就业压力增大。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用人单位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高,不少企业把党员作为评判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基准线,尤其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大型国企招聘对党员身份非常看重,这种评判逐渐呈现扩大化趋势,成为一种导向,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党员身份的强烈追求。
其三,将党员称号作为攀比资本。部分大学生特别在意党员身份。少数大学生由于对党认识不够,单纯认为拥有党员身份就是自身道德水平、综合能力、群众基础的一种体现,抱着炫耀党员头衔的目的申请入党。
其四,党员享受某些优惠政策。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评先评优环节,部分高校对评选对象有成分必须是党员的要求,在就业推荐时对学生党员也有政策倾向,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入党目的就是为了在大学期间享受某些优惠政策,其入党动机极为不端正,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10]。
开展学生党员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在下属各院系都开设有入党前的相关培训课程,教育培训机制比较健全,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其一,忽视对积极分子的培训和考察。目前,部分高校院系领导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不够重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把关不严。导致多数大学生一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便思想上逐渐松懈,理论上不求上进,作风上降低标准,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声誉。
其二,忽视对正式学生党员的培训教育。大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量,必须时刻保持党员应有的先进性。然而,党员的思想是发展变化的,部分高校忽视了针对正式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缺乏相应的培训教育规划,未能根据大学生党员的实际思想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由于部分学生党员缺乏学习党的先进理论的主动性,导致部分大学生党员入党之后对自己要求不严,把关不紧,党的意识逐渐淡化、先进性意识不断退化。
党组织生活是党支部引导、教育党员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党员集中交流学习的重要渠道。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党员思想上的先进性能否与时俱进,关系到党支部队伍的战斗力能否持续增强。当前,大部分学生基层党支部能够保证质量按时开展党组织生活,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部分大学生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形式单一。部分大学生基层党支部虽然坚持定期开展党组织生活,但是形式上主要是以讲座、课堂学习为主,内容上也基本是学习上级党委的会议精神、方针政策,内容空洞,脱离了现实生活,组织生活效果不理想[11]。
其二,部分大学生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针对性不强。部分大学生支部没有结合学生党员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组织生活,导致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党员在思想上接受到教育提升的作用不明显,党员对基层党组织生活的评价不高,基层党组织生活逐渐变得乏味[12]。
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党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当前,大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较高,但与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段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部分学生党员的理想信仰不坚定。信仰,是个人对圣贤经典的理论、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日常行为指南和准则。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终身信仰,将实现共产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的共同理想。然而,实现这一远大理想前途光明,道路曲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个人信仰呈现多样性趋势。部分学生党员由于社会经验欠缺,个人意志不坚定,个人立场不坚定,导致了部分学生党员理想信仰不坚定[13]。
其二,部分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当前,部分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并不高:一方面,部分高校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根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积极性不高,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余,没有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红色经典、党报党刊以及红色网站等渠道主动地研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其三,部分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不强。当前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很多人被贴上了 “高学历、低能力”的标签,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于这种状况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部分高校对学生党员参加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大学生党员的实践环节落实得不太理想。
其四,部分学生党员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佳。创新是大学生个人进步的基石,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缺乏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得我国大学生党员比较缺乏创新的品质[14]。当前,我国不少高校教育也大力提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少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然而,目前大多数也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配合,离学生的创业需求还有很长的差距。
关于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对策,择其要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把好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关。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是先进大学生迈进党组织的第一关,也是党组织吸收新鲜血液的关键步骤,必须严格把关。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遴选入党积极分子的过程中要坚决杜绝“内定”现象,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那些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成绩优异,思想政治觉悟高,并且关心集体、团结同学、敢于自我约束的入党申请人为积极分子。
其二,选好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联系人。入党联系人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对象,对积极分子的思想提高影响极大。作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人必定是久经考验的正式党员,具有较强的党的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担当意识,而且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较好,只有如此严格要求,入党联系人才能对入党积极分子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其三,认真考察拟发展对象。考察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是否具备党员条件,首先,要看个人在思想上行动上是否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递交入党申请书表明自己的入党愿望。其次,必须对积极分子进行考察,观察大学生入党的实际动机,以验证积极分子的实际行动是否与党员的标准相符合。这是保证发展新党员的质量,防止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混入党内的重要措施。
当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不够端正,这与我党吸纳新党员的基本条件是不符合的。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是申请入党的人需要完成的第一项工作。正确的入党动机应该是:争取入党的内在原因是忠诚地信仰共产主义事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坚定理想,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15]。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端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
其一,加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教育。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不端正是由于其思想道德水平低下、党性觉悟不够。对于刚进大学的新生,高校应该加强其思想道德与党性教育,使其认识党的性质、纲领等,自始至终牢固树立在校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毕业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其二,加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党史教育。我党成立90多年来,经历了艰难、曲折、辉煌的历程。从刚成立时只有十几人的小党到今天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大党。在其光辉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大量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光辉典范,例如,黄继光、焦裕禄、孔繁森、雷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先进党员代表。高校应认真组织大学生了解党的光辉历史、学习党内的先进事迹,感受先驱前辈们的高尚入党动机和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其三,加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锻炼。端正入党动机仅仅依靠书本学习和教育培训是不够的,必须将理论结合实际,付诸行动,在实践中领会入党动机的内涵,真正做到思想入党。例如,积极参加高校假期举行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来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为了使大学生党员永葆党的先进性,我们必须努力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培训教育:
其一,提高学生党员培训师资的综合素质水平。学生党员培训师资的综合素质对教育培训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培训师资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业务素质是提高学生党员培训质量的必要前提。高校要将提高教师队伍的党性党风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让学生党员培训师资真正发挥为人师表和正确导航的作用。
其二,加强新进党员关于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新进党员在入党过程中,经过严格的积极分子培训、预备党员培训、入党联系人的悉心指导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党性觉悟已具有相当水平。但个人思想状况是动态变化的,为了永葆学生党员的思想先进和行为先进,入党后的继续教育不能有丝毫松懈。
其三,坚持理论培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培训主要是对学生党员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列重大理论成果的教育培训,在此基础上,做到让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通过组织大学生党员开展社会实践、开展党组织生活,让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让理论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并进一步得到升华。
为了大力提升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的生活质量,我们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三会”即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一课”即按时上好党课。“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是高校基层党支部应该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员管理,提高党员教育质量的重要制度,是我党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生活制度。
其二,丰富基层组织生活内容。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接触新鲜事物较多。传统的内容单调、模式单一的组织生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的需要,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应该大胆提倡创新,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对学生党员产生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进而提高组织生活效果。
其三,围绕中心开展组织生活。大学生党员个体差异较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党员阅历不同、观念上存在差异,个人不同时期状况也有所不同,学生党支部应该根据不同时期学校面临的中心工作,结合世情国情校情,开展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的组织生活。
其四,高等院校应充分重视学生党组织生活。高校院系必须充分意识到学生党组织生活的重要作用,重视学生党组织生活的开展,明确主题、保障经费、保障场地、保障设备、引导支部党员干部认真组织学生党员按时按质地开展大学生组织生活。
学生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整个大学生团体的综合素质,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采取有效举措提高学生党员综合素质:
其一,强化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共产主义信仰。信仰伴随人的一生,也是个人的行动指南。目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斥高校,为了确保学生党员队伍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塑造学生党员,让共产主义信仰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扎根开花。
其二,提高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员的战斗力。高校党务干部应重视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理论指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党风教育,深入实施“青马工程”,定期对学生党员进行专门培训,并落实考核和奖惩机制,切实提高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其三,切实提高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实践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实践能力,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思想,落实行动,让大学生在思想上发生转变,养成积极参加实践的习惯。作为学生党员,更应起好带头作用,积极参加高校党委组织的三下乡、带薪实习、挂职锻炼、西部专项计划等活动。
其四,提升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任何一个国家或政党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高校学生党员应当具备的基本品格。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它要求个人具有较高的创业素质和技能,我国社会经济处在转型时期,要成功实施鼓励创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需要培养和造就大量创业型人才,高校学生党员应当逐步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努力以自身的创新创业成就报效党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