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躜雯,张镜怀
李躜雯/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处助理研究员,主任科员(广东广州510640);张镜怀/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处处长(广东广州 510640)。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2009年9月18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成为学习型党组织,这也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党组织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重视学习、善于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党组织永葆生机,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思想正、素质高、技能强的优质人才。
当前,高校教工党支部的建设情况存在不少难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支部建设和支部作用的发挥。
一些学校的党委对教工党支部的建设不够重视,重教学、轻党建,认为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党建工作方面,只是走走形式、敷衍了事,对各个教工党支部的工作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和指导,以及缺乏充足的经费保障和支部活动场所保障。这也就导致各支部不能较好地开展工作,不能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的作用。此外,不少高校教职工认为,教工党支部的工作内容不外乎组织安排政治理论学习、发展党员、收缴党费等等,党支部工作是形式的、单一的,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其存在可有可无。这种组织观念的淡化,直接导致党支部的建设工作被边缘化。
由于思想上的认识不足,导致党支部的建设工作寸步难行。校级党委对教工党支部干部队伍的建设没能做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培训,一般的高校党组织偏重于中层干部的培训和学生党员的培训。例如入党积极分子的党课学习和学生党员的专题培训,对普通教工党员的培训极少,几乎没有。这种“重两头、轻中间”的培养方式导致大部分的教工党员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由于党支部的书记和委员多为教工兼职人员,没有额外的报酬和荣誉,属于多出来的工作,再加上高校对教工干部的业务培训较少,评优奖励政策不够完善,导致这些党支部干部角色意识不清晰、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所以他们在党建工作中经常是草草应付了事。有些高校的教工党支部甚至出现没人愿意担任党支部干部的现象。
当前,不少高校专业老师或行政管理人员迫于职业的压力,常常将时间精力主要用在本职工作上,忙于本职工作或学历、职称的提升。轻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提高,对上级党组织或党支部安排的政治学习、报告,比较消极、被动甚至是排斥,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这导致不少教工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随之日渐淡化,党支部的堡垒作用被虚化,队伍的理论知识素养、干部素养和党性修养日渐落后,远远跟不上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工党支部的活动还停留在上传下达的被动模式上,而且内容老套,形式单一,没有吸引力。学习的内容不外乎是对近期的党的方针政策、会议精神进行学习,对马列原著、社会科学书籍以及不断更新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较少。学习形式仅仅停留在支部干部的“传达上级指示”和“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上。支部干部和普通党员极少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完善支部的学习机制和提高学习成效,这就必然导致支部的学习平台虚化,严重影响了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发挥。
2010年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到,“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并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使党员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知识素养不断提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不少人认为,学习型组织关注的焦点就是“组织”的学习过程,对党组织的创新和发展作用不大。因此,在这里不得不要提一下“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彼得·圣吉于1990年指出,学习型组织是这么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和如何共同学习”。[1]我国知名的学习型组织专家、中国学习型组织网创始人邱昭良对国内外关于“学习型组织”的近百个不同的定义进行了归纳,认为“所谓的学习型组织,指的是能够敏锐地观察到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通过制度化的机制或有组织的形式捕获学识、管理和使用知识,从而增强群体的能力,对各种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使得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能够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而获得生产和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以及组织发展机制”。[2]
从上述定义可知,学习型组织强调的不仅仅是组织的学习问题,它更多的是强调组织的发展过程,即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能够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换,进行学习、创新和变革,从而获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学习型组织理论对我国高校教工党支部来说,是创新和发展的一剂“良药”。要扭转和改变教工党支部建设现有困境,必须创新支部的组织发展理念,在党支部的建设体系中引入学习型组织的元素,以此来创新党支部的组织结构和发展路径。
所谓的高校教工学习型党支部,是指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党支部全体成员能够将支部作为一个团队,把自己放在团队不可或缺的份子位置,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其能力和素质以实现共同目标并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的党支部,是组织学习得以有效开展、组织活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得以有效激发、组织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组织绩效得以有效提升的党支部。这是一种符合时代前进脉搏和符合中国共产党发展规律的新型的党支部。
首先,需要在组织内部引入新的理念,即学习型组织理论和终身学习理念。到目前为止,有不少基层党组织意识到学习型组织的重要价值,亦纷纷推进学习型党支部的建设工作。但是,大部分人或单位都只是机械地照搬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或其他学习型组织专家提出的各种模式,并未摸清和吃透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精髓,所建体系与自身所在的党组织实际情况又相脱节,因此未能充分发挥学习型组织的价值与功效,对所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没有实际的促进作用。这就导致构建学习型党支部的工作流于形式。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第一步,就是要有全面有效的宣传机制,必须要让支部成员先了解清楚:所在的党支部建设和发展存在哪些“瓶颈”?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它对党支部建设有什么启发意义?作为新时期的中国党员需学习哪些内容?如何有效学习?学习的途径是什么?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通过这种学习,党支部可以有哪些变化?等等。应该结合支部成员的个人愿景,提出支部发展的共同愿景,并以此为目标,推进支部向学习型组织转变。
任何学习都需要适宜的环境和肥沃的“土壤”,而不可能发生在真空中。同样,构建学习型党支部不能流于口号和形式,而是要给予适合个人、团队及组织学习、创新和发展的环境,包括党支部的文化氛围、制度、资金、基础设施、学习资源、学习时间、学习导师等。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工党员所在部门,都应该给予支部成员一定的学习平台和学习时间。
作为一个高校的学习型教工党支部,其学习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支部组织生活和学习活动。
2.搭建层次丰富、立体的支部成员培训体系,包括支部书记和委员的管理干部培训、普通教工党员的专题培训和业务培养、新党员的岗前培训、老党员的继续教育等。
3.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学习资源构建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学习平台,例如建立可共享的知识库,内容包括学习经验、学习成果、工作案例分析、工作档案等,或定期举行的专题工作研讨会、工作经验交流会,使得支部成员 “个人知识显性化”。
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处党支部为例。该支部在尝试构建学习型党支部的起初阶段,精心推出“三个一”学习工程,即要求支部的每一位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有计划、有深度地自我学习和互相学习,要“每月读一本好书”、“每学期开一场讲座”、“每年发一篇论文”。该支部定期举行支部学习会或研讨会,由12名成员轮流担任主讲,向大家推荐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好书,或是畅谈工作经验,会后主讲人再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提炼成科研论文。通过这些平台,使得支部成员真正做到了“工作学习一体化”和“团队个人学习一体化”。
构建学习型党支部是一项“摸石头过河”的工程,没有现成的完善成熟的模板可供参考,只能靠每个支部边学习、边摸索、边完善。但是,如何检验学习型党支部的成效呢?这就需要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体系须紧贴实际,可包括两层,即教工党员个人考核体系和党支部组织考核体系。个人考核体系可通过 “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知识和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工作绩效”四个方面来评价支部的教工党员。组织考核体系可通过 “组织凝聚力”、“组织学习能力”、“组织创新能力”、“组织执行能力”、“组织工作绩效”和“社会评价”六个方面来进行衡量。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构建学习型党支部将会是高校甚至是全国基层党组织的主流趋势。而这也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党建工程。但是,我们应该创新思维、开拓视野、与时俱进,继续稳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党支部的建设,通过学习不断优化党员的知识结构,拓宽党支部的发展路径,真正发挥党支部的先锋和堡垒作用。
[1][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邱昭良.学习型组织新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钟名扬.高校教师学习型党支部建设的障碍及对策[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