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永,李 斌
(1.长江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重庆 408100;2.涪陵区社会科学联合会,重庆 408000)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因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党的作风状况,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1]。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江泽民坚持、继承和贯彻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党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又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对党的优良作风进行发展创新,赋予和增加了新的时代内涵、新的要求和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化和新发展。
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最早提出 “党风”这一科学概念,并且形成了一套党风建设的理论。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他把作风由党员的个人形象扩展为党组织的整体形象。在党的七大上,他对党风建设内容高度概括为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三大作风。在党的十一大上,邓小平提出了 “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和民主集中制”等有关作风的五个方面内容。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党的优良作风也必须随之发展,才能适应新的实践需要。正如江泽民所说:“党的一切好传统好作风,我们不仅要继承下来,而且要结合新的实践,把他们丰富起来、发展起来、光大起来,使他们发挥更好更充分的作用。”[2]为此,江泽民在认真分析党的现状和面临的严重挑战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我们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十分注意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发扬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大力发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倡导的立足国情、紧跟时代,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的精神,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一个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学风和生活作风,真正做到与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3]“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要结合实际,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努力培育新的作风。”[4]“抓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抓住当前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学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工作。”[5]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江泽民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的 “三大作风”和邓小平的关于作风的五个方面内容,将党的作风高度概括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五种作风,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这五种作风,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的有机构成,是共产党员修养自己和砥砺自己的目标要求。
江泽民不仅忠实地贯彻、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思想,而且把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上升到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地位来强调。体现这一理论升华的标志主要表现在:
其一,认识提升到新高度。早在1989年11月,江泽民就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根本的工作路线,也是我们的根本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6]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促使江泽民进一步深入分析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教训和新的变化可能给党的作风建设带来的新的课题。通过分析,江泽民得出结论:“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应该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之中。”[7]这种分析和认识,使江泽民作出了把保持好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的重大决策,从而让他的群众观得到新的升华。他说:“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这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观点,也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要求。”[8]
其二,理论阐释实现新发展。江泽民始终将坚持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不仅如此,他还根据发展变化了的新形势,不断进行理论思考,深刻分析和解决在贯彻群众路线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对和平时期党脱离群众危险增大的现实,江泽民鲜明指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9]在他著名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成为其中之一,而且是其他两个代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群众路线、群众利益提到如此高的位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也为我们更好地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努力方向。同时,江泽民根据中国社会阶层发生的重大变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家的巨大勇气,高度强调新兴社会阶层的特别地位和作用,对人民群众的概念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创新。他指出:“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0]“人民群众”概念的扩展和依靠人民群众 “最大多数人”的界定,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其三,实践方面有新创造。江泽民指出,要体现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地位,关键是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模范贯彻群众路线,要 “全心全力为人民谋利益,不能挂在嘴上,不能搞虚功,而是要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开展工作,把党的根本宗旨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广大群众身上”[11]。江泽民积极倡导领导干部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为民分忧。在他的倡导下,调查研究已经在党和国家机关成为规范、形成制度,成为各级领导实施决策的必经程序。江泽民坚持把关心贫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作为为人民谋福利的重点和首要选择。他指出:“关心群众,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利益。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12]国家陆续出台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扶贫攻坚计划、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都是这一重要思想的具体运用。江泽民还提出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实现法制化的新思路,主张通过法律手段,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防止脱离群众问题的发生。
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而且对其进行了新发展。江泽民指出:“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第一位的,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先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党的活的灵魂问题。”[13]他进一步指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就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全党同志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程。”[14]我们可以看到江泽民在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论述中的两点重大发展:一是在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时,使用的更多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 “灵魂”的提法;二是在讲实事求是时,不仅强调解放思想,而且强调 “探索创新”。这反映了江泽民对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深化,表明了他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所达到的新境界。主要表现在:
其一,升华了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本质认识。江泽民以全新的视角向我们阐释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辩证关系和重大意义: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不解放思想,教条主义盛行,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离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会脱离实际,就会陷入空想、陷入误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不断开拓创新,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始终兴旺发达。
其二,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既是一个不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历程,也是一个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程。江泽民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之后,提出了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引向深入的新见解。他一再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一是要坚持,二是要发展。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江泽民始终是从全党全国全民族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角度来强调的。不难看出,江泽民同志给出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是要特别注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那个年代、针对当时的形势和斗争需要所提出的具体论断、具体行动纲领区分开来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今国内外的形势发展变化和改革建设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三,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实质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这个词,自从江泽民使用后便成为改革创新的同义语并从此响遍中华神州。在谈及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15]江泽民讲的“与时俱进”主要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是指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第二是指要坚持改革创新。而且在论述与时俱进时常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联系,并把与时俱进作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特征和实质所在。这是江泽民在阐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所作出的重要发展,是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其党建理论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改进党风的重点。江泽民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江泽民对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的分析和考察。江泽民把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归结为:封建主义的残余意识和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是腐败现象滋生的历史文化根源;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是腐败现象滋生的外部根源;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是腐败现象滋生的现实社会根源;淡化思想政治工作,松懈党性修养,是腐败现象滋生的主要思想根源。江泽民对腐败滋生根源的复杂性的分析,增强了我们对反腐败斗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们开展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第二,江泽民初步找到了一条符合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有效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新路子。他指出:“反腐倡廉,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16]这一反腐治腐方略对党风廉政建设有四大好处:其一是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又辩证分析腐败问题,避免了陷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误区;其二是从思想、体制因素全面思考和分析腐败产生发展的原因,防止因认识上的片面而影响到对腐败现象的正确判断、分析和把握;其三是重在强化民主与法制建设,避免了 “文革”那样造成大量冤假错案的历史悲剧;其四是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来进行廉政建设,使廉政建设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一方略的形成,是江泽民长期深思熟虑,对改革开放后反腐实践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反映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抓反腐倡廉,不管是重视程度还是工作力度,均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第三,江泽民还从更高和更深层次来思考反腐败课题。他指出,“贪污受贿,贪赃枉法,固然是腐败。但是,如果长期执政后我们的干部丧失了当年夺取政权和建设初期那样一种蓬勃朝气,那样一种昂扬锐气,那样一种浩然正气,而变得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以至滥用职权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那么最后必然失去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17]所以,江泽民及以他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才把反腐败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来抓并一抓到底,才提出了反腐败要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必须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反腐战略思想,才陆续出台了不断完善党规、政规、国法以及敢于对害群之马用重典等一系列重要反腐举措。
[1][2][3][4][5][8][9][10][11][12][13][14][15][16][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24、622、623、625、644、646、640、609、641、645、627、628、631、437、669.
[6][7]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学习辅导[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9:18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