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

2013-08-15 00:52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毕业生

李 蔚

(三明学院 资源与化工学院,福建 三明365004)

从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方式从精英化教育顺利转型到大众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但从最近几年的招生变化情况来看,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院校,比如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在招生数量上没有出现较大变动,扩招学生主要流向全国地方高校。由于生源数量的增长过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激增,地方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力也史无前例,伴随而来的就业困境也就凸显出来,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与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不吻合是其中的重要原因[1]。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应该是服务社会需要,主要服务地方需要,造福地方,这也是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力量源泉。地方高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一个核心评估指标是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就决定了必须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创建一个新型的符合地方高校发展的系统工程[2]。

1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通过对我国各地方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1)地方高校自身教育环境的局限性;(2)毕业生自身观念和素质;(3)来自毕业生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1.1 地方高校自身教育环境的局限性

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国家投入以及地方发展的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与许多部属院校没有多少可比性,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基础设施,地方高校都明显处于弱势,社会对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认可程度不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较差。同时,由于当前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用人单位的选择较多,容易导致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明显过于苛刻,觉得地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或者对他们没有足够的信心,这无疑会加重地方高校的就业压力[3]。

除客观因素限制外,地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也不利于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1)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化、随意化,很多学生尽管都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在毕业后仍然不清楚自己未来应该做什么;(2)地方高校缺乏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人才,大多数就业指导老师都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并不具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授课形式也过于理论化,偶尔开展一些就业指导讲座也存在组织不到位的问题,就业服务也仅限于一些毕业后就业手续的咨询[4]。

1.2 毕业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的影响

毕业生的自身素质及就业观念也是形成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身能力素质欠佳。有些大学生专业理论水平不足,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实践能力也偏弱,因此他们没有办法给用人单位以足够的信心。二是就业观念的偏差。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容易好高骛远,比如在就业观上存在一些误区,对工作环境和待遇的期望值过高,对自身的定位脱离现实,从而掉入就业困境的漩涡。三是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任何规划,认为任何时候找工作都来得及,没有意识到就业的压力,就业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寻找就业机会的意识,这使他们在这个纷繁的社会中错失了许多就业的良机。四是由于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个性偏执、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因素造成就业困难。

1.3 来自毕业生自身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各种价值观念对毕业生冲击较大,使他们在就业前无所适从。他们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就业机会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经济条件较好,拥有社会资本较多的学生,就业并不是一个大问题,但是有些学生家庭极为困难、拥有的社会资源也相对较少,其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许多学生则倾向于寻找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这些比较稳定的工作,但由于这类单位的竞争过于激烈,求职成功率不高,应聘成本(如报名费、交通费、食宿费等)也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2 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2.1 明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因循守旧,有的还只是停留在早期的低要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与时俱进,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并不清晰。高校许多教材过于理论化,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脱节。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情况,而社会对理论人才的需求量极少,这就使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处于较低水平。随着高等教育目标的转型,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地方高校应长期朝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走出去,引进来”活动,以能力为本位,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实训、实习等环节的管理不能与当前的社会发展脱节,要着力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凸显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5]。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就业的需要,不会降低高等教育的水平,从根本上调整人才供需平衡。

2.2 改革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衡量一个地方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主要可以参考两个方面的内容: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程度和毕业生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此为目标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人才市场上,要想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必须要有一技之长[6]。然而要培养出具有一技之长、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除了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培训外,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2.2.1 加强具有应用型能力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的性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加强具有应用型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应用型能力的教师队伍定义有多种,但是归根结底要建设应用型能力教师队伍可以从两个方向来考虑:一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立。“双师型”教师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教学水平,既能在课堂之上讲授基础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企业实践;二是两种教师分别培养。将高校原有的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型队伍与来自于优秀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又具有教学潜力的教师组成的实践型队伍进行全方位教学指导,各取所长,扬长避短,提高教师队伍的战斗力。要加快应用型能力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积极与企业联系,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具有的高新人才,引进高校急需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潜质的专家;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高校自身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提高教学型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新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要重点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对原有在岗的理论基础扎实的教师重点提高他们的各项实践教学能力,把大部分在岗教师打造成地方高校所需要的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新型教育人才。

2.2.2 加大产学结合力度

产学结合的内涵就是将生产与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所在。地方高校的产学结合主要有校内、校外两种形式。产学校内结合,就是在校内建设仿真实验室,建立配套的设备和环境模拟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技能需求,同时结合专业课程设置,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验理论联系实际的乐趣。而校外产学结合形式,主要是学校由于自身设备条件的限制或者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接触未来就业技能需要或企业需求,而安排学生到校外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训。产学结合遵循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原则,让学生能够在校期间边学边干,提高学习效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当前地方高校所面临的现状来看,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校设备的更新换代也不可避免,地方高校因财政投入不足,无法大量购置与时俱进的先进设备。同时,由于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加大产学结合力度、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成为当前地方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这就要求国家和地方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建立起一批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同时学校应与前沿企业加强联系,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专家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学到真本领,把他们培养成综合素质高和技术应用能力强的有用之才。

2.3 全面改进就业指导教育方法和内容

2.3.1 就业指导应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在许多地方高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偶尔开展几次而已,其实,只有连贯的就业指导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惑,提高其就业积极性,并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就业思想体系。为了达到更好的就业指导效果,就业指导课程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专业指导。这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未来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从事什么行业;二是大学学习规划。辅导员或者专业课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做更为具体的规划;三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科专业指导及大学学习规划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加理性地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四为求职指导。培养学生自我推销的能力,同时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就业政策宣讲、模拟面试大赛等,加深大学生对当前就业政策的理解,提高他们对就业面试的认识,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如何更快更好地找工作。

2.3.2 就业指导形式要多样化

要达到很好的就业指导效果,就业指导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由于社会形势的多变,学生的思想和素质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地方高校的就业指导授课方式也要相应与时俱进,仅仅局限于纯理论介绍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在的需要。因此,教师除了采用传统板书推理和多媒体形式授课外,还要采用让当前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较为活泼的授课方式,如通过师生互动、模拟情景、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加就业指导课程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另一方面,在宏观的职业生涯规划上也可以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等。除了就业指导课程外,地方高校还应通过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专题就业指导讲座,使学生能更加了解社会发展形势、社会需求和企业选拔人才的方式,提高未来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7]。

2.3.3 就业工作信息化,就业指导与时俱进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最为醒目的特征,因此,地方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要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重视信息化就业指导平台的搭建,便利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平台主要指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其他现代通讯技术手段,建立各种就业管理和服务系统,如就业信息公布网站、网上就业咨询平台,同时利用QQ、微博、贴吧、论坛、飞信等渠道达到就业信息的快速更新、传达和收集反馈的效果,使广大同学都能够享受到就业指导所带来的好处,更好地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总之,就业是毕业生迈进社会的第一步,是重要的人生转折,一定要选好路,走好路。作为地方高校的就业工作者,我们应该像周济部长在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的那样,“要用‘走遍千山万水,不怕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不惜千方百计’的精神,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工作。”时刻为毕业生着想,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各项工作。从目前情况来看,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仍然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相关行业需求服务。各地方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1]刘细梅.地方性教学型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陈晓静.从学习科学发展观谈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J].科教纵横,2009(4).

[3]魏自涛.用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就业指导[J].管理研究,2009(7).

[4]周航.大学生就业与创业[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李玉侠.调整地方高校课程体系促进大学生就业[J].招生与就业,2009(10).

[6]向辉.高校传统课程设置模式亟待改革[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7]周世慧.浅谈地方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及创新[J].学理论,2010(3).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毕业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