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会青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高职院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就包括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其中荣辱观教育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对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有重要意义。对高职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也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它表征着社会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与评价尺度。荣誉和耻辱是指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褒贬评价以及人们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感受,即当个人在履行义务之后受到社会的肯定、赞扬,从而内心获得一种价值认同和情感满足,就是荣誉;反之就是耻辱[1]。可见,人们的荣誉感或耻辱感是在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评价、接受社会及他人评价中产生的,当个体行为与所处的社会道德要求一致时,荣誉感就会产生,反之,就会产生耻辱感。荣辱感不会与生俱来,需要正确自我意识的确立,而自我意识的培养需要教育。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育高职生明确何为“荣”,何为“耻”,使高职生自觉进行反思、评判、激励和教育,切实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
第一,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荣辱观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需要。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贯彻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政治任务。高职院校是培养专门职业技能人才的院校,也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阵地。在高职院校贯彻十八大精神就是要把提高高职生道德素质与提高其职业技能紧密结合起来,把做人的教育与做事的教育结合起来。而荣辱观的培养是做人教育的最基本内容。要让高职生懂得基本的荣辱与是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争做引领社会风尚的时代青年。
第二,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荣辱观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进而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得到进一步弘扬。对高职生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提高道德素质,从而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荣辱观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八荣八耻”把人们的社会生活概括为八个方面,为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人民、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等关系提供了价值导向和基本道德标准,并区分出什么为“荣”、什么为“耻”,为人们进行道德评判、选择,实现道德提升,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提供了指南。高职院校大学生荣辱观教育为高职生顺利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性条件。高职学生通过践行“八荣八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可以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据调查,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80%以上的学生能够孝敬父母,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他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互助;60%的学生能够崇尚科学、艰苦奋斗、辛勤劳动。这表明高职生大多数能够能认识并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他们思想健康、积极追求进步,并能身体力行地做些有利于他人、集体、社会的事情。但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的荣辱观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思想信念不明确,认为爱国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个别学生对社会无责任感,对己有利的事做,无利的事便不做,价值取向功利化;一些学生无吃苦、奋斗的精神;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领悟辛勤劳动的意义,不懂得勤劳节俭的价值,只图自己享受,花钱大手大脚;虚荣心较重,不能分清真正的荣与辱;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失去斗志,缺乏恒心和毅力,某些学生在经历失败以后,没有勇气正视自己,精神颓废,意志消沉;有些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素质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重功利轻精神追求;还有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整体意识,不懂协作、互助、奉献,等等。高职生中的这些问题,不仅对高职生自己的成长不利,而且对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可能带来消极影响。
影响高职生荣辱观问题的主要因素为:
第一,高职大学生自我评价较低,自卑心较重。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高考失利才来到高职院校,与考入高等学校的同学相比,觉得没面子,抬不起头。个别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是不能跟高等学校相比的,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甚至认为,在高职院校是学不到知识的。高职生出现这些不良现象,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是不利的。
第二,高职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价值观、荣辱观发生偏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但市场经济的利益性,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精神建设,使高职院校大学生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影响,使他们对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重视不够;受现实主义和功利化因素的影响,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尺度,价值观、荣辱观发生偏斜,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在不少高职生身上存在。
第三,家庭教育的缺陷也影响着高职大学生荣辱观。现在的高职生基本都是90 后,几乎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处于家庭的核心,从小养尊处优,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生活磨练,更没经受过挫折教育,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有的高职生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别人,更缺乏责任感;受社会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庭在培养孩子时重智力培养、轻品格教育,导致部分高职生人格不健全,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因此,正视高职生荣辱观现状,剖析其原因,旨在探寻新时期高职生荣辱观培养的形式与途径,以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
高职院校对高职生荣辱观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塑造校园文化环境以及高职生的自我教育等来实现的。此外,学校的评价和考核也会影响到学生荣辱观的培养。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职生荣辱观培养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职生荣辱观培养的主渠道。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别是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强化实践育人的方式与效果,使高职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使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明确做什么样的人。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注意紧密结合高职生所学专业及就业方向,围绕专业、职业要求的专业技能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养成行为习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塑造荣辱观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在保障教学的前提下,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塑造荣辱观培养的校园文化,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条件,其中荣辱观也是重要的内容。优化校园环境,用清新的校园文明处处影响在校的高职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校园舆论的正误对学生道德行为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校园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部分,社会舆论是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内相当数量的成员对社会现象所发生的倾向较为一致的议论意见[2]。校园舆论通常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校园公共现象作公开的评价来体现。由校园舆论形成的荣辱观氛围,是一种隐蔽但十分强大的控制校园生活的现实道德力量,它影响着高职生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取向。为此,高职院校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自觉提倡、褒扬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美好现象,揭露、批评有悖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不良现象,引导校园形成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舆论评价氛围,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高职生行为选择的标杆。
第三,加强高职生的自我教育。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积极引导高职学生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和意义。激发高职生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在需要,促使高职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动力。高职院校要关注学生的合理需求。恩格斯说:“应该用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3]高职学生荣辱观的培养是在学生的自我需求驱动之下进行的,内心需要越强,学生接受教育的驱动力就越强。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实效,应立足于高职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现实需求,把高职生实际存在的思想困惑、价值冲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让高职生自主参与,从而切实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
荣辱观的提出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做出道德判断提供了选择,“‘八荣八耻’以守法为底线,以服务人民为价值导向目标,呈现出不断递进的道德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够作出适合自己的道德选择。它不仅规定了最高层次的‘荣’的要求,也规定了最低层次的‘耻’的内容;不仅服务人民是光荣的,而且守法也是光荣的。‘荣’为人们提供了积极的价值导向,‘耻’则为人们设定了底线和禁令,引导与禁止相辅相成。”[4]高职院校的学生以荣辱观为指导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实践,自觉主动地从身边小事做起,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以毕业生中的成功典范为榜样,追求理想的道德人格。
总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培养学生荣辱观的新途径,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做贡献。
[1]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35-436.
[2]陈新汉.民众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2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黄明理.论“八荣八耻”荣辱观的伦理创新意义[J].群众,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