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言说到现实的隐喻——清宫剧热播背后的审美心理思考

2013-08-15 00:5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步步清宫影视剧

杨 悦

(黑龙江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从20世纪90年代电视剧《戏说乾隆》、《宰相刘罗锅》的热播,到2011年初创下收视高峰的《宫锁心玉》和《步步惊心》,再到2012年上半年76 集鸿篇巨制《甄嬛传》的家喻户晓,清宫剧似乎从来不曾远离过普通大众的视线。然而,在清宫影视剧火爆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清宫剧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小众化”、“戏说”,走向了“大众”和“现实”。如果说《戏说乾隆》只是逗大家一笑的娱乐产品,那么现下《步步惊心》、《甄嬛传》即便加入了“穿越”、“宫斗”这样的标签,正剧的现实味道依旧显得很浓重。涉世未深的“80 后”、“90 后”们为何能照单全收,甚至把它们和现实生活、职场奋斗相比较,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分析。

一、清宫剧及其类型

作为时下中国电视剧的一个标签,清宫剧或者说清宫戏“是指以清代宫廷政治与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清代帝王及其身边的人为主要对象的影视剧作品。”[1]根据吉林大学王俊秋教授的解释,无论是“正剧”、“戏说”还是“拟正剧”,以描述清代宫廷政治生活内容的影视剧都被纳入清宫剧的范畴。其中主要代表作品有1991年的《戏说乾隆》,1995年的《新月格格》,1997年的《宰相刘罗锅》、《雍正王朝》、《康熙微服私访记》,1999年的《康熙微服私访记2》,2000年的《铁齿铜牙纪晓岚》,2001年的《康熙王朝》,2002年的《李卫当官》、《天下粮仓》、《少年天子》、《孝庄秘史》,2003年的《神医喜来乐》、《少年康熙》、《孝庄秘史》、《皇太子秘史》,2004年的《乾隆与香妃》、《铁齿铜牙纪晓岚Ⅲ》,2005年的《太祖秘史》、《上书房》、《嘉庆皇帝》、《大清风云》,2006年的《大清后宫》、《康熙秘史》,2009年的《苍穹之昴》,2011年的《宫锁心玉》、《步步惊心》,2012年的《甄嬛传》、《宫锁珠帘》、《美人无泪》。从中我们发现,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清宫剧所掀起的收视热潮,其持续时间之长是中国影视剧发展历程中从来未曾有过的。

就内容而言,清宫剧分为帝王戏、后妃戏、公主格格戏以及臣子太监戏等。有讲述帝王治国平天下的《雍正王朝》,也有后宫妃嫔们爱恨情仇的《孝庄秘史》;有“戏说”公主格格的《还珠格格》,也有描述大臣们才智过人、辅佐皇帝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神医喜来乐》等。

大部分的帝王戏,主基调都是正面赞扬的、颂歌式的。清宫剧作品逐渐把帝王打造成一个个勤政爱民、治国兴邦、开拓疆土的正面英雄形象。比如《雍正王朝》,历史上雍正皇帝阴险毒辣的形象完全被颠覆,雍正被打造成一个励精图治、兢兢业业的好皇帝。2011年热播的《步步惊心》虽然有了“穿越”的情节,但从一个侧面依然体现了经历九王夺嫡、失去爱情亲情的“四阿哥”如何实现自己帝王梦的过程。同样,清代后宫妃嫔格格们与帝王、阿哥的爱恨情仇,或是后宫自身的血雨腥风,都会成为影清宫剧足够的看点。至于臣子的内容,则多为历史上的清官廉吏或是著名人物,他们往往是为官清廉、能够辅佐帝王走向治国平天下道路的人物。

二、受众的审美需求

文艺作品不仅可以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而且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视剧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复合体,它既像时间艺术那样,在延续时间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幕形象;又像空间艺术那样,在画面空间上展开形象,使作品获得多手段、多方式的表现力。从这一点上,影视剧利用图像、声音、画面、特效等多种手段展现出来的作品是受众审美需求的反映。

也就是说,受众需要什么样的影视剧,影视剧的创作者就会考虑制作什么样的产品。时下清宫剧的火爆是普通观众审美需求得到满足的结果。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人们因为一部电视剧《渴望》而呼唤社会的真善美的话,那么到了90年代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发生了本质改变。90年代末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变革等给人们的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一方面,人们需要“强者”、“英雄”来理顺秩序,整治腐败;另一方面,“强者”、“英雄”形象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现实心理困顿、迷惑,适应社会变革中阶层分化带来的冲击力,这样的“英雄”形象在清宫剧里能得到满足。因此一批清宫影视剧如《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正好迎合当时人们的心理需要。《宰相刘罗锅》讲述清朝的宰相在兴邦治国方面用智慧、谋略和个人魅力赢得皇上的信任,整治贪官和珅的故事;而《雍正王朝》则用正剧的形式把原本在影视剧中反面形象的雍正皇帝变成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从这个意义上讲,90年代一批以清朝宫廷为内容的电视剧正好符合当时观众的审美需求。

新世纪发展的前十年,中国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权利垄断和阶层分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年轻的“80后”、“90 后”必须适应这样的社会格局。个体想要突破底层的命运,实现理想的目标,除了借助权利阶层的帮助,同时要付出现实沉重的代价。于是“以史为鉴”为他们提供了可参考标本。清宫剧里“正剧”、“拟正剧”甚至是“穿越”都成为借鉴历史的依据。《步步惊心》、《甄嬛传》掀起的收视高峰是人们心理由对“个人英雄”和“强者”崇拜向个人现实奋斗崇拜转变的反映。

《甄嬛传》讲述后宫妃嫔们权力争斗的故事,同时也夹杂着个人的现实奋斗;《步步惊心》和《宫琐心玉》是借用清朝九王夺嫡的历史故事,通过“穿越”的情节,讲述雍正皇帝经历血雨腥风、爱恨情仇如何从“四阿哥”走向王位的,因此也可以说是个人奋斗的故事。清宫剧里个人奋斗的历程要附带着权力争斗和惨痛的代价,这是在现实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认同并努力找寻的答案。

三、传播者打造的审美定势

审美心理学认为,审美定势是一种能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审美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审美心理活动的准备活动,即按一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态度的定向思路进行审美创造和欣赏[2]。这种心理定势用于影视剧作品中往往使受众在观看影视剧的同时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继而影响个体的审美心理及审美需求。审美定势有积极的正效应,它能使主体在认知和评价客观事物时按照一定的模式、有组织地、自发地收集相关信息。因而在影视作品中,传播者往往以文本的形式引导受众的审美心理定势,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意识形态。

比如上世纪90年代《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的热播一方面是观众的需求,同时也与改革攻坚、任重道远的社会时代主旋律相呼应。传播者利用清朝宫廷剧中皇帝及大臣兢兢业业、一心为民的主旋律形象,为观众固定了当时清宫剧中君臣的形象。《雍正王朝》里媒体努力塑造一个勤勉从政13年、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的“好皇帝”形象,这与90年代国家改革不断深入、在困难和矛盾中艰难前行的时代基调相呼应。同样,时下流行的《步步惊心》、《甄嬛传》,传播者目标似乎更加明确,个体职位的升迁、理想的实现似乎都能在清宫剧里找到满意的答案,中国文化的“忠孝”观念从古代的官场到现代的职场,通通适用。

而相比之下,现代文明提倡的“道德”、“底线”、“是非黑白”在古代皇权、官权的争斗中被弱化的没有了踪迹。《甄嬛传》里的女人们没有善良与邪恶之分,《步步惊心》的阿哥们没有好人与坏人的区别。影视剧的传播者们刻意弱化了人对社会的评判标准,而为找不到出路的现实人群提供一条扁平而单一的道路。想要实现理想而找不到出路的个体似乎在清宫剧里得到答案,在深层意识里形成了固定的审美定势,于是35 集《步步惊心》不过瘾,76 集的《甄嬛传》继续登场;《步步惊心》有了续集,而《甄嬛传》的编剧还要继续创作《后宫如懿传》。

四、清宫剧里映射的社会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价值观的终点是理想,是个体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心理学上,个体的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依赖于环境的影响和“榜样”的作用。

影视剧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打造的主要产品,不仅能反映出人们的主体意识,更能够影响普通大众的社会价值观念。影视作品利用声音、图像、画面、蒙太奇等手法打造出来的“榜样”模式被突出、放大,依靠对“榜样”的吸引力,人们自觉地去模仿这些“榜样”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最终“榜样”的作用是使人们内心的需要和准则受到社会的影响,形成个体的价值观。

比如美国大部分影视剧作品,基本反应了以“美国梦”为代表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美国影视剧给普通大众的心中确立的价值观始终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在美国获得更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富裕,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4]这是“美国梦”的主流价值观被诠释的内容。

和以“美国梦”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社会价值观不同,清宫剧的热播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所信奉的社会价值观。90年代以《雍正王朝》为代表描述清朝宫廷故事中帝王开拓疆土、成就事业、英雄主义等,已经逐渐演变成以放弃亲情、爱情和友情为代价得到皇权、官位的宫斗情节。

很多中国年轻人把《甄嬛传》奉为清宫版职场生存法则。后宫的残忍、杀戮、勾心斗角被“80 后”、“90 后”们看成个人向上晋升的必经之路。而向上攀爬的过程也如“甄嬛”般必须依赖“纯正的血统”和他人的帮助。清宫剧里塑造的“榜样”想要实现个人的奋斗目标,必须在皇权制度的刻板模式之下完成,从内心单纯到心狠手辣是实现目标必须付出的代价。“甄嬛”别无选择,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也别无选择。“美国梦”的主流价值观在中国现实社会注定得不到认可。

五、结语

发自上世纪90年代清宫剧的热播,有着深层的社会根源和传播动机,它既反映受众心理需求,又体现受众的思想意识。“皇权”、“臣民”的心理定势始终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人治”观念始终在国人的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王道”、“人治”也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这是《步步惊心》、《甄嬛传》为代表的清宫剧受大众欢迎的心理基础。

和上世纪90年代不同,现下流行的清宫剧,不再以书写英雄、书写人民的丰功伟绩为主要内容,不再信奉民族英雄主宰历史,而是以表现皇族的伟业、帝王的权术、政治智慧为主题,把个体的价值、成败、命运完全附于权利的争斗之上,让“权谋”、“历练”成为清宫剧的关键词。让年轻的“80 后”、“90 后”们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全盘吸收这样的职场、官场生存法则。所以,从一种意义上说,清宫剧在中国的盛行,使“人治”思想、“权谋”文化在历史的书写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显然,这与中国五四运动后提倡解放人、民主、自由的民主思想是相违背的。

经济在发展、历史在前行,现代人的思想也必须跟随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而不断进步,清宫剧彰显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如同一面镜子,值得我们揣摩、反思和改变。

[1]王俊秋.当代影视剧中的“清宫戏”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5.

[2]皮朝纲.审美心理学导引[M].成都: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8:198.

[3]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41.

[4]Boritt,Gabor S.Lincoln and the Economics of the American Dream[M].Illinois: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4:1.

猜你喜欢
步步清宫影视剧
清宫大戏《铁旗阵》改编考述
清宫饽饽桌
步步追问来写话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步步惊心
成长200步 步步“进”心——实施“成长200步”工程培育“和乐好少年”
步步娇
清宫月令承应戏改编略论
清宫端午仪典戏略论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