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视野中的身份认同教育

2013-08-15 00:52黄健毅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符码场域物品

黄健毅,陈 良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一、消费社会的兴起及特征

(一)消费社会兴起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消费能力的降低和消费需要的扩大这一矛盾的积累造就了巨大的危机。20世纪初,福特主义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上述危机,它通过采用规模化、标准化的新型生产制度,使大生产和大市场得到完美结合。随着福特主义的扩大,消费社会悄然形成。

进入60年代以后,福特主义生产制度本身固有的大规模与标准化结构性危机逐渐暴露出来。70年代后期起,具有更大灵活性设备的运用、更节省劳动力生产模式的出现、更具个性商品的生产、更有效引导消费方式的使用,使得消费社会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商品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一种能让消费者得到精神满足的符号。人们面对的不再是“物”,而是整个符号体系。20世纪初,自由主义者提出了消费者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更是“消费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鲍曼与布希亚。鲍曼认为“消费”在建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起核心作用,它强调符号性消费;布希亚将消费物品系统和以广告为基础的沟通系统看作一种正在形成的“意义符码”,这种意义符码将自己的控制施加于社会中的物品和个体二者之上,人们在消费物品时,其实是在消费物品背后的意义,并在此意义中界定社会中的自我[1]110。此后,消费社会正式形成。

(二)消费社会的特征

第一,消费欲望的膨化。消费社会以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为手段,攫取巨大财富。消费社会里,人们的欲望被无限激发,人人都变成了拜物机器,生活的目标就是购置市场上所有种类的商品,消费能给他们带来快感。消费的本质不在于满足生理的需要,而在于不断追求难以彻底满足的欲望。人们已经生活在非常丰裕的环境里,却因受到商品生产者的煽动而无法感到满足。第二,消费品符号化的意指。体现个人风格和独特品味的符号化消费品代替了以使用功能为主的耐用消费品。物品已经成为一种其价值由学科性符码所决定的符号。人们消费时,关注的不是商品的实际用途,而是商品的意义。第三,消费跃为社会再生产环节的主角。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包括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四个环节,在生产社会中,生产起着主导作用,它决定着消费内容以及消费的方式。消费社会里,消费决定生产,决定其它环节。商品已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甚至已过剩。为此,大众传媒和“新的文化传媒人”通过意义联想与时尚制造,引领生活风尚,刺激消费,以期维持生产。消费能力降低,便会出现巨大的经济危机。

二、消费社会中的身份认同

从本质上讲,“身份认同”是具有选择性的,它在强调对象——人属于某一个群体,而不是其他的群体。在消费社会里,人是具有消费能力的符号。人们在消费中界定自己,在自己消费的商品中认出自己,他们在自己的豪华汽车、豪华别墅、名牌服装中发现自己属于“上流社会”的群体,而非“贫穷”群体。

吉恩·布希亚指出,一切物品在社会意义上只是一个符码,人们在消费物品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消费符号。人们消费什么以及怎么消费实际上体现和贯彻了对自己身份的一个认同。因此,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决定了个人在进行消费活动时的选择,人们的消费活动是围绕着自我身份认同进行的。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消费的物品其实别人也在消费,但是消费者自身无意识地说服和强化自己:“我与那些消费着类似物品的人是不同的”。同时人们在消费时强化自己:“这种商品是阶级地位的象征,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能消费得起它”,从而建立自我与商品符号的身份价值关系,进而表明他们与消费这一物品的人是类似的,而与不消费该物品的人是不一样的。消费物品系统和以广告为基础的沟通系统形成的“意义符码”将自己的控制施加于社会中的个体上,决定着个体的需要,人便失去了自由,成为具消费能力的符号。

三、消费社会中的教育

(一)教育的目的:身份赋予

教育身份赋予指的是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完成一段学习经历,获得一张“证书”,其在社会学意义上就获得了一种教育身份。特别是学历社会中,重视学历的含金量,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片面发展和考试战争的激化,教育文凭的身份象征便成了众者所趋之的。此外,用人单位在“买方市场”的优良环境中,过分挑剔地“消费”着教育产品,强化了“拥有高学历者便拥有高收入,便获致高质量的生活”的教育身份“效应”。

(二)教育的场域:充满“符号”

教育场域,即教育中各种元素与矛盾之间存在的多元关系的网络,是影响教育活动中有形与无形的各种元素与矛盾整合的一个范畴,包含的简单元素有物理意义上的物质、人员、无形的意识形态及教育活动等。在消费社会里,教育场域就是一个小型消费社会。在教育场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各种强势符号。显然,有形的物质进入教育之前就已经成为了符号。教育中,意识形态往往通过教育政策控制整个教育过程,而掌握教育“话语权”的教育者是其顺利实施的保障。同窗成了竞争有限教育资源的对手,教育场域成为一个“符号暴力”弥漫的世界。新生从一入学进入教育场域,就注定要归训于教育规则。符合标准的才是常态,顺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那些具有独立性、创造性、个性突出的学生则被视为“思想混乱、令人头疼”[2]92。所以,学生在教育场域中被贴上一个个带着某种“色彩”的标签符号,就像琳琅满目的商品。

(三)教育的结果:没有灵魂的机器

消费社会在根本意义上是一个无限纷繁的世界,也是一个无比虚空的世界;是一个充斥着现象的世界,也是一个毫无内在意义的世界。人们在教育场域中栖居,却又将面对这个世界的无限性和无根基性。因为这个直接的面对,个体的存在渗透了“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是无依据的”的悖论感。这种根本性的悖论感不断被强化,并且形成了个体自我认同的基本障碍。一方面,教育让人们得到更完美“武装”,但近乎完美的“武装”使人们忘记了自己是谁;另一方面,在教育中,没有留下任何能够给学习生活以深刻而有目的感的东西,学生要做的只是吸收符号,把自己塑造成机器。“总而言之,学生们感到自己不过是一些在沿着供应信息和授予学位的教育装配线上行进过程中被灌注知识的物件而已”[3]224。

四、结语

消费社会中,消费主体的人异化为具有消费能力符号的附属,人被规约和训制于一个个身份的场域中,渐忘了人本的追求和生活之意,沦为了攀附与对比的符号。因此,在消费社会中开展身份认同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人们需要通过适当的身份认同教育确定适合自己的身份,避免消费不良符号带来的身份认同困难或者错误问题。

[1][美]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杨广军.符号的批判——消费社会“课堂场域”的“形上”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92.

[3][美]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M].顾建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符码场域物品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称物品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电影符码解读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符码的游戏艺术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群体记忆与精神符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