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2013-08-15 00:45崔海晗潘书波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4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儿童心理

崔海晗,潘书波

崔海晗/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 (辽宁沈阳110034);潘书波/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 (辽宁沈阳110034)。

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而产生,在有效缓解城市用工紧张、推动我国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民工向城市的大批涌入,导致了另一个特殊群体的产生,即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以及健康等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已经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其中,心理问题是对留守儿童产生危害最大,同时也是最能够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长时期置身于隔代监护、他人监护甚至无人监护的生活状态下,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关爱而产生孤僻或抑郁的心理,严重地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全民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社会大背景下,关爱弱势群体,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与时代发展的适应与融合,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已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与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感召下,对体育锻炼在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与分析,对其相关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旨在切实发挥体育锻炼的重要功能,为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内容与质量,促进与维护其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留守儿童群体的成因及生活状态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守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我国地域环境、气候特征等自然因素以及历史条件、人文基础等社会因素,造成了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因人地矛盾的尖锐而出现了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而这个数量庞大的闲置劳力群体,为了维持生计、改变生活现状,大多选择夫妻结伴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一员。在其外出打工的过程中,因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带子女同行,造成了为数众多的儿童滞留农村,引发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据我国权威部门的调查与统计,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接近6000万。

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条件较为恶劣的偏远农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向贫乏,造成其生活质量低下。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长时期地接受“隔代监护”,无法享受与体验来自于父母的关爱,这种“失爱”现实存在,会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根据最新调查统计,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高达57.14%。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已呈现出严重的隐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二、体育锻炼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留守儿童由于成长关键时期的亲情缺失,表现出自卑自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以及暴躁易怒等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若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将会对留守儿童未来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因此,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途径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锻炼具有提升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功能,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新形势下,通过对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引导与培养,促进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的自主生成,将有助于体育锻炼社会功能的发挥,进而在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1.增强生活乐趣,消除自卑心理。体育锻炼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方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功效显著,是广大社会个体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体育锻炼还具有突出的娱乐功能,能够有效激发参与者的愉悦兴奋点,享受生活乐趣。因此,针对留守儿童生活乏味的状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卑心理,积极组织与开展体育锻炼活动,通过有效的手段加以引导,确保留守儿童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体验与享受由此而产生的乐趣,进而有效地改善因生活乏味而造成的生活乐趣缺失的现象。同时,通过体育锻炼归还留守儿童享受生活快乐的权利,使之在内心深处达成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渴望,有助于增强其生活的自信,消除自卑自闭的心理。

2.培养意志品质,提高抗压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体育锻炼的又一重要的社会功能。体育锻炼是一项需要顽强意志与坚韧不拔精神支撑与保障的行为过程,为了获取良好的锻炼效果,需要付诸艰苦的努力。相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乏亲情关爱而造成的心理脆弱,是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引导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切实发挥体育锻炼对于人们意志品质培养的社会功能,促进留守儿童在意志品质的培养与发展上实现质变,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其抗压能力,这对于留守儿童未来的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3.提升团队意识,转化孤独情绪。留守儿童因亲情的缺失而造成心理自闭,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行为孤僻、情绪淡漠,无法与他人达成有效的交流。这种孤僻性格的形成,将致使其无法实现与社会的适应与融入。而体育锻炼另一重要的功能特征在于强调集体意识,尤其是集体性锻炼项目,更是培养参与者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手段。因此,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其团队意识的生成,实现对其交流欲望的唤醒以及交往能力的提升。使之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在集体荣誉的感召下,实现与他人积极自主的交流与配合,由此促进留守儿童孤独情绪的有机转化。

4.丰富生活内容,促进心态和谐。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因条件制约大多凸显出单调、枯燥与乏味的特征,这就导致留守儿童的思维僵化、性格孤僻以及情感淡漠。而体育锻炼所彰显出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及功效显著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充实与丰富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内容,使之成为最有效的调剂品。通过参与体育锻炼,留守儿童备感生活的充实,进而在心态上消除烦躁、趋于平和。这不仅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还能够推动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

三、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途径

1.加强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其参与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基础设施是开展体育锻炼的基础与保障。留守儿童群居的地区由于发展观念的滞后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匮乏,这对于留守儿童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产生了极其严重的阻碍。因此,加强对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应针对留守儿童聚集地区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为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政策的支持与资金的保障,进而为留守儿童体育锻炼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大力开展体育扶贫活动,组织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实现对体育锻炼的常态化参与提供保障。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得到彻底解决。因此,通过有效的手段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就成为现阶段消除留守儿童负面影响最为有效的手段。体育锻炼以其巨大的社会实用价值,理应在此发展与维护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就必须实现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常态化发展。针对留守儿童聚集地分散以及实际状况各不相同的现状,应组织与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体育扶贫活动,诸如希望小学建设、场地设施建设以及器材捐赠等等,由此实现对留守儿童聚集地区不同的发展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与帮助,进而提高扶贫活动的实效性。为促进留守儿童常态化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保障。另外,各留守儿童聚集地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充分挖掘体育资源,因地制宜地组织与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实现与政府扶持、社会资助的有机结合,促进留守儿童体育锻炼的可持续发展。

[1] 谢妮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9

[2] 张艳芳.如何营造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J].新课程研究,2008

[3] 陈晓莺,周辉.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及其优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

[4] 文成蹊.积极心理学:挖掘幸福本源的神奇处方[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2

[5] 袁广锋.终身体育动机、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0,3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儿童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心理感受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六·一”——我们过年啦!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