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塞蒂女性审美救赎观的形成

2013-08-15 00:48张鹏峰
关键词:但丁基督教艺术

张鹏峰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漳州363105)

但丁·伽伯利·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英国维多利亚中期著名的诗人兼画家,一生充满了罗曼蒂克,他的诗画作品也多以女性为主题来探索神、爱和美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女性美为中心,神、美、爱三位一体的女性审美救赎观。美国学者戴维·桑斯琼(David Sonstroem)在其所著《罗塞蒂与淑女》(Rossetti and the Fair Lady)中也认为,罗塞蒂95%的诗歌和98%的绘画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女性美有关。本文试图从当时社会历史语境、家庭环境及宗教救赎思想三方面,来分析罗塞蒂审美救赎思想的形成。

一、社会历史语境

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1836—1901)是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高峰。然而,伴随着以人类工具理性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给英国社会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当时人们的生存困境。在社会生活方面,爆发了持续十几年的英国工人争取政治权利与改善工作条件的“宪章运动”,以及改善民生的“反谷物法”和“反贫民法案”的民众运动;在自然科学的发展方面,19世纪中叶生物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提出,直接撼动了人们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对上帝创造人类的教旨形成威胁,是相信科学还是宗教,便是当时人们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伦理道德观方面,在以人类理性为首的强大力量冲击下,传统的维多利亚伦理道德观逐渐式微,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横行使乞丐和妓女充斥着英国丑陋的城市。正如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其批判当时英国现实的小说《双城记》开头所述:“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我们全都直奔天堂,我们又全都直奔地狱。”[1]在面对失去上帝的混乱而无意义的现代生活,在寻求精神解脱与救赎的渴望中,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在他的《写于雄伟的卡尔特寺院的诗章》(Stanzas from the Grande Chartreuse)诗篇中,揭示了当时人们的精神困境:“彷徨在两个世界之间,其一已死,其二仍无力诞生……”[2]

罗塞蒂就成长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与文化急剧变革的时代。17岁那年,罗塞蒂到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习画。由于他不满学院程式化呆板的画风,他与W.H.汉特、J.E.米雷和T.吴尔纳等青年艺术爱好者一起于1848年创建了“拉斐尔前派兄弟会”(The 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企图恢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以前的那种真实、自然而朴实的绘画风格。兄弟会成员“忠实于自然”的创作理念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逼真的临摹,更重要的是试图再现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和“瞬时体验”[3],激发观众的感性感受。“除了向观众呈现他们细腻的技艺和逼真的实物之外,他们更想让观众体会客观事物中所蕴藏的普遍和永恒的价值。”[3]与此同时,罗塞蒂也梦想借这股清新的艺术之风,一扫当时社会功利主义横行下庸俗的拜金主义以及传统虚伪的中产阶级伦理道德观,企图建构一种全新的、更人性化的审美伦理道德观。他梦想通过艺术独立、自律的审美功能,来弥合人性中理性和感性的冲突,来拯救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异化与物化,达到精神救赎的目的。罗塞蒂在其早期散文诗“手与灵魂”(“Hand and Soul”,1849)中,就体现了他的这种艺术理想:“用你的手与神一起服务于大众……;艺术家应自然、真挚地表现自己的灵魂,并以此来打动观众的心,使其心灵得以净化。”[4]可见,对当时工业化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艺术理想的追求,是罗塞蒂审美救赎思想的诱因。

二、家庭成长环境及但丁的影响

罗塞蒂家庭生活的艺术氛围及但丁思想的影响为他女性审美救赎观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828年,罗塞蒂出生在伦敦的一个艺术之家。父亲盖布瑞尔·罗塞蒂(Gabriele Rossetti)是意大利裔流亡政治家、诗人和学者,是研究诗人但丁的专家;姐姐玛利亚(Maria Rossetti)曾撰写过评述但丁及其作品的优秀论著;弟弟威廉·迈克尔(William Michael)是出色的文艺批评家、传记家,他不但作品颇丰,而且还是“拉斐尔前派兄弟会”创始人之一;妹妹克里斯蒂娜·罗塞蒂(Christina Rossetti)则是当时与他齐名的女诗人,她也曾多次作为罗塞蒂绘画作品的模特,如《受胎告知》(Ecce Ancilla Domini,1849)等。在家庭艺术气氛的熏陶下,罗塞蒂自小聪明过人,少年时代便在译诗、写诗、作画方面锋芒熠熠。所有这些,都为他将来实现自己艺术理念提供了质料条件。同时,由于父亲的影响,罗塞蒂十分崇拜意大利诗人但丁,甚至将自己的原名(Gabriel Charles Dante Rossetti)改为但丁·伽伯利·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由于罗塞蒂翻译了大量的但丁作品,如《新生》等,但丁的人文思想、美学观与艺术理念对罗塞蒂影响至深。在艺术理念与表现技巧上,罗塞蒂继承了但丁“艺术取法自然”的艺术思想和运用意象象征的表现手法,后来他也将这一艺术理念运用到“拉斐尔前派运动”中;在人文思想方面,罗塞蒂沿袭了但丁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权”“人性”,批判腐朽的、束缚人的教会思想,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的人文观;在美学观上,罗塞蒂赞同但丁“上帝(神)是一切美的本源”的审美观以及对女性“灵肉合一”的感性美与灵魂美的崇拜。可见,但丁的人文思想及美学观是罗塞蒂艺术创作与审美思想重要的源泉。

罗塞蒂母亲是一位虔诚的英国国教徒。罗塞蒂在母亲的管教下,自小接受英国国教教义;但与他妹妹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相比,罗塞蒂并没有接受一个完整、正规的宗教教育,于是在青少年时期,他便鄙弃信仰宗教。尽管如此,罗塞蒂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大量运用宗教素材,如宗教的故事、历史以及宗教象征物等。他的头两幅油画《圣母玛丽的少女时代》(The Girlhood of Mary Virgin,1848)与《受胎告知》就是以圣母玛利亚为题材的作品,她也许就是罗塞蒂心目中第一个淑女形象。他母亲自小的宗教教育孕育了罗塞蒂的宗教救赎理念,为他日后诗画作品提供了宗教素材。毋庸置疑,家庭浓厚的艺术气息、诗人但丁及宗教思想的影响,为罗塞蒂艺术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三、罗塞蒂的宗教救赎情结

谈到基督教的救赎观,离不开“原罪”理论。“原罪”是指从亚当和夏娃的被逐开始,凡肉身者,生而有罪。人的降生亦是罪的降生,罪恶与人生俱在。“在这种人皆有罪的前提下,罪就成了人类公有的最一般的特征。人类本身没有办法摆脱似乎已经是人本身自然属性的罪,所以也就只有在罪中挣扎,但是罪伴随的是拯救而不是惩罚。因为西方人所普遍承受的原罪并不是许多人所以为的‘沉重的十字架’……原罪首先伴随着救赎而不是惩罚。毕竟他们的上帝是一个称罪人为义的上帝,他降临世界‘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5]

在罗塞蒂的诗画作品中,尽管他在青少年时期已经放弃他的基督教信仰,但他的作品中大量运用宗教题材,表明由于他在早年深受基督教信条熏陶,在生活和作品中无法摆脱基督教观念的影响。成年后,他的精神追求转向对爱情、美和艺术的追求,诗歌中表明了他对上帝的怀疑和嘲讽,表达了人类要依靠自己来拯救自己而不是依赖上帝的人文观以及济慈的“beauty is truth,truth beauty”精神追求。依据戴维·桑斯琼的观点,“尽管罗塞蒂不再信奉基督教,但基督教的一些礼仪和教义的承诺仍深深吸引着他。因此,……他从基督教里借用了他认为有价值的元素融入到他的艺术中,如基督教的语言、基督教某些思想和宗教场景等,借以表达作品内在更深层的蕴义”[6]。

因此,在罗塞蒂的作品中,尽管他鄙弃了宗教的救赎观,但却深受其影响,从而转向诗画艺术中以女性为主题的审美的精神救赎。他的诗歌作品,“The Blessed Damozal”“The Portrait”“Ave”和“For an Annunciation:Early German”都表达了罗塞蒂诗画艺术中女性的拯救角色。在诗歌“The Blessed Damozal”中,天堂的圣女希望能够拯救她在人世间的情人,她唱道:

“我希望他能来找我,

他会来的。”

她唱道,“难道我没有在天堂为他祈祷?”

……

“我会向上帝请求,

希望我能够和他:

在人间一样相知相爱,

将人间那一刻,化为天上千年,

和他一起,直到永远。”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到但丁的作品《神曲》中比阿特丽丝(Beatrice)领着但丁去见上帝时的影子。同样,在作品“AVE”中,罗塞蒂同样赋予女性崇高的拯救者的地位,他歌唱玛利亚:

“你是三位一体的女性,——

神的女儿,

从畜栏到十字架耶稣基督的母亲,

圣灵的妻子。……”

不难看出,在罗塞蒂的作品中,女性作为拯救者的角色占据着重要位置。美国学者戴维·桑斯琼在其书《罗塞蒂与淑女》中这样评论道:

“没有人能确定为什么罗塞蒂对窈窕淑女如此着迷,并把她们当成自己灵魂的拯救者。我认为,在他拒绝了基督教的精神慰藉之后,年少的罗塞蒂往往用幻想来弥补这一精神空缺。于是在梦幻中,罗塞蒂发现了比阿特丽丝(Beatrice,意大利诗人但丁作品《神曲》中的女主人公)和圣母玛利亚,她们自然也就成了他精神世界的救世主。此外,当罗塞蒂把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爱情观,即把女性当作自己在天国里的拯救者,运用到自己身上时,这除了满足他精神上的幻想和宗教诉求之外,还满足了他对异性更广泛的需求。”[6]

依上所述,罗塞蒂的女性审美救赎观深受当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家庭成长环境、意大利诗人但丁以及宗教救赎观思想的影响。在他鄙弃了西方传统的上帝拯救灵魂的救赎观之后,便萌芽了通过艺术的形式,以强调女性美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内容,以歌颂女性美为救赎之路,并逐渐形成了他日后的艺术作品以女性美为中心,神、美、爱三位一体的女性审美救赎思想。

[1]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

[2]钱青.英国19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79.

[3]McGann,Jerome.Dante Gabriel Rossetti and the Game That Must Be Los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322,318.

[4]Dante Gabriel Rossetti.The Works of Dante Gabriel Rossetti(1911)[M].London:Ellis,1911:549.

[5]杨慧林.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35.

[6]Sonstroem,David.Rossetti and the Fair Lady[M].Middletown,CT: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1970:28,20.

猜你喜欢
但丁基督教艺术
年老的画家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爆笑街头艺术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