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倦怠初探

2013-08-15 00:50胡智惠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大学大学生专业

胡智惠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一、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不容忽视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并且伴有以下表现:生理上,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学习精力不够,对所学课业和学校活动热情消失;情绪上,呈现出一种消极状态,对学习没有兴趣和热情,同时情绪不稳定,经常觉得沮丧、失望,情绪低沉;行为上,课堂上不主动积极配合老师,不举手发言,甚至逃课,对学习漠不关心,个人成就感低落,对同学、朋友态度冷漠和疏远。

2005年9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针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公众形象”的调查报告,该项报告证据显示,公众普遍认为: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精神萎靡不振、有的甚至存在自杀倾向;学习态度比较好的比例,只占被调查人群的8.5%;大学生的追求已经悄然发生改变,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成为很多大学生的追求;公众眼中的大学生形象己经急速下滑。可见,在社会公众的眼中,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回顾高考制度恢复后八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刻苦读书,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而再看看现在的大学生,他们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不得不让公众表示一定的担忧和失望。

另据一项调查显示,逃课似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家常便饭,不管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还是二三四年级的老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逃课现象,只是逃课的程度不同罢了,高年级的学生要比低年级的学生逃课现象更严重。《中国青年报》在2002年l月22日刊登的另一项调查显示:不同类型的课程,学生的逃课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逃课率相对较低,分别在25%和20%左右,而很多学生在一起上的公共课,像思想品德与修养、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等科目的逃课率则超过50%。某些高校中,厌学的学生比例近一半,他们基本上都是由于不喜欢所学的专业,更有甚者,则选择退学。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状况不够理想,出现了学习倦怠的现象。由此,人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今的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为何会变得如此之差?在他们身上为何没有见到学生该有的学习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为什么会对学习缺乏必要的动力?导致了他们学习倦怠的原因何在?

从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学习倦怠的大学生已经表现出很多负面的行为,这些行为和影响主要有: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首先,学习倦怠,对所学的知识不上心,导致学习成绩差,学业水平低,专业素质差,并进一步导致综合素质差,进而造成学习的整体动机不强,学生产生逃学、弃学的现象,从而荒废了学业。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的艰辛历程,终于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却没能好好珍惜而失去了这个机会,让人不禁感到遗憾和惋惜。再者,学习倦怠,在心理和情绪方面让学生经常感到失望和沮丧,自我效能感比较低,成就感低落,这样导致他们没有勇气去挑战更多更精彩的机遇,自卑感就油然而生,长此以往,也会产生失败感。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首先,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在这里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所有的学生,学生在这里利用课堂、图书馆等汲取对自己最有益的东西,大学校园里最多的应是那一群群拿着书本不是去赶着上课就是在从自习路上回来的莘莘学子们。可是,现实的大学校园并不是我们认为的这样。学习倦怠导致很多学生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要不然就是逃课在宿舍打游戏,我们见到的已不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祖国未来的希望,而是很多慵懒的面孔。这对于学校的学风、校风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大的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说,如果用人单位把这样的学生招进自己的单位,学生把这种不良行为和态度带进工作环境当中,不但自己工作不积极上进,还会影响其他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给用人单位带来消极影响。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探究

既然学习倦怠对大学生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不禁让人思考,如今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原因何在。

(一)社会根源

1、大学生的压力大。随着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人们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各行各业的竞争都相当激烈,即将踏上社会的大学生们压力也比较大。例如,来自家长和亲人的压力。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大,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上各种类型的补习班,孩子们从小就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反感的情绪。也有些学生即使非常努力认真地学习,可就是学不好,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内疚、痛苦的情绪。再如,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难。刚踏出象牙塔,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怀揣着自己的理想试图在这个社会的大舞台上大展拳脚,可是现实似乎并不是他们期望的那样,总是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不是成绩不达要求就是能力不够,一次次的就业挫折让他们一次次受到打击,从而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社会角色定位。笔者搜集的有关学习倦怠的调查研究发现:女生学习倦怠的比例要比男生多得多。探究背后原因,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起着一个重要作用。在我国古代就把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作为女子最重要的品德。虽然社会在慢慢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一步一步地转变当中,但是现代社会中,女性还是没有和男性站在一个非常平等的台阶上。在很多方面男性都比女性占优势。这就对女大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产生了影响,更多的女生认为没有必要在大学刻苦用功的学习,即使成绩非常优秀以后也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他们更希望以后能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享受家庭的温馨。

3、大学生生源地域差异。每个学校都存在来自经济水平不同的各个地区的学生。在人们的想象中,从边远地区出来上大学的学生似乎应该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更加珍惜大学的时光,很少会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然而,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来自边远地区有学习倦怠现象的学生比例要高于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比例。这出乎人的意料。挖掘背后的原因,根源可能是来自贫苦农村的学生容易产生失落、自卑等心理。这些学生过去在自己的家乡为了摆脱贫困以后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埋头苦读,除了学习之外,很难发展什么其它的技能。待他们带着理想来到大城市后,忽然发现,社会是多么的五彩斑斓,除了书本学习以外还有很多很多其它的技能可以发展和学习,而自己却对这些知道的很少,自己和城市里的孩子的差距不仅仅局限在经济上,还有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距。由此,自卑、失落的心理油然而生,过去的那份冲劲慢慢变得没有那么强烈了,学习的动机没有那么强烈了。慢慢地,他们爱上了上网、打游戏、睡懒觉,学习成绩也一天不如一天。最终可能厌学而放弃学业。

(二)学校因素

1、学习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的场所,好的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每天上课在教学楼,自习在图书馆,吃饭在食堂,运动在操场,休息在宿舍,生病了去校医室,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内度过,只有好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学得舒心。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国人口的增加,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化,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原有的设施显得陈旧,环境和空间变得拥挤。据了解,很多学生对大学的整体环境不满意,图书馆的图书数量和种类偏少,自习教室拥挤,食堂的饭菜口味不好,宿舍没有安装空调等,这些问题积累起来就是学生对整个学校的不满,这样的不满情绪很容易扩散到学习,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动力降低,学习兴趣减退,对大学生活感到失望,从而产生学习倦怠。

2、教学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

(1)教学管理松散、学习风气较差。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松散是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学管理松散表现在大学课堂纪律管理不严,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松散,学业考核不严格等。高考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和重视,很多国人认为只要高考能考到好的学府,以后的工作就不用愁不用烦了,即所谓“一考定终生”。当学生真正进入大学以后,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他们,于是混日子、浪费大把的宝贵时间,他们认为大学即使随便混混,随便学学,最后肯定也能毕业的。这些学生过去在中小学习惯了被老师、家长安排和监管的生活,到了大学缺少学校的监督,想靠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来学习几率实在不大,这就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学业的荒废。学校的学习风气差,影响的不是一个两个人,对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都造成了负面影响。有关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学校的学习氛围不满意,认为学校的学习氛围不浓厚。

目前,中国高校进行学业考核的主要方式还是以考试为主,很多内容都考察的是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考过的考试。所以很多学生平时上课心不在焉,逃课,甚至一学期几乎就不上什么课,但最后只要背背老师划的重点,就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考试作为考核形式的一种有它自身的优点,便于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统一安排,省时省力。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仅有的单一的考核方式,还是存在很多弊端的,我国目前的考试很少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迁移能力的考核,缺少对这些能力的考核就会缺少对这些能力的锻炼。所以我们高等教育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并不是很高。考核方式单一,没有在学生学习上真正起到督促作用,使学生对学习怠慢,产生学习倦怠现象。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滞后。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在我国学校的课程计划中,设置了学科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两种课程类型,而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科类课程与综合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学科类课程占了大多数,综合实践类课程开的较少,而这样的课程才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合理的课程设置应兼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科特点。人类在不断进步,社会在持续发展,社会文化不断更新,而我们很多教科书却修订的不及时,很多陈旧老套的知识还教授给学生,容易让学生丧失兴趣,产生学习倦怠。有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对课程设置不够满意。

(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大学是一个开放学习发展多方面智力的地方。大学的学习更具专业性、深入性和研究性。“大学生学习的艰难性主要表现在要求学生从高中阶段的以记忆和应试学习为主要方式的相容性学习向以自主思考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方式的剧变式学习的转变”。所以,大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性能力、开放思维,给学生更多的锻炼自己多方面能力的机会。但是,实际的大学教育仍是以课堂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而对空间运动、人际、内省、自然探索等现代社会更加注重的能力发展不够重视。教师只是一贯的灌输,学生只是划划重点,考前背背,考完什么都不记得。所以大学生本身就有很多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不满,普遍认为教师上课的创新性比较低。

(三)个人因素

1、学习动机

查阅有关文献,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献身科学、对知识本身感兴趣、报答父母和谋求好工作等。为了追求真理、追求科学而学习的大学生只占到十分之一,为了感恩父母、报答父母的大学生占到四分之一左右,而为了毕业后能找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学习的大学生占到近一半。很明显,很多大学生都以找到好工作这个十分现实的事作为自己的学习目的,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和功利性。在这样的价值观的驱使下,大学生把学习看成谋求工作的工具,把成绩看成寻求职业的手段,大学成为了他们就业锻炼的场所,大学传授给学生的是如何谋求更好的职位。

2、学习主动性

结合相关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普遍不强。有近八成的学生表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不确定自己是否会主动学习,而仅有二成左右的学生表示会自觉主动的学习。可以发现,我国的大学生并不认为自己应对学习负全部责任,学习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小学学习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大学学习更加具有弹性,没有人监督,没有人提出硬性的要求,大学生可有大量自由安排的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学到知识得到提升全靠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刚进入大学的学子们习惯了过去的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习惯被动的学习,即使有大量的空余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合理制定学习计划。搜集有关数据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制定了学习计划,但没有按计划执行;有近三成的学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而制定了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执行的连一成都不到。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习计划性比较差,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而有一部分对自己要求低、缺乏上进心的学生则整天打游戏、看电影、聊天、闲逛等,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空余时间多选择上网打游戏、聊天、看电影、打扑克、睡觉或逛街等。这种懒散的生活方式不仅占用大量的时间,也使学生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学习,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不到知识,更学不好学习方法。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学习方法普遍掌握得不够好。有很多大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很少,而真正能掌握大学学习方法的人则少之又少。

3、专业兴趣

大学生进入大学最主要的就是学习自己专业的相关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发展专业技能。专业对大学生以后就业的领域和方向影响很大。但是有关数据显示,约一半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有的后悔自己选择的专业,有的对自己所选专业持怀疑的态度。实际上,很多学生的专业都是父母或老师帮他们决定的,并不是他们自己感兴趣或喜欢的专业,在确定所选专业之前,很多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的了解,不清楚专业的特点及发展前景。有的学生习惯了自己的事都由家长来决定,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在哪方面更具优势,不知道自己具有哪方面的潜力。有的服从调剂的学生,所调剂的专业是他们没有任何了解的专业,他们很可能对新的专业一点兴趣都没有,而这时再想转专业又非易事。学生在毫无吸引力的领域学习,非常容易产生学习倦怠,从而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上,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4、人格因素

性格外向、容易与他人相处、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学生不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而性格内向、人际关系差、情绪易波动、心理较脆弱的学生则易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遇到什么事都有家长帮着护着,他们常常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我中心的意识比较强,对自我定位较高,同时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当他们开始独立生活,自己不得不去面对一些生活中的波折时,往往表现出无助和无奈。但是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社会适应能力差的、心理脆弱的的人很快就会被别人甩在后面,较高的自我定位和面对实际问题所表现出的无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们心理上形成一种不平衡,变得更加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感和失落感更加强烈,严重的甚至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三、建议

大学虽然只有三、四年的时间,但是这短暂的几年却是人生旅途十分关键的阶段。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个人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反省,不同的教育在不同阶段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如果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一种教育脱节,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甚至无法弥补的。因此,只有这四个方面都得到足够的重视,形成一个教育的完整的体系,才能关注到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品质品德等多方面的发展,才能有利于减少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使我国高等教育迈上更高、更好的台阶。

[1]杨丽娴.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

[2]张璇.我国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现状[J].中国电力教育,2011,(8):162-163.

[3]陈燕.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刘春霞.关于高等院校贫困生工作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9):84-85.

[5]许科红.大学生个性因素的聚类分析与教育管理[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3):177-178.

猜你喜欢
大学大学生专业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