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性治理: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路径选择

2013-08-15 00:50许艺妍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政府大学生

许艺妍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0 引言

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投资被认为是低收入、高收益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缺乏工作经历和经验,缺少实务性的技术和工作技能,却长期处在就业难的困境中,这警示着人力资本投资正在遭遇高投入、低收益的人力资本投资悖论[1]。一般来说,就业问题要受到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客观经济环境、求职者就业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政府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调控者,应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化解大学生就业危机,成为本文研究的视角。

1 回应性治理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契合

1.1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供给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各个高校多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主,特别是经济管理类、法学类等学科更成为热门专业。以经管类为例,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经管类1998年本、专科生招生数仅为159 207人,而到2010年的招生数达到1 769 038人,11年间整整翻了11.11倍。据麦可思公司2011年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生失业率最高的专业前十名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金融学、市场营销等热门专业均榜上有名,而地矿、交通等工科专业就业率与薪资则持续走高。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体现在“就业难”上,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还存在着“招工难”的问题。这种“招工难”更多反映出来的是劳动者的知识结构、能力与岗位的不匹配[2]。许多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集中表现为实务应用能力不强、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所学技能与工作要求不对称等。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仅有11.7%的学生有实习经历,其中包括那些并未真正有实习经历而只是找关系盖章作假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参加过实习的学生,北大校长助理黄桂田曾做了一个小规模的调研,称80%的学生实习都是去跑腿打杂,并没有真正融理论于实践。

3)大学生的求职意愿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3%,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1%,两倍于中西部地区本、专科均为32.3%的人才吸引力指数。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多数追求高工资、高职位,没有对自己正确定位,缺乏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对于中小企业、偏远地区的工作存在偏见,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当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时,就选择考研、考公务员来缓解就业压力[3]。如此盲目的就业意愿,造就了国企、外企、公务员考试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招聘摊位“门可罗雀”的矛盾现象。

1.2 回应性治理与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契合

1)回应性治理的内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发展,“治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在西方兴起。回应性治理作为公共行政改革的第三种类型,它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也有异于新公共管理[4]。回应性治理模式更强调多种形式的公共问责性。回应性治理是对公众的需求和所提出的问题做积极敏感的反应和回复的过程,是基于“政府—社会”二元范式下,以政治公正性和社会可行性的公共政策输出为主要途径,对公众需求的选择与整合,实现对社会需求的引导和满足[5]。回应性治理注重公众与政府的双向互动,是民众意愿与政府行为的互动选择,并通过全方位的公共问责制对民众和社会进行回应,与公共行政所应具备的公平、平等、责任、人文关怀等价值向度相契合。

2)回应性治理与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契合。一是与满足大学生需求、维护社会稳定相契合。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人才储备,促进大学生就业,满足公众多样性的需求,是增强社会安全感的重要稳定器。一方面,政府作为民众权利的代理人,需要构建为民众提供反馈意见的多种途径,通过政府对社会和人民的回应,来满足民众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对自己权益诉求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也迫切需要政府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更多地考虑民众的权利和愿望。回应性治理实际上就是国家权利向社会的回归,还政于民,这正好与公众的社会需求相契合。二是与追求公共政策的公众满意度相契合。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构建,旨在回应社会公众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安全需求。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平台,制定相关鼓励、引导政策,立足公众的现实利益需求,与其进行互动、协商,提高公众满意度。这与回应性治理追求的重视与社会、公民的有效沟通、工作变得主动和富有预期性相契合。

2 回应困境:政府调控不足,引导机制缺失

2.1 政府引导机制不力,人才供给机制失衡

自大学生包分配制度取消以来,高校毕业生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但是,我国市场经常仍然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期,旧有的计划安置的用人机制在一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家垄断行业中依然存在,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人才市场不能互相贯通。与此同时,在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方面,鼓励引导就业市场与大学生信息互通的制度不够健全,信息不灵,供需渠道不畅,使得“想就业的无业可就,想招工的无人可找”的现象经常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区域、行业中供给失衡更为突出。尽管我国近年来制定了许多引导计划,诸如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由于政策执行不力,受益面不大等原因,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孔雀东南飞”现象仍然没有转变,人才供给严重倾斜。并且鼓励中小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或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工作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也造成行业人才供求严重失衡。

2.2 就业服务市场不完善,就业指导不力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政府部门在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服务意识相对比较欠缺;在制定服务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政策时,没有制定专门预算,亦缺乏鼓励引导民间职业介绍机构的发展,就业服务平台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公布,市场的工资水平、职位空缺等信息不透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效率较低。此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往往趋于简单化,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多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工作内容仅局限于就业政策介绍、就业信息发布、就业程序办理、就业信息汇总等,忽略了大学期间尤其是大一到大三的就业知识教育、职业生涯指导与综合素质塑造,致使大学生在毕业阶段的求职中就业目标不明确,并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和岗位技能而常常失去就业机会。

2.3 高校人才培养缺乏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大学生就业难反映出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需求的市场化与滞后的教育体制之间的内在矛盾,问题的实质是在当前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是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往往不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根据麦可思《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的不匹配率高达31%,大学生寻找工作多与本专业无关,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大学四年期间的学习收益较为低下。

3 回应与选择: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路径

回应性治理要求政府对公众的需求有合理的认识与及时的回应,并通过“反应—回复—再反应—再回复”的方式来实现治理[6]。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构建“反应—回复—再反应—再回复”的完整机制,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中“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以及“大学生能干什么”的诸多问题。

3.1 制度引导,破除就业市场与需求的壁垒

1)高校改革,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大学生。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基地,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从源头抓起。政府应该叫停高校扩招政策,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学生应相应缩减[7]。高校专业设置应该立足于市场需求,建立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相结合的办学评价体系,根据产业结构的转型,更多培养工科学生,以满足市场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改变现有的基础性课程单一讲授的方式,增加讨论性课程以及技能、实际操作等课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动手能力,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政府助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学生属于高素质人才,而我国劳动力就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要促进大学生就业,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市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纳能力。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制造业是国家立国之本,而具备丰富的人力资本的大学生应该投身到为制造业服务的配套服务业中。以信息服务业为例,鼓励相关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或维修中心,为自己产品先行研发或售后服务,进而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大学生就业。

3.2 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大学生就业主渠道

1)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环节。扶持中小企业,政府应该致力于推动实施以减税为重点的各项政策,加强优惠政策的针对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同时抓好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的落实,以政府为强有力的后盾,坚定中小企业主的信心,进而推动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使大学生就业形势得到改善。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涉足的产业领域越来越广,定位越来越高,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通过科技创新和品牌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命力,亦为大学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应具有大量吸纳具有丰富人力资本的大学生就业的能力。政府还应为中小企业制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诸如每招收一名大学生,可以相应进行小额减税;对于建立自身研发部门的企业,亦可给予减税优惠。

2)优化现有引导机制,合理调控大学生就业。政府作为市场调控方,负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责任。各级政府应认真落实一系列保增长、促就业措施,真正了解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合理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同时扎实开展就业服务活动,搭建大学生就业平台,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并办好各种招聘会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下基层、西部计划等政策,大幅提高受益面,加大鼓励措施,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兴趣与能力,积极开展各类就业指导以及创业培训、特殊技能培训等活动[8],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

3.3 社会积极回应,建设就业市场运转平台

1)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实习平台。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消费者,而在招聘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都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这无形之中拒大学生于就业市场门外。此外还有部分企业认为大学生“眼高手低”、“责任心不足”,这使得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以至于出现大学生感叹所学知识无用武之地,而企业又处在无人可用的矛盾局面。这里最需要的就是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给予大学生更多的信任,为其提供实习机会,促进大学生知识的提升,这也是为企业自身的人才需求做准备。

2)净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加强就业市场的监督与管理,严格管理各类中介机构,严惩欺诈性中介机构,整顿就业歧视问题,维护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转。要大力促进就业供求信息的通畅,完善人才市场的各项服务措施,构建公平、合法、开放的市场就业环境。同时还需要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注重大学毕业生就业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合理择业解决后顾之忧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9]。

3.4 大学生合理定位,提高就业竞争力

正确的定位,是在就业市场中不随波逐流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应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切忌好高骛远。要根据市场需要,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提高相关技能,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要摒弃传统的择业旧观念,明白职业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盲目追求高薪、高福利;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能够发挥自身作用的地方去。对于有创业理想的大学生,则应合理规划,找准市场切入点,通过合伙创业或组建公司等方式,促进自身就业,也带动更多大学生的就业。

4 结束语

政府的回应是推动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通过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政策,深化改革高等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均衡,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担责任,必将进一步缓和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1] 黄娟.略论人力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7-48.

[2] 张宏,郝天资.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现状悖论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6):11-12.

[3] 刘润秋,赵雁名.人力资本投资悖论与适度人力资本投资[J].经济体制改革,2011(1):55-56.

[4] 叶晟婷.提升回应性——服务性政府治理模式的本质要求[J].经济师,2009(4):12-13.

[5] 钟洪亮.回应性治理视角的城乡社会保障[J].重庆社会科学,2008(3):125-127.

[6] 彭科.回应性治理:公共行政的第三种类型[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1):53-56.

[7] 罗丹.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的特点及影响研究——专业变化的视角[J].民办教育研究,2007(2):19-23.

[8] 应志坚.大学生创业教育之我见[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9-51.

[9] 阎海波,张德高.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3-105.

猜你喜欢
政府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用“打包法”衡量政府投入不科学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政府必须真正落实责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