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瞿秋白的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研究

2013-08-15 00:54王丽媛
传播与版权 2013年7期
关键词:大革命办报瞿秋白

□ 王丽媛

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大革命时期,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瞿秋白从事了诸多的新闻活动,并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新闻活动实践经验和新闻思想对我国当前新闻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大革命时期瞿秋白新闻活动述略

1923年党中央决定将《新青年》改组为季刊,并于6月15日在广州恢复出版,由瞿秋白担任主编。瞿秋白亲自为《新青年》题写了刊名,设计了封面,他不仅负责季刊的组稿、编稿和写稿工作,还负责刊物的美术设计、编辑校对和印刷等工作。复刊出版两期之后,瞿秋白暂离《新青年》季刊主编岗位,1924年7月《新青年》再度休刊。1925年4月,中共四大决定将《新青年》季刊改组为月刊发行,仍由瞿秋白担任主编。瞿秋白把改组为月刊后的《新青年》第1期编成“列宁号”特大刊,在《新青年》的终刊号上,他又策划推出“世界革命号”特大专刊,更集中地宣传和阐释了列宁和列宁主义理论。瞿秋白把党的三大、四大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为组稿编刊的一个重点,全面、深刻地阐释了党的指导思想和政治理论主张,使后期的《新青年》真正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但是,由于人力不足和经济上的困难,《新青年》实际上沦为了不定期刊物,直到1926年7月因北伐战争而停刊,一共仅出版5期。

在主编《新青年》的同时,瞿秋白创办并主编了中共中央另一份早期的理论刊物——《前锋》。《前锋》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16开本,实际上出刊时间较短,前后7个月只出刊3期。从时间上来看,大革命时期瞿秋白担任《前锋》月刊主编的时间仅有两个月,其间,他较多地从实际出发,运用材料调查和数字统计等手法,剖析帝国主义侵华的事实,宣传党的三大确定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指导和推进国民革命。

1925年5月30日,英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面对骇人听闻的“五卅惨案”外国人在华办的报纸,如英国控制的《字林西报》、美国操办的《大陆报》站在帝国主义反动立场,污蔑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挑拨离间,颠倒黑白。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为了遏制中国人民的舆论,1925年5月 30日出版了铅印宣传品《诚言》,它诬蔑中国学生,胡说苏联对中国有野心,为英帝国主义开脱美化,共出3期,张贴散发100多万份。中国人自己的报纸像《国民日报》、《申报》、《新闻报》等上海九家大报对“五卅惨案”报道态度冷淡,舆论沉寂。而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青年》月刊和《向导》周报,发行周期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面对群众汹涌澎湃的反帝怒潮,创办一份日报加强宣传和推进群众的爱国运动变得尤为迫切。

为及时报道事件真相和运动形势,指导群众斗争,《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于上海应时而生,瞿秋白任主编,以工人和市民群众为读者对象。瞿秋白重视新闻报道,注重文章的通俗性、群众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出版10天就达到日销3万份,每日收到读者来稿来信数以百计。从形式上看,《热血日报》是一份竖排、铅印、4开4版的通俗性政治小报。由于其激进的言论、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以及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政治立场,为奉系军阀所不容,6月28日被迫停刊,一共出版24期。但它却是迄今能看到的中国共产党党报史上第一份日报,在“五卅运动”中起到了巨大的宣传、组织和指导作用。

《向导》周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1922年9月创刊于上海,由蔡和森主编。1927年4月,中宣部和《向导》编辑部随中共中央机关由上海迁到汉口,中宣部主任和《向导》主编开始由瞿秋白代理。在社会环境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瞿秋白为端正《向导》出版方向,保证其正常出版倾注了极大的心血。7月18日,由于汪精卫叛变革命,《向导》周报在出至第201期时不得不停刊。

二、大革命时期瞿秋白的新闻思想

在大革命时期这一特殊的社会大背景下,瞿秋白从事了很多的新闻活动,创办、主编了多种刊物,多年的办报实践,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闻思想。具体来说瞿秋白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1920年10月至1922年底,瞿秋白作为《晨报》和《时事新报》的特派记者赴苏俄访问。其间,他曾两次与列宁交谈,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了深入的认识。1923年初瞿秋白回国后,主编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刊物《新青年》和《前锋》。当时,中国大革命由兴起阶段进入发展时期,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在编刊过程中,瞿秋白站在时代的高度,分析中共国民革命的形势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提出并阐明国民革命中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党的早期政治理论刊物在传播马列主义方面应有的作用,积极指导和推进了中国革命发展。他是十月革命之后中国记者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报道红色苏联的情况,加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注重报道运动形势,正确引导斗争。大革命时期,瞿秋白的新闻思想具有较强的斗争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热血日报》。《热血日报》设有《社论》、《本埠要闻》、《外人铁骑下的上海》、《国内要闻》、《舆论之制裁》、《国际要闻》等栏目,分别对上海、国内其他地方以及世界其他民族反帝斗争运动进行报道,正确分析运动形势,进而引导革命斗争。在《热血日报》的一篇报道中,瞿秋白痛斥帝国主义的罪行:“上海岸边停泊着英日美法意的舰队,华租交界处架着机关枪;汉口的英日海军陆战队枪杀20多名工人市民;九江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也开上了岸;在青岛日本军舰命令温树德的陆战队枪杀中国工人……”面对各地帝国主义的暴行瞿秋白号召中国人“奋起示威反抗”,并断言“北京、济南、汉口、九江、长沙、南京、徐州等全国各地参加运动的几千万民众已经是胜利的基础”,鼓动和引导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

第三,重视读者,密切联系群众。瞿秋白认为党报党刊的读者是广大的劳动群众,故其内容应该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应该是劳动群众真正读得懂、听得懂的报纸。在报纸编辑过程中,瞿秋白还十分注意文字的通俗化,通常使用口语甚至方言。他说:“一定要用口头读出来普通工人可以懂得的话来写……”在《热血日报》的编辑中,瞿秋白还采用了不少的民间文学形式,如五更调和十二月花名。此外,他还认识到要办好报刊,就应该依靠人民的力量,走群众办报的路线方针,因此,他特别注重对群众通讯员的培养。在主编《热血日报》时他平均每天收到的群众来稿有一百余件之多。为了密切联系群众,他还号召报纸通讯员组织读者读报会。

三、大革命时期瞿秋白新闻思想及借鉴意义

大革命时期瞿秋白的新闻活动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意义非凡,对于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革命时期瞿秋白的新闻思想至今对如何办报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第一,办报应以马列主义为导向。不管是主编《新青年》还是《前锋》、《向导》、《热血日报》,瞿秋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时至今日,虽然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主导地位早已确立,但它仍面临着许多国际思潮的挑战,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全球化”等。国内也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分裂论”等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依然不可懈怠。作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报刊必须毫不动摇地以马列主义为导向。

第二,报纸应该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瞿秋白主编的《向导》周报,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宣传党的二大纲领;《新青年》和《前锋》论证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的正确性,并积极宣传党的三大、四大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五卅运动”中创办的《热血日报》结合党的中心工作,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宣传理论和指导实践是党报党刊的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党报党刊应该主动发扬党的革命传统,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将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工作的首要位置。

第三,办报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办报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走群众办报的路线,从报纸内容、语言风格、报道形式等多方面密切联系群众;注重群众通讯员的培养,扩大报纸影响力。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就是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成功案例,自发行十天就达到了日销量3万份的成绩,且平均每天收到群众的来稿来信一百余件,甚至有读者不顾自身安危,义务推销报纸,为报馆捐款等。实质上,走群众路线不仅是党报党刊占有市场的关键,也是党报党刊发挥应有作用的根本途径。

大革命时期,民族危亡之际,各界爱国志士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瞿秋白参加多种新闻活动,以笔为利器,与民族的压迫者和侵略者肉搏,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对当今的办报活动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1]周小红.瞿秋白的编辑实践及其新闻编辑思想与理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张家康.瞿秋白一生编辑的报刊[J].党史文汇,2009(3).

猜你喜欢
大革命办报瞿秋白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独伊心中的瞿秋白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宛希俨:大革命运动的先驱
瞿秋白三次被捕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试论公益活动对办报的促进作用——以《老年日报》为例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瞿秋白对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贡献
三大革命在今天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