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 刘 颖
会计舞弊和造假的丑闻屡见不鲜,2010年国内葡萄酒行业就龙头的张裕葡酿酒股份有限公司被山东省证券局下令整改的消息让业界一片哗然声,该公司对利润进行了虚夸,其目的是为了偿还信托借款的高额财务费用;2009年起海联讯就对财务数据进行了粉饰,虚增净利润达到2000 万余元,2013年被曝光等。这些财务数据造假的丑闻被公开,人们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业务不禁进一步质疑,审计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也打了折扣,审计声誉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审计声誉实际上是一种行业的自我执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制维持着审计市场的秩序,是业界对注册会计师过去的审计契约行为和结果的一种反映,标志着人们对审计质量的认可度。审计声誉机制作为维持审计市场秩序的有效制度,其维持和执行成本较法律制度来说都较低,但是作用却很显著。就我国而言,本身审计市场的发育还处于初步阶段,审计声誉机制的运行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往往处于审计声誉失效的状态。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来探讨如何完善我国审计声誉机制使其有效运行。
(一)审计声誉的内涵。审计声誉一直来备受学者的关注,对其定义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一般来说,有注册会计师个人的审计声誉、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声誉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协会声誉之分,这是根据声誉的承担主体不同所做的分类。本文所说的审计声誉,主要是指前两种,事实上,尽管声誉的承担主体不同,却也是密切联系不可区分的:注册会计师要在会计师事务所才能从业,其声誉自然影响着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所有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自然也会影响人们对整个审计行业声誉的审视。
笔者综合有关学者的研究认为,审计声誉是指审计服务质量的评价度和被资本市场的接受度,主要由知名度、客户忠诚度和美誉度构成,它能为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一定的财富收入。审计声誉高低的决定因素很多,一般而言,如果事务所的历史沉淀悠久、规模适度、综合能力强、审计质量高则审计声誉较强。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并且审计声誉的影响因素广泛而且不确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面临环境的变化,其影响因素的地位也会随之变化,这样一个多维度、多角度的因素组成了审计声誉。
(二)审计声誉机制的内涵以及运行路径。所谓审计声誉机制,即指确保审计声誉这样一种维护制度发挥作用的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这些手段和方法,会促使审计声誉的拥有方,例如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以及行业协会,在方法和手段的激励与约束下,按照规章治理自己的行为,而审计声誉的需求方,例如投资者等会计信息需求者、监管者等就会自主地选择审计声誉高的拥有者行为。目前来说,这样一种机制,正是我国审计市场、注册会计师行业所急需构建和完善的。
一般来说,审计声誉机制的实现,有三个路径,而这三个路径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一是筛选路径,即从众多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中进行分类,区分职业状况的优劣良好等级,根据客户的推崇和口碑,区分不同方面的不同等级,这实际上是审计声誉机制实现的基础路径,也是第一道程序; 二是反应路径,这也是审计声誉机制的信息传导机制,第一个阶段的筛选信息,是通过专门机构的搜集以及不同机构的评价得来的,这些搜集信息和筛选评价的结果以及等级结果,如何在审计声誉的需求方传递和传导,正是该路径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它是审计声誉机制的传导中枢,例如,将事务所的整体评价、检查监督结果等重要信息公开,存放于公众能阅读的平台等;三是审计声誉的奖惩机制,审计声誉机制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构建审计声誉与财务收益的正相关,好声誉会带来大业务和高收入,因此要建立侧重于惩罚低声誉的惩罚机制,让低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能够受到一定的惩罚以儆效尤,具体来说,这样的惩罚方式有市场惩罚、法律惩罚和监管惩罚等。就市场惩罚来说,这是一种自动的反应,例如,如果审计需求者认为低质量的审计报告出现了投资者信赖的降低,他们就会考虑更换注册会计师或者会计师事务所,从而使得低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注册会计师的市场份额得以减少;就法律惩罚而言,是一种强制性的、直接的惩罚措施,对于审计低声誉的行为,证券法、证券交易法都会有所惩罚,例如,前文阐述的张裕会计丑闻案件,证券局就会有所惩罚,这种法律惩罚主要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成本和声誉成本,提高了审计违约的成本而起到保障审计声誉机制运行的效果;就监管惩罚而言,主要是指各种监管机构的监管和处罚等,例如我国财政部门的监管、证券交易机构的监管,还包括审计署、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等,通常是直接作出处罚或者责令整改,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或者作出市场准入的限制等处罚措施。
我国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审计市场不健全等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审计声誉机制的失效,也就是说,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注册会计师的声誉和他们的财富收益并没有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我国审计声誉的筛选和识别路径窄。目前我国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声誉的筛选和识别,往往集中在资格准入证明上,一些具体的识别技术大力缺乏。这主要体现在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评价系统不完整,尤其是对其评价和检查的信息单一,更谈不上对具体的注册会计师的筛选和识别了,使得审计声誉的识别和筛选系统失效。目前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唯一的筛选就是由中注协编制的年度“会计师事务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里面列举的项目有:“总收入、注册会计师人数、培训完成率、从业人数、处罚和承接状况”,2009年增加了审计收入这一项辅助性的指标。从2013年6月21日公布的“2013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来看,综合评价得分名次排在首位,由四项指标构成:业务收入指标、注册会计师人数指标、综合评价质量指标、处罚和惩戒指标。这些比较单一,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审计声誉的构成。
(二)就信息机制来说,信息失真、传导不及时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我国目前来说,普遍存在对“四大”的信任,都认为他们作为国际上最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有着较高的审计声誉,由此而盲目地崇拜和信任。事实上,前文笔者也说明了,尽管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大小和审计声誉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规模大的一般声誉也高,但是这也不是绝对地,影响声誉的因素诸多,结构复杂。但是,在我国,四大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但是执业道德的执行方面却并没有想象地那么好,其丑闻也不少,另外,执业能力是否适应中国的国情还有待验证。
(三)就惩罚机制来说,惩罚力度等方面存在一定
的问题。首先监管方面的力度不够,证监会、财政部、中注协的联合执法较少,监管信息不对称;其次,惩罚力度不够,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在惩罚后果和违规执业间权衡,选择了违规;三是就法律惩罚来说,审计声誉需求者的维权路不畅通,求得民事赔偿的难度较大。在一些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往往承担了高额的民事赔偿责任,但是在我国,注册会计师不当行为被发现和处罚的概率都较低,寻求其民事赔偿更是难以实现。
一方面审计声誉不仅能节约社会成本,降低审计需求者搜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成本,降低不完全审计契约的社会成本,确保审计质量,作为信用中介规范资本市场的运行,缓解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质量以获取更多的客户和市场份额,这样就能形成审计市场的良好循环。因此,完善我国审计声誉机制的运行势在必行。
(一)丰富筛选和识别方法,完善审计声誉的筛选和识别方法,建立完整而科学的审计声誉筛选机制。笔者认为,这个评价和识别内容至少要囊括以下方面:人员素质、规模、审计质量、客户结构、信誉等,并且要有一定的时间跨度。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筛选和识别,例如,用硬性规定要求提供,通过侧面信息提供,通过市场提供等。要着重强调的是,对这些内容的构成,要有一个比例层次,例如,规模占比多少,信誉怎么量化等,这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加大信息传导途径,提高审计声誉信息的共享度和公开度。我国应该着手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声誉档案,及时地披露行业的声誉信息等级和评价等。对于披露途径,现有的报纸、期刊等继续沿用,电视公告和财务报告等也是必要的,这些途径要求都必须采用醒目的方式进行。
(三)完善惩处机制,提高违约成本。针对前文阐述的我国审计声誉机制中的惩处乏力问题,笔者认为,要防治惩罚机制失效的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监管惩处力度,财政部、证监会、中注协应该加强联合执法,加强检查力度,对查处的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但是,我们也要相反地思考下,可以事先给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一个正向的预期奖励。二是要完善相关制度,将民事赔偿落实到实处。对于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除了执业限制等外,还应该启动巨额的民事赔偿,让违规成本远远高于违规收益,从而对违规产生威慑力。让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也是借鉴国外经验的典型,国外的实践证明,这可以调动广大利益相关者对审计质量监督的积极性。■
1.查道林、费娟英.2004.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研究[J].审计研究,5。
2.李义贝.2012.我国审计市场声誉机制的运行现状研究[J].特区经济,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