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 陈天勇
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微调和我国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环境也日益得到改善。制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这在国际上实际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贯彻落实。例如,英国早在1977年就制定了《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加拿大也不甘落后,在2002年开始以差别报告制度对待中小企业——私人企业会计报告制度。而国际上有《中小企业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来指导各个国家为中小企业制定专门的会计准则。我国也在2011年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规定中小企业的会计行为,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个小企业会计准则在贯彻国际趋同的同时,也和小企业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旨在分析和借鉴国际经验,与中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商业语言,这种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会计与货币是天然相连的,以货币为单位反映了被计量单位的经济利益等。一方面,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需要这样一种商业语言以促进会计组织和会计教育的国际趋同;另一方面,会计组织和会计教育的国际化,又会降低跨国公司和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而提高其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经济的全球化。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更是体现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意义。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市场经济国家,包括金砖五国,都已经采纳或者接受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得到了很好实现。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企业海外上市和并购不断增多,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制度的差异性提出了异议。目前,我国的主要策略是积极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根据中国的实情努力寻找国际等效认证的会计准则,积极争创会计准则为国际品牌。这样一种战略下,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研究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有助于会计框架下其他体系趋同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小的方面来说,由于金砖五国除中国外,都已经采纳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了实现战略趋同,我国实现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是势在必行;从大的方面来说,是由于会计环境的趋同,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从而使得中小企业也逐步国际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也逐渐提升日程。例如,跨国交易、跨国信贷、跨国消费等的逐渐普遍,使得这些活动引来的商业语言,即会计的可比性要求逐渐提高,这就促进了会计准则趋同的必要性,也使得它成为一种现实需要。
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是全球监管机构、评审人员和投资者的统一需求,这可以降低财务报告的不可比性,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满足中小主体的需求,降低中小主体财务报告的编制成本。总之,统一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建立,还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供,降低会计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并降低资金成本,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地建设和完善小企业会计准则,争取与国际接轨。
回顾一下会计准则的改革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经历了这样一个变迁:协调、国际趋同和等效。我国的市场化改革采用的是渐进式,这就决定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是如此。20 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积极探索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广泛地参与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小企业会计准则也是如此。2004年4月,《小企业跨级制度》的颁布,使得小企业和其他企业会计处理与核算有了区别,这套制度更利于小企业会计人员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应用;2010年我国会计司开始征求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意见,2011年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3年开始实施,尽管这部会计准则和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还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协调和趋同的步骤,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模式。
(一)与国际《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下简称国际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框架比较。首先,从会计目标上来说,我国2013年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小企业会计准则)立足于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兼顾,同时侧重于受托责任,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同时反映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为会计目标。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拟定的会计目标和企业会计基本准则是一致的。国际小企业会计准则同样注重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但是,国际小企业会计准则则是侧重于决策有用观,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其次是从会计信息质量的描述来看,我国是八个标准,即“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其中更侧重可靠性,这与会计目标也是一致的;国际小企业会计准则则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重要性、中立性、完整性”,侧重后面三个特征。再次,从会计核算和计量上来说,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在企业会计准则上做了一些修改和简化,对于小企业日常经济活动较少的譬如政府补助、投资性房地产等的核算和计量并没有提及,而是参考企业会计准则。在长期股权投资等核算方法上,小企业采用成本法而限制了权益法;不允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限制加速折旧法的适用,只采用年限平均法。国际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却对这些没有限制,视同企业会计准则。
(二)与英国《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的框架比较。首先,从会计目标上来说,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和英国是类似的,都是强调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我国更侧重于受托责任,但是英国的《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则是对两个观点不偏不倚,认为二者并不矛盾,对管理层的考核可以保障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而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考核也是管理层受托责任的一个方面。其次,从会计信息质量来看,英国《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则对上述特征进行了层次划分,分为首要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次要特征(预测价值、验证价值、如实反映、避免重大错误)。至于财务报告制度,两者的规定是一致的,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
(三)差异的分析。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上述差异,与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的总体战略是一致的。目前而言,我国小企业的现状特征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多、小、短、差。我国小企业数量很多,分布范围很广,涉及行业也广;小企业规模小,人员配备、硬件设施等都处于低端;由于规模小等原因,致使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被兼并或者破产的风险大,寿命较短;差就是指软件硬件等装备和设施较差。因此,即使是在国际趋同的背景下,也要遵循这样一些现实问题,不能一味地追求国际趋同,从目前来看,我国2013年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首先考虑了我国小企业账目混乱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总体上遵循了国际趋同的原则,贯彻落实了整体策略,同时更加注重的是实情。例如,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我国仅限于对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即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股东等有所要求。例如,会计核算的简化和具体核算的一些限制,也是考虑到小企业会计人员配备和素质的因素,尽量减少造假空间,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从上述阐述来看,我国2013年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借鉴《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不是照搬,更多地体现了等效。
(一)国际趋同的目标。就小企业会计准则趋同的目标来说,我国主要是争取等效认可,通过等效认可,提高我国小企业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取得国际小企业会计准则修改时的话语权,争取将中国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反映到国际会计准则中,从而降低我国小企业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成本,最终还是为了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成长。
(二)充分考虑了我国小企业的现实情况。事实上,《小企业会计准则》 是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顺应了小企业扶植的大趋势和大背景。同时,也是和小企业的税收和金融环境是相适应的,减少了税会差异,对一些复杂问题的处理也进行了简化,减少了小企业会计估计、会计判断以及减值测试和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以及对可变现净值、确认预计负债等问题都进行了简化和删除。这些也是有针对性的修改,顺应了我国小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等情况。
(三)保持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鉴于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等一系列的国情,必须保持中国特色,不断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求稳步、有效地实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当然,保持中国特色的前提是创新地吸收已有的国内外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的优秀成果。
(四)加大会计准则的宣传,加强会计教育是基础。国际化趋同首先需要进行广泛的会计准则宣传,增强意识,提高公众对会计信息的认知度。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国际会计准则以原则为导向性,与我国以规则为导向性的特征是有差异的,这会直接导致会计人员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接受和处理能力形成一个考验和挑战。再加上我国一些评估市场也不健全,会计的不确定性增加,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等业务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会计教育必不可少。例如加强会计基础教育,从高等学校抓起。当然,后续教育更常见,对新的准则、规则等,要加大培训力度,从根本上鼓励会计从业人员积极应对新的问题和挑战,积极反馈面对的新问题,提高处理能力。■
1.傅宏宇.2012.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差异的原因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6。
2.何帆、何跃群.2013.基于财务跨级概念框架角度评析《小企业会计准则》——以IASB 与ASB 为比较对象[J].会计之友,8(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