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光
提到电视新闻,自然离不开新闻编排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受众收视需求的变化,新闻编排工作的模式也是在不断的改进中努力实现创新,力争达到理想的宣传目的,取得良好的收视效果。
新闻编排,通俗地讲,就是一组新闻消息、简讯的组合。新闻编排看似简单,有的人认为不过是将一些单一节目串联在一起排列在一块儿而已,感觉稍有点新闻常识的人都可以完成这一平常简单工作,但“不干不知道,其中有门道”,新闻编排工作其实非常重要。如果把新闻编排工作看得很简单,主观意识上就会很随意,对一组新闻编排的整体把握自然就没有规律性和科学性可遵循,必然会带来不佳的收视效果,达不到理想的宣传目的。试想,本来是一条条主题鲜明、立意新颖、重点突出的新闻消息,责任编辑在编排过程中思想意识模糊,新闻意识不强,心中没有整体新闻感觉,新闻编排自然不会规范、流畅,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新闻点就不会突出,观看后会给人以杂乱、跳跃性强的不舒服感觉,受众对这一组新闻的印象自然也不会很深。例如,2013年8月,笔者所在的当地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松花江、黑龙江水位全线上涨,堤防特别是农村堤防险情不断,防汛形势异常严峻。笔者所在电视台全体采编播制人员不分昼夜全力投入到紧张繁忙的新闻报道工作之中。有一天的新闻稿件特别多,值班编辑在当晚新闻组合节目的编排中由于思想认识不清、对当前重点工作理解不到位,编排工作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问题:为营造出积极浓厚的防汛舆论氛围,打有准备之仗,电视台提前谋划,针对防汛工作事先制作好了“众志成城、合力抗洪”的专栏节目片花和角标。值班编辑在编排中没有考虑到防汛工作的重要性所在,疏忽大意,思想麻痹,只是简单地按照新闻规律将当晚的10条新闻消息组合在一起,而忘记了在防汛抗洪抢险相关新闻消息之间穿插专栏片花和附加角标的工作。这虽然对新闻播发无大碍,但却使原本策划好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的收视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
提到新闻,就必然会涉及主题。报道要宣传什么思想,传递哪些信息,反映哪些问题,这些都是由新闻宣传主题来决定的。新闻编排与写作有相同之处,也是要先确定宣传主题,即此组新闻要突出的宣传重点,然后紧扣宣传主题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稿件内容进行修改、删减、完善,最后从众多新闻稿件中选择出最能反映主题思想的一组稿件,按照主次、类别进行有机科学排列,其中还要考虑到长消息、短消息、简讯的合理搭配和有序衔接,观后给受众以重点突出、主题明确、整体合一、可视性强、印象深刻之感。例如,近几年,全省上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上项目活动,笔者所在当地党委、政府在此方面也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通过外出招商考察吸引一大批客商前来建厂兴企。新闻中大多是产业项目奠基、外商前来考察洽谈签约方面的消息,责任编辑在新闻编排中紧扣“招商引资上项目”这一主题,先是在几条重大项目开工奠基消息后配发了一条评论,用事例、用科技、用数字反映出产业项目建设成果,烘托出浓郁的招商引资氛围,对下步项目建设工作结合资源条件、强化服务、政策扶持等方面内容做动员。然后又做了一条新闻链接,对全省仅有的两家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之一的富锦绿色食品产业园做了背景介绍,把享受省政府特殊优惠政策的独特招商优势从细微处体现出来,把富锦市确立的“园区就是特区”的招商服务理念进一步深化,把园区内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明确,为更多企业前来考察合作营造出了浓厚的舆论氛围。这一组新闻编排很得体,做法值得借鉴。正是有了责任编辑对整组新闻脉络的准确定位和科学把握,才使得新闻宣传主题更加明确,宣传内容更加深化,收到了不凡的收视效果。
“编筐窝篓,全在收口”,这句话也适用于新闻编排工作。常看电视的人都知道,每档节目结束后都有片尾字幕,明确制片、编辑、制作、监制等事项。一组新闻组合,从前期记者采访到中期编辑制作,再到后期监审,各个环节同等重要。如果后期把关工作粗心大意,势必会造成不良后果。在富锦市电视台一次新闻组合审片过程中,相关监审人员审查后提出对片中一段同期声做画面处理,明确需要修改之处后便忙于其他工作,结果制作人员在改动画面后需要重新叠加字幕时,把原来的字幕内容“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不小心打成了字幕“市委宣传部‘常委’副部长”。监审人员由于在节目改动后没有再次履行监审职责,没有认真审查校对,节目把关不到位,结果酿成了播出事故。可见,新闻编排工作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各个环节都是有序衔接的。如果监审人员认为前面编辑制作环节都很认真,后期监看不需要太用心,走走过场即可,那就严重违背了新闻审查制度,一旦出现导向宣传错误,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新闻宣传无小事,编排工作责任大,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在精通业务知识的基础上,做到细心、耐心、责任心高度统一,做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