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坚,梁东亮
(1.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20;2.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20)
草产业是基础产业,牧草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牧草产业对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推动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水平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牧草是牲畜的“口粮”,也间接通过畜牧业转化为肉、蛋、奶等畜产品,成为人类的“口粮”。内蒙古草原面积辽阔,草原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构成了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也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输出基地。草原既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又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可以说,草原是保生态、保供给、保农牧民增收致富、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保草原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原资源,对发展牧草产业,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内蒙古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食草牲畜的饲草料主要由天然牧草、人工牧草、农作物秸秆和少量的精饲料构成。天然牧草生产方面,由于内蒙古草原大多属于干旱半干旱草原,降雨量偏少和无霜期较短的气候特征决定了天然草场生物群落相对较少,产草量较低和草原生态脆弱的特征。长期以来,草原畜牧业主要以利用天然草场为主,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变化,人口增加,传统草原畜牧业落后的生产方式,超载过牧等因素,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草原沙化、退化形势严峻。
人工牧草生产方面,目前内蒙古牧草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不能有效支撑草原畜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天然草原资源发展草原畜牧业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思想认识的限制,我区人工草地建设、种植技术和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优质牧草种子匮乏,总体发展水平偏低。发达国家食草牲畜的饲用牧草70%来自人工草地,而我区不足8%,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草原畜牧业建设的时代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农区草食畜牧业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为主,秸秆型畜牧业虽然能较好地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变废为宝,但由于饲喂的优质牧草少,牲畜难以得到良好和全面的营养,牲畜健康水平、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都难以得到有效的物质保障。由于长期缺乏优质牧草和对天然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内蒙古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牧草产业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产业,是现代农牧业的重要标志,没有发达的牧草产业作为支撑,饲养草食牲畜的饲草料就不能得到有效供给,对天然草原掠夺式经营的生产方式就难于改变,草原保护建设的成果就难以维系,现代草原畜牧业就无从谈起。因此,促进牧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是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优化畜牧业结构、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的迫切需要;是促进草原畜牧业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增强国民体质的迫切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内蒙古发展牧草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一是土地资源丰富。内蒙古有广袤的草原,总面积13.2亿亩(8666.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10.2亿亩(6818万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4%,约为自治区森林面积的3.6倍,耕地面积的12.1倍。再加上约相当数量的坡耕地和中低产田可以利用,可用于发展牧草产业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
二是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和种植优质牧草的品种资源。牧草具有生长期短、耐旱、节水、高产、高效的生产特性,能够很好地适应内蒙古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内蒙古草原植物种类近2330多种,有乔木、灌木、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植物,它们以不同的生活型和旱生植物生态类型完好地适应着不同的生态环境,构成自东向西的绿色植被带,构成内蒙古最大的生态安全屏障。世界上被称为优质牧草“四大天王”的青储玉米、苜蓿、燕麦、冰草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都能够较好的生长。加上天然草原上的羊草、针茅草、披碱草、无芒雀麦、冷蒿、草木樨等分布较广的优势牧草和饲用灌木柠条,牧草品种资源非常丰富。
三是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广袤的草原和初具规模的牧草产业成就了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辉煌。2012年,全区肉类、奶类、禽蛋、绒毛总产量分别达到245.7万吨、910.2万吨、54.5万吨、12.5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123.7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比重达到45.9%。牛奶、羊肉、绵羊毛、山羊绒产量长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五大牧区之首。其中牛奶、牛肉、羊肉毛绒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 1/4、1/10、1/4、1/3,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为丰富消费者的菜篮子,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区草食家畜饲用量达到1.7亿只绵羊单位,据此推算,全区共需干草8500万吨,而实际测算产量为6790万吨,缺草量达1710万吨,如果减去未被利用的部分,全区实际年缺草数量2400万吨,缺草幅度达到35%以上,其中缺苜蓿草近200万吨、缺燕麦草1000万吨以上,优质牧草的市场需求非常巨大。
本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在我国草原生态持续恶化、草原生态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的关键时期,适时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持续退化、着力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2011年又适时启动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按照“保护是根本、建设是关键、利用要科学、监管要到位”的工作思路,通过改革创新破解草原保护建设发展难题,有力地促进了草原生态持续好转、草原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总体目标的实现,为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内蒙古是我国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最为集中、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区之一,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中之重,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认真落实“禁止滥开垦、滥放牧、滥樵采”的三禁制度,全面实施“五个严格”的保护制度,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强化草原保护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草原“三化”加速扩展的局面得到了有效遏制,并出现了项目区草原生态环境逐渐好转和加速恢复的良好局面。牧草产业也得到持续快速发展,人工种草规模不断扩大,牧草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对丰富饲草料市场、优化农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围栏封育,草畜平衡,飞播、补播、舍饲圈养,治虫灭鼠等政策和措施,提升了草原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科技水平,草原植被恢复成效显著,提升了天然牧草的生产能力。2012年全区草原平均植被盖度为43.1%,比2000年提高了13.1个百分点,草场亩均牧草产量达到60.36公斤,比2000年增长了90.35%。草原生态实现了退还、沙化、盐渍化趋减,局部好转的良好局面。在1985-2000年的15年间,全区草原平均每年以2000万亩左右的速度退化,而自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经过10年的保护与建设,全区草原退化速度降至1000万亩左右,表明草原退化的速度明显趋缓。
2012年全区草原建设总体规模达到5355.52万亩。其中,当年种植多年生人工种草389.52万亩,一年生人工种草 1812.20万亩,补播牧草123.20万亩,草地改良 503.20万亩,饲用灌木557.66万亩,飞播牧草13万亩,草原围栏1956.74万亩。生产牧草种子9264吨,青贮量达251.75亿公斤,打贮草量152.8亿公斤。我区草原建设总规模已连续四年保持在4000万亩以上,人工草地建设经过多年的示范和推广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为保护草原生态、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根据自治区农村牧区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大力推广牧区节水灌溉饲草地建设的精神,以苜蓿发展为抓手,加快现代牧草产业发展步伐,优先发展节水灌溉优质苜蓿种植,保障生鲜乳安全、提升畜产品质量。自2012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用于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2012年全区安排高产优质苜蓿种植15.67万亩,其中高产优质苜蓿种植14.67万亩,苜蓿原种基地1万亩,目前,已基本全部完成建设项目,达产后可提供优质苜蓿干草11.7万吨,优质苜蓿种子30万公斤,直接经济效益达2.8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内蒙古优质牧草的产业生产能力,促进了养殖业健康发展。
虽然我区牧草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长期缺草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牧草产业发展水平和生产能力总体偏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草原畜牧业对草原生态的巨大压力还没有根本改变,农牧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没有根本提高,保护和建设草原,促进牧草产业发展,实现草原畜牧业加快转变生态方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发展牧草产业的认识不足,政策措施滞后。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牧草产业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发展牧草产业的责任意识不强。只注重用草养畜而忽视种草养畜,只重视追求牧草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其生态功能。一些地方未将发展牧草产业列入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未将其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草原生态建设的全局予以统筹考虑和积极支持。草原保护建设滞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与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是草原保护建设与牧草产业发展的技术滞后,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不完善,许多先进的草原保护建设与牧草产业发展适用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和运用。草原执法监管滞后,没有把现有政策用足用好。一些地方开垦草原、乱采滥挖、超载放牧、乱征滥占草原等问题非常突出。部分地区草原监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监督和打击各种草原违法违规行为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保护草原、建设草原、合理利用草原、加快现代牧草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
三是投入不足,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与牧草产业发展落后。长期以来,由于对草原与草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利用、轻保护,多索取、少投入的现象非常突出,草原与草业发展的投入严重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远不能满足草原保护建设与牧草产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与牧草产业发展的投资持续增加,但由于草原面积大,牧草产业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太多,投资总量仍然严重不足。目前,草原地区水利、交通、通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落后于其他地区,难以适应草原保护建设及牧草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是草原沙化、退化形势依然严峻,草原生态环境仍很脆弱,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草原主要分布在气候恶劣、立地条件较差的干旱半干旱地带。由于降水少,一般在300毫米以下,年际间和时空分布不均匀,有“十年九旱”之称;另受气温低,无霜期短,土层薄,土壤贫瘠等因素影响,草原生态系统本身就存在着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再加上人为不合理利用,草原植被群落一旦遭到破坏,发生逆向演替,恢复难,周期长。据2010年草原资源调查:我区草原“三化”面积6.96亿亩,占全区草原面积的61.16%;其中重度“三化”面积0.8亿亩,中度“三化”面积2.69亿亩,轻度“三化”面积3.47亿亩,分别占全区草原总面积的7.03%、23.64%和30.49%。草原火灾、鼠虫害、沙尘风灾等自然灾害也十分严重。
五是草原畜牧业发展需求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并逐渐趋于刚性化。草原畜牧业重索取、轻投入,重草原经济价值,忽视草原生态功能现象依然存在。我区草原大多属于干旱半干旱草原,降雨量偏少和无霜期较短的气候特征决定了我区天然草场生物群落相对较少,产草量较低和草原生态脆弱的特征,优质牧草和草种短缺。目前我区牧草产业还不能有效支撑畜牧业的发展需要,优质牧草和草种短缺,不能满足牧草产业发展的需要。
总体看,我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牧草产业和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农村牧区民生改善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重要机遇期的条件变化和科学内涵,对于指导我区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加速牧草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内蒙古牧草产业正处在由过去主要依靠天然牧草生产为主,向大力发展人工草地、科学合理利用天然牧草的重要转型期,各地区、各部门要主动顺应这一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努力把内蒙古牧草产业发展推向新阶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现代牧草业为突破口,以建促退,以建固退。通过人工草地建设,促进牧草产业发展,有切实效解决草畜矛盾,减轻草原压力,巩固禁牧成果,扎实推进草原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提高优质牧草产量和转变饲养方式为基础,以完善草原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法律法规为保障,以加大政策引导和加强扶持力度为支撑,努力推进我区牧草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把我区牧草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横跨三北,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地貌、草原植被类型多样,气候区域特征明显。牧草要有一定的适宜种植区域。不同气候区域,适宜不同草种生长。每一牧草在适宜区域种植,才能发挥其生产性能和抗性等优良特性。根自然气候特征、土壤、水资源条件和牧草生态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种,良种良法,将人工草地建设分为四个核心区域和一个保护带。
一是中西部黄河流域豆科、禾本科牧草种植核心区。本区位于黄河沿岸,西到贺兰山,东至乌兰察布市南部,北到狼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海拔900~1200米,地势由西向东微倾。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属大陆性气候,热量充足,全年日照3100~3200小时,10℃以上活动积温2700~3200℃,无霜期120~150天,年降水量130~260毫米。土壤为草甸土、灌淤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苜蓿种植最适区域。
发展方向:本区水热资源充沛,以充分开发利用黄河水和地下水资源为保障,建立以苜蓿为主的高产、稳产豆科牧草种植核心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苜蓿人工草地,积极推广青贮玉米等优良饲料作物品种,确保畜牧业特别是乳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畜产品安全。通过对弃耕地和低产田逐步退耕还草,推行粮草轮作等手段,不断扩大优良豆科牧草种植面积,形成西部地区青贮玉米、苜蓿草产业优势区域。
二是中北部草原区禾本科牧草种植核心区。本区包括锡林郭勒草原和中部农牧交错带,主要地貌类型为高平原和丘陵,土壤主要为栗钙土,肥力中等较高。年降水量在150~350mm,多集中在夏季,10℃以上积温为1800~2600℃,无霜期在90~120天,本地区气候特点为冬季寒冷,夏季凉热,雨热同季。浑善达克沙地分布在本区。本地区主要栽培燕麦、羊草、冰草、披碱草、沙打旺、柠条等。
发展方向:本区域气候寒冷,水热条件相对较差,适宜种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在北部牧区水资源条件较好、原已开垦的草原区域,建立保灌的节水灌溉优质多年生牧草人工草地。在农牧交错带降雨量300mm以上的局部地区,建立旱作人工草地。
三是中东部西辽河-嫩江流域豆科、禾本科牧草种植核心区。本区主要包括赤峰市、通辽市和呼伦贝尔市部分地区,地貌类型为河流冲积平原,坨甸相间的沙地,黄土丘陵。土壤为栗钙土、风沙土、草甸土、盐碱土等。土壤肥力中等,年降水量在350mm左右,多集中在夏季,无霜期130~150天,雨热同季。10℃以上的积温为2800~3100℃,科尔沁沙地分布在本区,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热量充足,日照丰富,水热同期,适于豆科牧草种植。
发展方向:本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肉牛、生猪、绒毛生产基地。根据本区域畜牧业生产现状和水资源、气候条件等,建立旱作豆科牧草种植核心区,主要以青贮玉米、苜蓿、燕麦、沙打旺为主,兼顾其它优良品种,大力发展旱作人工草地,提高草地生产能力,为肉牛、肉羊养殖业提供充足的饲草来源,保障该地区畜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有效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
四是东部大兴安岭北麓禾本科牧草种植核心区。本地区地貌属大兴安岭山地丘陵区。土壤主要为黑钙土、灰色森林土、草甸土、沼泽土等。土壤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年降水在400mm以上,无霜期在60~110天。大兴安岭北部地区进入蒙古高原,气温寒冷,不易农作,但对收集营养体为主的牧草生长极为有利;岭南农区气候偏暖,土质肥沃,适宜种植抗寒性强的豆科牧草。本地区适宜种植耐寒喜湿润的牧草品种,主要为禾本科牧草和抗寒性较强的豆科牧草。
发展方向:本区域水土条件较好,适宜种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主要在退耕地建立多年生优良牧草人工草地。
五是北部草原保护恢复区。本区地处内蒙古北部边境地带,地形为波状高平原,生态环境恶劣,区域内分布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草场退化沙化面积占三分之二以上。降水量在50~200mm,水资源十分匮乏。地表为易活化沙质和石砾质,侵蚀严重。植被以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为主,灌丛草场比例大,不能打草,只能放牧。因而,冬春季节饲草贮备困难,草场承载力极低。
发展方向:本区处于半荒漠、荒漠地带,气候极度干旱,草原退化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劣,主要以禁牧、休牧等生态保护项目为重点,限制开垦种草,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草原生态,着力恢复草原植被,建立西北生态屏障,发挥区域生态功能的保障作用。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稳定发展的原则。根据内蒙古自然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的特点,要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种、良种良法。
a、在气候恶劣、退化沙化较为严重的地区,树立长期禁牧的观念,实施严格的禁牧制度,以自然恢复为主,使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和自我修复;
b、在退化、沙化草原可采取封育、切根、补播等多种改良技术措施,加快退化沙化草地治理,恢复草场植被;
c、在立地条件和降雨条件较差的干旱半干旱草原,严格执行畜草平衡制度、划区轮牧制度、春季休牧制度,制定合理的载畜量,减轻放牧强度,以轻度放牧利用方式为主;
d、在草原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土地和降雨条件较好的地区,培育打草场,实行“三年一休”或“二年一休”轮刈轮割制度;
e、在利用立地条件相对优越,水资源丰富的已开垦地块,建立人工饲草地,采取小绿洲开发大,大生态保护的方法,起到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作用;
f、在水资源、土地、光热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突出的农区,重点开展高产、优质、高效人工草地建设,形成牧草产业优势产区。积极利用退耕地、坡耕地、农闲地、和农田发展节水灌溉高产优质牧草基地。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优化种植结构,注重效益的原则。针对内蒙古人工草地面积小,人工牧草比例低、良种少、产量低的状况,要加快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鼓励发展优质牧草种植,大力推广高产优质牧草新草品种,加强良种良法适用生产推广力度,优化草群结构,做到科学种植。切实加强测土配方、土地整理、节水灌溉、田间管理等基础工作,不断提高牧草产业生产水平。以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燕麦、羊草、冰草等优势牧草为重点,稳定牧草种植面积。通过发展牧草产业,有效缓解内蒙古优质牧草短缺的困难局面。引导和帮助农牧民建立种草养畜的观念。要着眼牧草产业长远发展,统筹规划,加强引导,积极促进牧草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我区牧草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三是要坚持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通过发展草业合作社、牧草种植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方式,加快推进牧草种植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逐步解决牧草种植规模小而散问题。按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充分发挥成熟企业潜力,关注专业生产要点,全面推行牧草专业化生产管理,加强创新技术应用,促进牧草生产方式的转变,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提高牧草产业专业化生产水平和整体素质。增强农牧民种植优质牧草的发展能力,鼓励企业与农牧民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牧草产业链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农企一家、互利共赢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为牧草产业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四是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多元投入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合力作用,既要引导广大农牧民和企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又要通过政策扶持,增强农牧民抗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牧草产业实现增长方式平稳转型。建立和扩宽牧草销售渠道,开拓牧草产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强化市场主体作用,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挖掘生产潜力,通过国家政策引导,鼓励配套整合资金,吸引民间资本,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建设格局。
五是坚持促进生产发展,保障生态安全,和谐共赢的原则。以国家、自治区牧草良种补贴和苜蓿发展项目为契机,大力发展优质人工草地,做大做强牧草产业,有效解决草畜矛盾,减轻天然草原压力,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保障畜产品和生态安全,构建“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共赢局面,推进牧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到2015年,通过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退牧还草工程、沙源治理工程、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年均草原建设总规模保持在5000万亩以上,其中多年生牧草种植保有面积达到1500万亩(包括苜蓿种植面积1000万亩);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2000万亩(包括青贮饲料种植1200万亩);饲用灌木保有面积保持在1500万亩,饲用灌木当年种植面积保持在300万亩以上;草地改良500万亩,飞播牧草150万亩。年青贮饲料达到400亿公斤,年打贮青干草200亿公斤,年生产牧草种子2000万公斤。
到2020年,人工草地建设基本达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的要求,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趋于合理,多年生牧草种植进一步提高,牧草种子产量和质量产草量和优质饲草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天然草原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草原退化沙化趋势得到控制并向良性循环发展,逐步实现草畜平衡。进一步提升草原生产和生态功能,提高牧区防灾抗灾能力,改善牧业生产条件,促进牧民增收、牧业增效、牧区经济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
一是加大对草原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以建设美丽和谐牧区为出发点,树立“发展中保护,发展中建设”的理念,在已开垦草原大力发展牧草产业,充分发挥“小建设,大保护,小绿洲,大生态”的作用。引导并帮助牧区建立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改善牧区财政吃紧的局面,从根本上降低和减轻牧区草原保护建设与牧草产业发展的地区财政压力,提升牧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牧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牧草产业的积极性,从制度层面落实和引导牧区实现科学发展、合理发展,走牧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
二是全面启动人工草地建设工程。通过大力发展饲草料基地、人工草地建设,可以有效缓解饲草料供应不足的问题。
三是继续加大牧草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四是建立对青贮玉米的补贴机制。青贮玉米是国际上公认的人工牧草之王,具有营养含量高、单位产量大、宜加工储存、农牧民熟悉种植利用技术等优点,因此建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支持,将青贮玉米也能纳入到补贴范围内。
五是进一步提高牧草产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扩大牧业机械补贴范围。我区牧草生产加工机械装备技术水平相对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牧草业发展,尤其是在牧草机械收割环节,国内缺乏优质牧草收割机械,因此建议在牧机补贴中将进口草产品生产加工机械业纳入到补贴范围内。
六是继续扩大节水灌溉高产苜蓿示范基地建设规模,提高饲草料品质。苜蓿是蛋白含量最高的牧草,被誉为蛋白之王,在奶牛、肉牛饲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区共需高产苜蓿基地近200万亩,而2012年我们仅仅能够满足不到15%的能繁母牛的需要,这里还不包括肉羊、肉牛育肥的需求。因此希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建设规模,为全面提升我国奶牛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七是加大牧草种植补贴力度。围绕提高质量、提高单产,在国家草原生态重点工程人工种草项目补贴的基础上,自治区在新增支农支牧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参照国家良种补贴政策,使良种补贴覆盖所有牧草种植品种,包括青储玉米,这是提高牧草质量、单产的最有效措施。
八是青贮(微贮)窖补贴。鼓励养殖户兴建青贮(微贮)窖。每建成一处永久性青贮(微贮)窖,经验收合格后,由盟市、旗县结合实际给予适当补贴。
九是牧草专用机械设备补贴。在实施农机补贴的农区旗县,农牧户购置打贮草、饲草料加工、运输车辆等牧用机械,纳入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对牧区旗县,自治区安排专项资金,参照农机补贴的做法,对购置牧用机械予以补贴。挤奶机械纳入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
十是加大对规模牧草生产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本着突出重点环节,先示范再推广的原则,自治区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予以扶持规模牧草生产基地建设。
十一是加大草原保护力度,杜绝新建人工草地开垦草原现象发生。